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傳統民俗文化在傳承與發展問題上面臨巨大挑戰,能否經得起市場經濟的沖擊與考驗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創新其傳承與發展的新思路已成為一個時代話題。本文通過對慶陽香包民俗文化創新問題的探析,主要從創新背景、創新原則和創新方法上闡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慶陽香包民俗文化如何創新發展,在華夏文明創新區建設中展示作為。
【關鍵詞】創新背景;創新原則;創新方法
1 創新背景
1.1 傳承與發展現狀
自2002年首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成功舉辦以來,慶陽香包已日漸名滿天下,廣銷五湖四海,發展前景喜人。但相伴而生的是香包市場的亂引進、亂嫁接、以次充好,成品的香包不再有“驅邪祈福”的濃厚寓意,被片面追求經濟利欲的氣息所纏繞:市場上空間狹小;產業上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對接困難;節慶營銷上沒有明確的營銷發展戰略;工藝制作退化,布質低劣,針工粗糙,設計有局限,沒有創新。香包是慶陽的名片,是慶陽勞動人民數百年來精神的寄托,凝結著慶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代表著慶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夙愿。因此在新時期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香包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之路已是刻不容緩。
1.2 時代機遇
近幾年,慶陽市在對香包民俗文化的開發實踐中,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憑借其特有的民俗文化底蘊,逐步完成香包民俗文化向現代商品化、產業化的轉變,為慶陽經濟發展再鑄輝煌。2013年4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慶陽調研香包刺繡產業時強調:以時代眼光開放理念打造香包刺繡產業,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展示作為;[1]同時,以“民俗特色,文化交流”為主題的第十一屆(2013.6.9-13)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成功舉辦。這些都將香包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推向了時代前沿,為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的創新發展孕育了土壤,為中華民族本原文化的傳承創造了條件。
2 創新原則
2.1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情懷的塑造
慶陽香包作為西部名城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民俗內涵。因而在創新過程中,香包的加工制作必須嚴格把關,精益求精。筆者認為應以刺繡先輩及大師們的作品為藍圖,運用多種極具寓意性的圖騰進行巧妙繡制,向原始藝術的樸拙美看齊,追求針工和圖騰的和諧統一。另外,政府要進一步營造激發創意、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以人文藝術來滋養、點化、塑造人文環境,最終實現文化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有機結合,鍛造出至善至美的精品香包。
2.2 堅持以發展為主題,遵循市場原則,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著名民俗學家、蘭州大學教授柯揚說過,目前許多地方興起了民俗文化重建的熱潮,然而在目前市場經濟和商業動態不斷強化的形勢下,民俗文化既有重建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2]香包民俗文化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層次,它已上升到了文化產業,談及文化產業就與市場密不可分,而對于市場來說行之有效的營銷策略是取得良好社會與經濟效益的前提。從現有資料來看,“用拉引和推動兩種策略擴大銷售”[3]是目前最為能所接受的營銷策略。拉引即制造名人效應、收藏效應等,在全社會形成普遍使用香包的社會風氣,從而推動各香包批發中心和零售網點的建設,進而以層層推銷的方法擴大銷售,最終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
2.3 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市場經濟具有開放性,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慶陽香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要參與市場競爭的。競爭的過程既是彰顯自我特色的舞臺,又是暴露自我瑕斑的鏡子,如何彌補不足,“過關斬將”,這就需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更明確地說,就是“拿來—補救—創新”。慶陽市政府和各級項目實施機構、受益人、相關部門在迎接“華夏文明創新區建設”的同時,結合文化產業發展的全新理念經驗和各級項目區,項目戶實際情況,組建市、縣(區)鄉、村、戶五級項目組織機構,實行一村一品參與式整村推進等項目實施模式。[4]然而各縣各鄉卻領會不全,為自我特色而閉門造車,導致市場的香包良莠不齊,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敗壞香包固有名譽,違背了競爭的初衷。因而各縣各鄉間的相互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才能打造特色香包,引領香包市場。
