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路橋區主要蔬菜基地采集85個代表性區域的耕層土壤樣品,對土壤的pH值、水溶性鹽總量、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等肥力因子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全區蔬菜地土壤pH值總體偏堿性,可溶性鹽總量含量較高,有機質處于較缺乏水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處于豐富水平。據此提出了蔬菜地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酸堿度,避免土壤繼續鹽害化,合理施用N、P、K肥,按需配方施肥。
關鍵詞:蔬菜基地;土壤肥力;路橋區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7-71-03
我國蔬菜生產普遍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度集約化和高復種指數等特點,蔬菜生產更多地依賴肥料的施用。據報道,長期種植蔬菜可引起土壤養分的積累,引發土壤性質惡化[1-4],并可對農田周圍水體質量產生影響[5-7]。
浙江路橋以小商品業聞名于全國,有“商都”之稱。路橋的蔬菜產地主要是在東部的濱海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屬淡泥涂土和涂粘田等,土壤質地以粘土為主。路橋的蔬菜種植時間較長,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程度較高。至2009年,全區蔬菜生產面積達0.8萬667hm2,其中大棚蔬菜約0.13萬667hm2。目前已形成了以蓬街、金清、臺州農墾場為主的筍菜生產基地,以蓬街、金清為主的西蘭花、紅茄生產基地。為了解路橋區主要蔬菜地土壤的養分狀況,為科學施肥提供依據,特對路橋區代表性菜地土壤的pH值、鹽分、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和陽離子交換量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為該地區蔬菜安全、優質、可持續生產提供科學的施肥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土壤樣品的采集和預處理 2010年春,根據種植的蔬菜種類和面積,在路橋區主要蔬菜產區(蓬街、金清、臺州農墾場)選擇了有代表性區塊85處,采集深度為0~15cm的耕層土壤樣品。采用取土鉆取樣,每個土樣由5個分樣點混合組成,每點采集2kg左右土壤。土壤樣品經室內風干后,用木棍碾壓,過2mm、0.25mm孔徑土篩,用于pH值及有效養分等項目的測定。
1.2 分析與測定方法 按常規分析方法進行測定[8]。pH值:土液比1∶2.5浸提液,電位法測定;水溶性鹽總量:5∶1水土浸提法;有機質:油浴加熱—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全氮:開氏法測定;有效磷:石灰性土壤采用NaHCO3浸提、酸性土壤采用NH4F—HCl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乙酸銨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陽離子交換量:中酸性土壤用乙酸銨交換法,石灰性土壤用氯化銨—乙酸銨交換法。
1.3 評價方法 采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NY/T391-2000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結合全國第二次土壤養分分級標準,分別對各肥力要素進行分級和評價。
2 結果與分析
對采取的85個土壤樣品按常規分析方法進行檢測,用Excel軟件對土壤肥力因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路橋區85個采樣點土壤養分含量的變異系數以土壤有效磷含量為最大,為68.7%,依次為全氮、有機質和速效鉀,分別為49.7%、45.4%和42.8%,以陽離子交換量為最少,只有18.8%。
2.1 酸堿度 從表1可知,路橋區主要蔬菜產區土壤pH值最低為5.15,最高為8.71,平均值為7.98,變異系數僅為8.04%。土壤pH值主要分布在7.5~8.5,占65個,堿性土比例高達76.5%;>8.5的強堿土有7個,占8.2%,兩者共占84.7%。中酸性土(<7.5)13個,僅占15.3%(表2)。總體來說,路橋區主要蔬菜產區土壤酸堿差異性極小,大部分屬堿性土,僅少數是中酸性土。
2.2 水溶性鹽總量 路橋區主要蔬菜產區土壤水溶性鹽總量范圍為0.5~4.8g/kg,平均為1.8g/kg,變異系數為47.6%(表1)。水溶性鹽總量<1g/kg的僅占11.8%,處于中等(1~2g/kg)的占52.9%,處于高水平(>2g/kg)的有35.3%,處于中高水平的占88.2%(表3)。其中pH>7.5,同時可溶性鹽含量>1g/kg的土壤有57個,占2/3。大多數蔬菜適宜在弱酸性或中性土壤中生長[9]。由此可見,路橋區蔬菜產區的大部分土壤偏堿偏鹽,種植蔬菜的環境不是很理想。
2.3 有機質 路橋區主要蔬菜產區土壤有機質含量范圍為9.9~45.4g/kg,平均為23.8g/kg,變異系數為45.4%。土壤有機質含量主要處于10~30g/kg,達75.3%,其中有機質缺乏的(10~20g/kg)樣品比例最高,占45.9%,處于中等水平的(20~30g/kg)占29.4%;有機質豐富的(>30g/kg)樣品僅占23.5%(表4)。陳倫壽等[10]提出理想菜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應達30g/kg以上。根據該標準,路橋區有3/4的菜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于該標準,大部分區域處于較缺乏水平。
2.4 土壤中氮、磷、鉀主要養分 從表5可知,路橋區主要蔬菜產區土壤全氮含量范圍為0.5~4.0g/kg,平均為1.6g/kg,變異系數為49.7%。全氮處于中等水平(1~2g/kg)的樣本比例最高,達41.2%;其次為<1g/kg和>2g/kg,分別占30.6%和28.2%。土壤有效磷含量較高,平均達34.4mg/kg,變異系數68.7%。85個樣本中有效磷含量>20mg/kg的有63個,占74.2%。其中,有效磷很豐富(>40mg/kg)的樣品占27.1%;處于豐富水平(20~40mg/kg)的樣品占47.1%;處于中等(10~20mg/kg)水平的樣品占24.7%;而處于低水平(<10mg/kg)的樣品僅占1.2%。有效磷含量個體之間差異較大,相差達14倍。土壤速效鉀平均為271mg/kg,變異系數為42.8%。處于很豐富級別的(>200mg/kg)占72.9%,最高的達616mg/kg;處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150mg/kg)僅占11.7%,且沒有一個是極低的(<50mg/kg)。由此可見,路橋區主要蔬菜產區土壤全氮含量基本處于中上水平,有效磷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速效鉀已處于極高的水平。
