【摘 要】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作為現代工業的命脈,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世界各國都十分注重自身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關鍵詞】戰略石油儲備;石油安全;借鑒
1 戰略石油儲備及其重要意義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定義,戰略石油儲備是指一國政府、民間機構或石油企業保有的全部原油和主要的庫存總和,包括管線和中轉站的存量。它是一國為了應對國際市場石油短期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的有效途徑之一。也就是國家應對石油供應緊急情況的國際性政策。它本身服務于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
戰略儲備的目的是預防石油出口國變故、主要運輸航道被中斷以及國際社會有重大事變時,進口石油不能按期運到的緊急情況而采取的一種應對政策措施。其作用主要表現在:(1)可以給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特別是能源消費方式爭取時間;(2)可以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使人為的供應沖擊不至于發生或頻繁發生。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交替實行“減產保價”和“增產抑價”的政策時,戰略儲備能夠使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不會受到人為石油供應沖擊的影響。
2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模式及其特點
2.1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模式及特點
美國政府早在二戰期間就有了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構想,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發生后,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才開始正式建立。1977年7月21 日正式開始儲備石油,(當時決定儲備目標是10億桶,后來最終形成的儲備能力為7億桶)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大致發展情況如下,從1977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石油的儲備持續增加,并于1994年達到5.92億桶的歷史紀錄,這相當于近2個月的原油進口量。此后克林頓政府的戰略石油政策發生了一些細小的改變,幾次動用了儲備,目的是調控石油市場和平抑油價,到2000年底,美國戰略石油儲備降至5.41億桶,為1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布什上臺后,尤其是“9.11”事件后,迅速增加了石油儲備量,到2005年底增加到近7億桶,這也是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啟動30年來首次“滿倉”。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集中在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娜2個州,原油深藏于墨西哥灣海岸附近地下的巨大巖層洞穴里,這種儲備方式的優點是安全性高,儲存成本低,運輸便利以及加工方便。據美國能源部介紹,這種儲油洞穴約有500多個,每個可儲藏 600萬至3500萬桶原油。由于巖洞的上下幾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溫差,使得原油在洞內不停地緩慢流動,從而使原油能始終保持良好的質量而不會沉淀變質。同時所儲存的也是質量最好的輕質原油。
1990年美國國會重新修定了《能源政策與儲備法》,修改后的法律放松了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條件。理由是“戰略石油儲備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據新的規定,除了進口石油出現嚴重供應中斷,在國內石油產品供應出現中斷和嚴重短缺情況下,總統也可以決定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一旦總統決定動用,能源部將采取招標方式向市場公布投放數量,通過競標最終決定中標購買石油的公司,進而開始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即通過向位于油庫底部的管道注水,以提取石油投放市場。這樣從開始決策到投放市場僅需要13天。
截止2009年底,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大約相當于國內2個月的消費需求,由于美國國內原油生產能力較強,即使國外進口原油完全中斷,其國內自產原油加上自身的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石油庫存,也可使美國維持175天左右的基本石油產品供應。而從現有能力上講,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每天最多可動用430萬桶,以現有儲備量并以最大動用能力提取,儲備量可以持續155天左右。
2.2 日本戰略石油儲備模式及特點
日本是個貧油國,能源資源相對匱乏,其石油幾乎完全依賴進口,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原油進口國,這也意味著日本比其它國家更容易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起因同樣源于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1975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石油儲備法》,并依法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根據當時的法律規定,日本所有從事進口石油、石油制品的商社,以及從事石油提煉、批發的企業必須儲備90天所需的石油或石油制品。同時,從事石油、石油制品進口或經銷的企業必須定時向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其石油、石油制品的儲備量等情況。日本通商產業省的有關部門也會不定期地抽查有關進口商或石油企業的儲備情況。