2.4 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市場經濟有利有弊,建立健全法制體系很有必要。現有資料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企業或個人為搶占市場,謀圖經濟效益,往往以次充好,以粗帶細,粗制濫造,粗針大線,沒有藝術品位。長期以往糟蹋的是慶陽的信譽,毀的是香包的文化前景。鑒于此,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特定的法律法規,打擊這種急功近利的現象,維護香包文化市場的正常運行。同時,應建立嚴格的準入機制,以防“亂引進”充斥市場。“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的一面鏡子。古人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那么,以法為鏡,可以正得香包民俗文化的健康有序發展。
3 創新方法
3.1 創新“節慶營銷”
根據香包民俗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道路上出現的發展戰略模糊、營銷策略同化等節慶營銷問題,很有必要對節慶營銷做一創新規劃。政府應舉辦階段性香包文化節。階段性香包文化節是一種重復舉辦的節慶,通過階段性舉辦,將香包文化節打造成一個如同春節一樣具有吸引性、傳統性、確切性的節日。另外,政府應舉辦類型多樣的節慶盛會,為香包文化節消除市場疲勞。
3.2 創新發展模式
目前香包民俗文化覆蓋下的香包經濟大體上是傳統的發展模式——自產自消、自產自銷、自產他銷和零售運銷,過于拘泥,效益有限。而從擁有現代高端的信息化技術和科學技術的部分行業的迅速發展的經驗看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現今所發展中的“網絡購買”和“科教孵化”模式是兩個隱秘的“潛力股”,前景廣闊。因此普及現代信息化網絡設施及科研資助方向的傾斜對創新香包經濟發展模式意義重大,再者創新經濟發展模式也是構建文明城市的題中之義。
3.3 創新“人才”
在工藝技術方面,慶陽香包目前主要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機繡香包充斥市場,鄉土氣息弱化;二是,許多香包工藝后繼乏人,瀕臨失傳。所以加強香包的生產和營銷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完成這一任務有兩個工作要做:一是,從民間挖掘、聘用資深刺繡大師輔以文職人員,記錄大師在工藝方面的技術技巧,心得體會,并裝訂成冊以供后人學習;二是,在當地高校開設香包刺繡相關專業,必要時選拔人才去外地學習交流。此舉不但促進了香包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且為香包民俗文化的繁榮注入了新血液。
3.4 創新“產業組織”
創新“產業組織”實質上是產業間的互動發展,具體說是香包民俗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互動發展,資源的優化配置。慶陽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文化燦爛,史跡繁復,擁有各類文化遺存2700多處,館藏一萬多件。[5]利用這一優勢發展現在旅游業,在接待及休息處布置精品香包以引起游客的興趣,好奇心,讓游客對慶陽香包有初步了解和認識;同時在景點開設香包攤點及店鋪以供游客選購,間接地帶動香包經濟的發展。這一構想的實施還要以政府政策的支持及合理的城市規劃為出發點,政府牽頭,產業互動,必將走上文化繁榮、經濟振興之路。
4 結語
文化創新是文化的靈魂與生命,是發展先進文化的不懈動力因素。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的創新一方面對傳承中華民族本原文化極具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對當今形勢下文化產業發展來說也是一個典大。綜觀慶陽香包,傳統色彩濃厚、工藝精湛、特點鮮明、價值突出,飽含地域性特征,是特定條件下特定土壤孕育出的獨特花朵,是民俗文化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同時,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認識、挖掘慶陽香包民俗文化,創新開發以香包為支柱的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必將有力促進本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愛龍.王三運在慶陽調研香包刺繡產業時強調[N].甘肅日報,2013-4-21/第001版.
[2]孫永生,張彥喜.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甘肅農業,2006(3).
[3]張松柏.淺議慶陽香包的市場營銷策略[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4]霍學喜,譚文楓,牛軍讓.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化項目組織管理淺析[J].經濟論壇,2005-12-17.
[5]郭文奎.慶陽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144.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