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旌德縣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產地環境質量現狀均呈良好狀態,各單項污染指標評價指數均小于1,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的要求,適宜發展優質稻米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該文闡述了旌德縣優質稻米生產的生態環境及種植歷史、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建設、土壤養分狀況、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旌德縣;優質稻米生產;適宜性;環境質量;對策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1-27-03
“民以食為天”,不管什么時候糧食安全都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穩定。可如今的“糧食安全”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人們對糧食的追求已從“怎樣能吃飽”轉變為“怎樣吃得更安全、更健康”,期待著糧食生產在“量”的基礎上發生“質”的變化。而土壤是農業的基礎,耕地是人類獲取糧食及其他農產品最重要、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農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根本保障。將“優質稻米生產”作為調查研究專題,旨在充分應用“旌德縣測土配方施肥國家補貼項目”和“旌德縣耕地地力評價”研究成果,整合該縣優勢資源,客觀分析該縣優質稻米生產中的優劣勢,提出科學的、合理的生產建議,為旌德縣生產的稻米真正實現優質、優價,并形成優勢產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1 優質稻米生產的生態環境及歷史
1.1 概況 旌德縣地處安徽省東南部,位于皖南山區,東接寧國市,西鄰黃山區,南和績溪縣交界,北與涇縣接壤,總面積905.5km2。其中耕地17 147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l6.97%;水田面積7 813hm2。常年糧食種植面積10 313hm2,油料面積4 167hm2,糧食總產量達7.8萬t。
旌德縣的地形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體,耕地土壤以花崗巖水成土為主體。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日照充足。縣境內山巒環繞,川谷瀠回,物種繁多,資源豐富。
1.2 種植歷史 該縣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清嘉慶《玉篇》、《詩·豐年》、《爾雅翼》、《禮·內則》等史書上都記載了當時旌德縣種植水稻的品種就有粳稻、糯稻和陸稻等,并對其生長習性進行了闡述。歷史上旌德米市聞名遐邇,糧食運濟徽州各縣,素有“徽州糧倉”之稱。
2 優質稻米基地建設
2.1 優質稻米生產基地 現該縣水稻種植面積達7 813hm2,常年水稻總產達5.567 0萬t,單產平均達7 125kg/hm2,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5%。1996年后,水稻生產向優質和無公害化方向發展,至2012年,旌德縣無公害稻米生產基地達3 537hm2,產量2.03萬t;總認證面積達3 537hm2,占水田總面積的45.26%;認證企業2家,并注冊了“旌玉屏”、“富滿牌”3個商標。這2家企業生產的優質稻米遠銷上海、杭州、合肥、蕪湖、黃山等大中城市,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和認可。無公害稻米基地分布情況見表1。
2.2 無公害稻米產地環境監測情況 據合肥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對該縣獲證單位和企業的產地土壤、灌溉水及產品測定結果的綜合評價可知,其產地環境質量現狀均呈良好狀態,各單項污染指標評價指數均小于1,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的要求,適宜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具體檢測結果見表2、表3。
采樣深度:20cm;3個鄉的采樣時間均為2002年8月14日。
2.3 無公害稻米產品監測情況 據合肥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對該縣獲證單位和企業的產品測定結果的綜合評價,各單項污染指標評價指數均小于1,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具體檢測結果見表4。
B1(μg/kg)\未檢出\未檢出\5\5\苯并(a)芘(μg/kg)\未檢出\未檢出\0.1\5\]
注:采樣日期2002年10月25日。
2.4 無公害稻米基地的管理 該縣農業環保部門對無公害稻米生產企業和單位的生產和加工過程進行監管。要求企業和單位嚴格按照“無公害稻米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生產。特別是農業投入品管理方面,要求農戶對投入品的種類、用量、生產廠家等做好完整的記錄,做到質量可追溯。
3 旌德縣水稻土耕作層養分狀況
該縣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水、氣、土均適合發展優質稻米生產,如何在此條件下,使該縣優質稻米生產的面積和產量更上一個臺階,土壤條件的改善和施肥水平的提高無疑是一重要舉措。該縣土壤養分常規5項分級匯總見圖1。(注:數據來源于《旌德縣耕地地力評價技術報告》)。
圖1 旌德縣土壤各養分分級面積
由圖1可知該縣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處于3級和4級的面積最大,達0.66萬hm2,占水田總面積的85.69%。水田耕層土壤全氮含量處5級水平的占全縣水田面積的65.98%,合理增施氮肥應有一定的增產潛力。土壤有效磷含量是衡量土壤養分容量和強度水平的重要指標。該縣水田土壤有效磷含量處于1~3級水平的面積僅占水田總面積的10.17%,缺磷面積較大。水稻土耕層土壤速效鉀含量平均為45mg/kg,全縣處于4~6級的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6.98%,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稍有降低。該縣土壤以強酸性為主,其次為中弱酸性,中性和弱堿性較少。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強酸性水田土壤面積所占比例有所增加,為89.38%,增加了5.38%。有一部分水田土壤酸堿度處于極強酸性,面積有32.16hm2,占水田總面積的0.41%。
