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阜麥8號是阜陽市農科院以小偃9403為母本,漯麥4號為父本,采用系譜法經多年選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麥新品種,屬大穗型偏早熟品種。幼苗半匍匐,分蘗力較強,成穗中等,莖稈有彈性,抗倒伏能力較強。株高80cm左右,每667m2 成穗38萬左右,穗粒數37粒左右,千粒重47g左右。長方型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較好,黑胚率低,商品性好。2011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適合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區推廣種植。該文介紹了阜麥8號參加區試和生產試驗的表現,對其豐產穩產性進行分析,簡要介紹了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阜麥8號;豐產穩產性;栽培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7-31-02
阜麥8號(原名阜麥9924)是由安徽省阜陽市農業科學院以小偃9403為母本,漯麥4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采用系譜法經多年選育而成。2007-2010年參加安徽省淮北片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11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皖麥2011008。阜麥8號屬半冬性小麥新品種,具有抗病能力強、抗倒伏、豐產性能好、灌漿速度快、商品性好、適應范圍廣等特點。為了加快“阜麥8號”的推廣應用,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阜陽市農科院已分別和豐樂種業、荃銀種業簽定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其產業化進程。筆者結合2007-2010年安徽省淮北片小麥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數據,對阜麥8號的豐產、穩產性進行分析,并對其栽培技術作簡要介紹。
1 區試及生產試驗表現
阜麥9924參加2007-2008年度安徽省小麥品種區域試驗淮北片半冬性一組試驗,平均產量614.4kg/667m2,較對照品種皖麥50增產3.4%,產量差異不顯著。9點匯總,5點增產,4點減產,列第7位。2008-2009年度區試平均單產570.6kg/667m2,比對照皖麥50增產10.1%,產量差異極顯著。8點匯總,7點增產,1點減產,列第7位。兩年匯總平均單產593.8kg/667m2,比對照皖麥50增產6.6%,17點匯總12點增產,5點減產。2009-2010年度參加生產試驗,由宿州、阜陽、界首、蒙城、蕭縣、鳳陽、亳州7個試點匯總結果,平均產量477kg/667m2,較對照皖麥50增產7.2%,2011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正式命名為阜麥8號(見表1、表2)。
2 豐產穩產性分析
2.1 豐產性突出,增產潛力大 2007-2009年參加安徽省區域試驗兩年平均單產592.5kg/667m2(最高達714.6kg/667m2,為參試品種之首),比對照皖麥50增產6.8%。2009-2010年在安徽省生產試驗中平均比對照皖麥50增產7.2%。2010-2011年阜陽市農科院繁殖1.33hm2,平均單產612kg/667m2,利辛縣陳集鎮0.67hm2示范田,單產552kg/667m2。2011-2012年太和縣舊縣鎮八里店村徐綜祥示范種植0.25hm2,實收單產675.6kg/667m2,位居其它繁殖品種之首。2012-2013年阜陽市農科院繁殖4hm2,田間無明顯凍害發生,長勢良好,單產水平650kg/667m2左右。
2.2 穩產性好 從表2看出,本品種在相應各點的產量(自變量)—環境指數的回歸系數看出,阜麥8號在兩年的安徽省區試中b值接近1,表明該品種具有廣泛和特殊的適應性,即在一般條件下能獲得高產,在有利的環境條件下有較大的增產潛力。
由表2兩年區試結果的品種穩定性均值—變異系數CV來看,阜麥8號變異系數值CV相對較小,說明該品種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小,穩定性好,同時品種均值又相對較大,屬于高產穩產品種。
3 主要特征特性
該品種半冬性,成熟偏早,熟期比對照早2~4d;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起身后旗葉由直立轉平展,莖稈附少量蠟粉,干葉尖;拔節期后生長偏快,苗腳利落,長勢長相好;分蘗力較強,成穗中等,穗層整齊,結實性好;莖稈有彈性,抗倒伏能力較強,后期灌漿較快。平均每667m2穗數為38萬左右,穗粒數37粒左右,千粒重47g左右,容重798g/L,屬于偏大穗大粒型品種。長方型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較好,黑胚率低,商品性好。株高77~80cm,熟相一般。
4 適應區域及栽培要點
從多年區試和生產試驗結果看,該品種適合在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區推廣種植。
4.1 精細整地,打好播種基礎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整地,做到精細整地,保證整地質量,以免小麥播種后根系活力差,影響麥苗素質。
4.2 適期、適量播種 阜麥8號分蘗能力較強,播期彈性比較大。淮北地區適宜播期是10月10~25日,最佳播期在10月13~18日。淮北地區適宜播量以基本苗在270萬~375萬/hm2范圍內最佳,可根據地力和播期掌握,早播、肥水高的可適當稀播,晚播、肥力低的可適當密植。10月10~15日播種基本苗應在270萬~300萬/hm2,10月20~25日播種基本苗應在330萬~375萬/hm2。
4.3 合理施肥 由于年年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通透性差,土質粘重,坷垃多,不易保苗。結合小麥高產攻關經驗:底肥667m2施優質農家肥2 000~3 000kg、化肥氮13~15kg、五氧化二磷5~6kg、氧化鉀6~8kg、硫酸鋅1kg,或者使用測土配方肥料。春季小麥拔節期酌情追施尿素8~10kg。
4.4 注意防病治蟲 根據當年田間蟲情及時防治,感病害即防治,無病害則無須防治。拔節孕穗期如遇高濕天氣可酌情噴施三唑酮(粉銹寧)乳油一次防治白粉病;灌漿期可施用40%氧化樂果或10%吡蟲啉1~2次,防治穗蚜危害。
4.5 適期收獲 小麥適時收獲,對提高產量與品質以及減少田間損失都有實際意義。小麥適時收獲的最佳時期是蠟熟末期。聯合收割機收獲的適宜收獲期為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致謝:本文得到了育種人阜陽市農業科學院鄧賀明研究員的指導,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張婧霖.小麥新品種阜麥8號最佳播期與播量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21):16-17.
[2]靳曼華,胡亞敏,鄧賀明,等.皖麥30號的豐產、穩產性及產量結構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1998,4(3):35-36.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