2.5 陽離子交換量 路橋區主要蔬菜產區土壤陽離子交換量(CEC)含量為9.6~23.0cmol/kg,平均15.6cmol/kg,變異系數為18.8%。處于中等水平(10~20cmol/kg)的土壤有78個,比例高達97.5%。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是評價土壤保肥供肥性能的重要指標,總體上說,路橋區主要蔬菜產區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含量是較適宜的。
3 小結
對路橋區主要蔬菜產區代表性耕層土壤的pH值、鹽分、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等肥力因子的調查表明:全區蔬菜地土壤pH值總體偏堿性,有機質處于較缺乏水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豐富,可溶性鹽總量含量較高。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對路橋區菜地土壤管理提出如下建議:
3.1 增施有機肥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有機質不足不僅影響種植蔬菜的產量,還會造成產品品質的降低。增施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質地,使其形成穩定的團粒結構,使土壤具有保肥力和緩沖性。可多施有機糞肥,如堆肥、漚肥、餅肥、人畜糞肥等;提倡秸稈還田,糧菜輪作。
3.2 改善土壤的酸堿性 全區大部分菜地土壤偏堿偏鹽,這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在菜地中增施綠肥和廄肥等有機肥,可逐年改善當前土壤鹽堿化的狀況,達到各種蔬菜適宜的種植條件,實現蔬菜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堿性土壤中NaHCO3含量較高,易造成土壤中氮、磷、鐵、鎂、硼、鋅等元素的有效性下降。增施磷酸銨、硫酸銨等酸性化(下轉112頁)(上接72頁)肥,可以中和土壤中的堿性物質。避免施用碳酸氫銨、氨水等堿性化肥,以免加重土壤的鹽漬化程度。
3.3 避免土壤繼續鹽害化 路橋的主要蔬菜基地大部分屬于灘涂地,具有天然的鹽堿化環境。加上臺風季節海水倒灌等因素,造成灌溉水全鹽量升高。長期的設施栽培和肥料的高投入也使得土壤中可溶性鹽含量增加。大量研究認為,土壤全鹽量超過3g/kg時[11-12],會對作物產生明顯的鹽害。此時蔬菜幼苗最易受害,易導致植株矮小,根系吸收功能降低,生長不良,黃化弱小,甚至出現死苗。如果土壤的鹽害化程度繼續加強,最終將成為制約該區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研究表明灌水可顯著降低鹽分積聚,減輕土壤鹽害化[13]。在一般季節性蔬菜大棚中,可采取水旱輪作、土地休閑等方式來改善;對常年覆蓋大棚的可采取適度灌溉和浸潤灌溉方式。增施有機肥,增強土壤透水性,有利于鹽分淋洗,抑制返鹽。有機肥經分解、轉化形成的腐殖質,能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并可和碳酸鈉作用形成腐殖酸鈉,降低土壤堿性。同時刺激作物生長,增強作物抗鹽能力。
3.4 合理施用N、P、K肥,按需配方施肥 路橋區菜地土壤的有效磷和速效鉀已經處于豐富和很豐富水平。土壤速效養分含量較高,在施肥技術上要講究科學施肥,注意N、P和K肥的比例協調,宜采用分期施肥,基肥、追肥結合。土壤中磷素遷移率小,不易淋溶。在種植年限長的菜園應適量減少磷肥的投入,盡量不用含磷高的復合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污染。鉀在土壤中容易隨水流失,大量鉀肥的施用只會造成養分的損失,大大降低了肥料的經濟效率,在施肥中應盡量避免。
參考文獻
[1]吳鳳芝,劉德,王東凱,等.大棚蔬菜連作年限對土壤主要理化性狀的影響[J].中國蔬菜,1998(4):5-8.
[2]王輝,董元華,安瓊,等.高度集約化利用下蔬菜地土壤酸化及次生鹽漬化研究:以南京市南郊為例[J].土壤,2005,37(5):530-533.
[3]余海英,李廷軒,周健民.設施土壤次生鹽漬化及其對土壤性質的影響[J].土壤,2005,37(6):581-586.
[4]董艷,董坤,鄭毅,等.種植年限和種植模式對設施土壤微生物區系和酶活性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3):527-532.
[5]何英,李季,劉暢,等.農用化學品在蔬菜生產中的使用及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以河北省曲周縣蔬菜生產區為例[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5,24(3):548-551.
[6]黃東風,邱孝煊,李衛華,等.福州市郊菜地氮磷面源污染現狀分析與評價[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6):1 191-1 199.
[7]袁麗金,巨曉棠,張麗娟,等.設施蔬菜土壤剖面氮磷鉀積累及對地下水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1):14-19.
[8]中國土壤學會農業化學專業委員會.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9]呂英華.無公害蔬菜施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10]陳倫壽,陸景陵.蔬菜營養與施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11]夏光利,畢軍,張昌愛,等.泰安市保護地蔬菜土壤農化性狀調查及評價[J].耕作與栽培,2002(5):49-50.
[12]司東霞.保護地蔬菜栽培土壤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03(4):32.
[13]王英.不同灌溉方式對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2):178-180.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