4 優質水稻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過高,磷肥不足,鉀肥偏低 據研究,每生產100kg稻谷,需從土壤中吸收氮2.25kg、磷1.1kg、鉀2.6kg,氮、磷、鉀之比約為1∶0.49∶1.16。調查數據顯示,該縣水稻生產中年平均單位播種面積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用量分別為249.0kg/hm2、84.8kg/hm2、57.9kg/hm2和89.9kg/hm2,氮(N)、磷(P2O5)、鉀(K2O)肥的平均比例為1∶0.42∶0.37。由于土壤普遍缺磷少鉀,應適度增加磷、鉀肥的用量。
4.2 重化肥,輕有機肥 長期施用化肥、忽視有機肥的施用,土壤承載壓力過重,造成土壤結構變差,容重增加,空隙度減少,土壤養分失衡,有益微生物數量乃至微生物總量減少,土壤板結,地力下降,農作物減產。
4.3 施用方法不當,肥料利用率低 一是基、追比例不當,部分農戶仍然采用“一炮轟”的懶辦法,作物前期旺長,后期出現早衰現象。二是為減輕勞動強度,將肥料特別是氮肥表施或撒施,導致氮素揮發,不僅使肥料利用率降低,還對大氣造成污染。
4.4 優質稻米生產標準化程度較低,良種、良法配套方面有所欠缺 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雖然制定了優質稻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但目前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在品種選擇、播種時間、育秧方式、肥料運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均難以實現標準化生產,雖然有了優質品種而沒有采取與之配套的栽培技術,水稻病蟲害防治意識淡薄,耕作管理粗放,結果不能充分發揮優質品種的特性,造成單產低、效益差。
4.5 品種不統一,難以實現規模化連片種植 目前該縣水稻優質品種覆蓋率雖然已達95%以上,但農民在品種選擇上往往沒有以市場為導向,品種存在多、濫、雜現(下轉39頁)(上接28頁)象,難以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種植,優質稻的產業發展和規模效益也難以實現。在種植環節,由于品種不統一,難以實現規模連片種植,在水稻揚花、灌漿期間易造成混雜退化和品質變異,良種也產不出好稻、好米,影響農民的種植信心和加工企業效益。
5 對策與建議
5.1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科學合理地施用化學肥料 提出以節本增效為目的,立足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在提倡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高產田采取“控氮、針對性補磷、增鉀、降酸補鈣”,中低產田采取“穩氮、增磷、增鉀、降酸補鈣”的施肥原則,實行有機肥和無機肥結合,大量、中量和微量元素相結合,合理調整氮、磷、鉀施肥比例和用量,提倡科學施肥,普及科學施肥方法。
5.2 安全、適量施用有機肥 有機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是提高耕地質量和農作物品質的有效措施。在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稻生產中更要以有機肥、農家肥為主要肥源。但人畜糞水、綠肥、秸稈等新鮮有機肥,施用前應經過腐熟處理,以免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影響作物生長和人體健康。有條件的畜禽養殖場的糞便、農作物秸稈應經專業化、工廠化加工處理,制造成優質商品有機肥。效益較高的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使用商品有機肥能有效提高稻米品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值得注意的是有機肥同樣也需要適量施用,過量施用同樣有害,對環境也會產生污染。
5.3 提高施肥技術水平,建立科學的施肥制度,實施全程質量管理 使用優質水稻品種,通過改進施肥技術,提高單產和品質,就必須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時期的需肥規律,把握住施肥時期、肥料種類和數量,參照有關的無公害(綠色食品)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和土壤肥力狀況,以優質、高效、安全為中心,制定科學的施肥方案,以指導生產者科學合理地施用肥料。并對無公害(綠色食品)水稻基地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包括對其生產環境、肥料來源、生產的農產品實行嚴格的質量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
5.4 良種、良法相配套 優良品種只有在各種生產條件都能符合其要求時才能充分發揮增產潛力,如培育壯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學的水分管理、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實行良種與良法相配套。
5.5 適度擴大某一品種優質稻的種植面積,形成規模效益 該縣自然條件優越,各種重金屬含量土壤背景值均達到安全標準,氣熱條件均能滿足優質稻米的生產要求,在客觀上完全可以發展優質稻米的規模化種植,而要真正實現優質稻的規模化種植,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就必須以縣為單位組織種糧大戶、糧食加工龍頭企業、農業(水稻)專業合作社、糧食購銷企業,適時發布糧食品質信息,簽訂產銷合同,引導農民按市場需要種植。農業部門還要加強優質稻品種的推廣,大力推進優質稻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加強技術服務,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建立優質稻基地,創建優質稻知名品牌,實現規模效益。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