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和縣烏江鎮農業綜合服務站開展了小麥應用新藥劑新美洲星拌種和葉面噴施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小麥應用新美洲星后根系發達,抗逆性增強,不早衰,有明顯的增產效果。
關鍵詞:新美洲星;小麥拌種;葉面噴施;田間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7-39-02
為進一步驗證“新美洲星”在小麥生產中的應用效果,為推廣提供依據,2012年11月筆者進行了小麥新美洲星應用效果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基本情況 試驗安排在嚴興旺的承包田內,土壤系湖積物發育形成,土質較粘,俗稱狗干土,土壤pH6.4,有機質26.3g/kg,全氮1.86g/kg,速效磷7.4mg/kg,速效鉀72mg/kg,土壤肥力中等。
1.2 試驗處理 試驗藥劑由安徽省神農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提供。試驗共設3個處理,均設置在一塊大田中。處理1:面積0.33hm2,以新美洲星拌種,播種量每667m212.5kg,拌新美洲星125mL;在拔節期和揚花期各葉面噴施1次,每667m2每次用新美洲星60mL加水30kg細水噴霧。處理2:面積0.33hm2。拌種,減少10%播種量,即播種量為每667m2 11.25kg,拌新美洲星112.5mL;在拔節期和揚花期各葉面噴施1次,每667m2每次用新美洲星60mL加水30kg細水噴霧。處理3(對照):面積0.17hm2,不拌種。播種量為每667m2 12.5kg;在處理1和處理2葉面噴施新美洲星的同時每次噴施等量清水。
試驗小麥品種為揚麥13,播種期11月3日?;拭?67m2用司爾特復合肥(18-15-10)50kg,機械旋耕整地與施肥一次完成,2月7日每667m2追肥15kg尿素。3月15日每667m2追肥5kg尿素作拔節孕穗肥。其它田間管理和農事措施等同當地高產田塊要求一致。
1.3 試驗方法 拌種:每50mL新美洲星對水50~100mL拌5kg種子(10mL/kg),拌勻晾干后播種,現拌現播。葉面噴施:每667m2每次用新美洲星60mL對水30kg葉面噴施。葉面噴施共2次,分別是3月8日和4月22日。
2 結果與分析
試驗實施后,安排了定點系統調查,重點調查小麥莖蘗動態和次生根數。不同處理的莖蘗動態和次生根調查結果見表1、表2。
2.1 越冬期苗情分析 2012年12月20日對各處理進行苗情調查,結果見表1、表2。由表1、表2可知,新美洲星拌種的處理1、處理2莖蘗數、次生根數和綠葉數均比未拌種的處理3多,處理1與處理2之間差異較小,處理1、處理2與處理3都有一定的差異。處理1的667m2莖蘗數分別比處理2、處理3多4.7萬、7萬。處理1單株次生根比處理2、處理3分別多0.3條、0.5條。處理1單株綠葉數比處理2、處理3分別多0.1片、0.3片。因此,用新洲星拌種,小麥在越冬期長勢較好,為小麥安全越冬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拔節孕穗期苗情分析 2013年3月20日對各處理進行苗情調查,結果見表1、表2。由表中可知,用新美洲星拌種的處理1、處理2 667m2莖蘗數、次生根數均比未拌種的處理3多,處理1與處理2差異較小,處理1、處理2與處理3都有一定的差異。處理1的667m2莖蘗數分別比處理2、處理3多1.9萬、3.5萬。處理1單株次生根比處理2、處理3分別多0.4條、0.6條。說明經過拌種處理的小麥根系較發達,在幼穗分化方面占優勢,對小麥產量形成有較大的影響。
2.3 產量結構及產量表現 5月22日對試驗各處理進行田間測產,6月6日收獲,每個處理都實行單打單收,結果詳見表3。 (下轉66頁)
由表3可知,處理1與處理3在同一播種量、密度(基本苗)栽培水平下,處理1的 667m2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分別比處理3多1.4萬、2.4粒、0.41g,因而處理1比處理3理論產量、實際產量都高,增幅為14.9%。處理2雖然降低10%的播量,但由于經過拌種處理,實收產量為382.9kg/667m2,比處理3增產8.3%。
3 小結
小麥使用新美洲星拌種及返青期、揚花期進行葉面噴施試驗,通過苗情監測及觀察記載、理論測產和各處理的單打單收,結果表明小麥應用新美洲星拌種和葉面噴施都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即使減少小麥播種量,也有一定的增產效果,增產幅度一般為10%~15%,并且說明小麥使用新美洲星拌種及返青期、揚花期進行葉面噴施,具有增強小麥抗性,提高產量和節本增效的優點,同時通過試驗觀察,小麥應用新美洲星拌種和噴施對小麥無任何負作用。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