日本的石油儲備分三個層次:國家石油儲備、法定企業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1994 年,日本正式加入“國際能源機構”(IEA),隨后,便積極地建立和完善政府石油戰略體系。政府建立了石油專門帳戶,并通過征收石油稅來籌集儲備資金。同時,修改后的日本石油儲備法還特別強調,規模以上的煉油廠、銷售商和進口商都要按規定比例承擔石油儲備任務,企業向市場投放儲備石油時,要通過通產省批準。政府在資金等方面給予法定企業儲備以支持,如提供低息貸款、加速折舊等優惠措施。法定企業之外的企業商業性儲備由企業自理。總的來講,日本戰略石油儲備模式可概括為:政府規劃指導下,規模以上企業分散儲備。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方式,是從最初主要依靠油輪儲備,逐步過渡到主要通過建立石油儲備基地儲備。1996 年,日本在九州地區相繼建成了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共儲存石油或石油制品3400萬千升,從此宣告了油輪儲油時代的結束。目前,日本的主要儲油方式有:海上油罐方式、半地上油罐方式以及地下巖洞油庫等。除了已經建成的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外,日本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21 個石油儲備設施,可供儲備石油1700萬千升。
3 借鑒國外經驗創設有中國特色的戰略石油儲備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安全,特別是石油安全問題被凸顯出來。石油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國內外的經濟環境、各方的政治經濟利益等一系列因素。分析比較他國戰略石油儲備模式,是為了更好地借鑒他國成功的經驗,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戰略石油儲備模式。
3.1 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基本情況
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是從1993 年開始的,總共規劃了三期,計劃用15年的時間分三個“五年計劃”完成。其儲備安排是,第一期1200~2000萬噸;第二期2800萬噸; 第三期2800萬噸??偼度爰s1000億元,目標是在2008年達到相當于90 天石油凈進口量。前期準備工作花費了10年時間,2003 年,由寧波的鎮海、青島的黃島、舟山的岙山以及大連的新港所構成的4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一期工程的建設正式啟動。據悉,一期工程的建設資金為98億元,其中國家開發銀行給予政策性貸款88.6億元,一期工程的設計儲備容積要達到1600萬立方米。2006年10月,一期工程中規模最大、最早建成完工的寧波鎮海石油儲備基地正式建成。這意味著中國將告別缺乏戰略石油儲備的歷史,但從整個中國能源戰略來說,這還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昭示著中國無戰略石油儲備的歷史結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3.2 借鑒他國經驗的幾點啟示
高油價時代,需要有高境界,我們有必要借鑒他國戰略石油儲備模式建立過程中的成功經驗,積極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具體地講:
第一,構建以法律為支撐的的石油儲備體系。
美日等發達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制度的建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依法而行。從儲備體系的構建,到運行機制的創設、儲備量的確定、動用儲備的條件等等,都是依據相應法律、法規,這使得整個戰略石油儲備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軌道。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已先后出臺了《煤炭法》、《電力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從2006年起,我國正式啟動了“能源法”的起草工作,能源法的核心問題一個是能源安全,另一個是石油儲備。在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從國情出發,借鑒他國成功的經驗,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我國戰略石油儲備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二,構建國家、地方、企業多層次的石油儲備體系。
如前所述,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是政府所有和決策,采用市場化運作;日本則是分為政府儲備、法定企業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三個層次,法定企業儲備是法律規定的企業儲備任務,政府對法定儲備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第三,構建進口和自產來源多樣化的石油儲備體系。
美國石油消費量居世界第一,石油儲備量也是世界第一,其儲備的對象主要是原油;儲備的來源主要是進口原油,也有部分來自國內自產。日本是世界石油第二大消費國,自己不產石油,石油消費的99.6%依靠進口,其儲備對象原油和石油制品,儲備全部來自進口原油。
第四,構建按市場機制調節、分時段運作的儲備體系。
美日等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這就是戰略石油儲備的運作采用市場化的方式。無論是儲備數量的確定,還是分時段依據價格高低儲備,以及儲備方式的選擇,動用石油儲備的條件、投放形式等等,都依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以及對一國經濟發展影響來確定。
總之,政府宏觀決策,微觀市場運作,這是借鑒國外經驗構建我國戰略石油儲備模式的優化選擇。
【參考文獻】
[1]張貢生,呂良宏.中國石油安全的態勢及戰略選擇[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0(1).
[2]李曉琳,丁峰.部分國家能源戰略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礦業,2007(1).
[3]劉建章,楊藝.戰略石油儲備與我國石油能源安全[J].石油商技,2001(6).
[4]徐法林,肖勇.湖北省在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中的作用研[J].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06(3).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