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分析了麥豆連作區大豆黃葉發生的原因、癥狀,以及預防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麥豆連作;大豆黃葉;發生原因;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1-30-02
我國黃淮南部的夏大豆區,長期麥豆連作,由于麥收后免耕貼茬直播,無法施用底肥及防治地下害蟲,焚燒秸稈等難以改變的耕作習慣,大豆生長期氣候條件不穩定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大豆黃葉現象逐年加重,已成為提高大豆產量的主要障礙。筆者根據多年的觀察研究,將不同原因造成大豆黃葉的癥狀及預防措施介紹于后,供參考。
1 除草劑使用不當造成的藥害
1.1 前茬(麥田)使用不當,殘留的除草劑對大豆的藥害 春季施用的麥田除草劑含有分解失效期較長(超過180d)的甲磺隆、綠磺隆等成分,或分解失效期較短的種類如苯磺隆等用量較大、施藥期較遲、施藥后未遇有效降水或灌溉,土表長期干旱致使有效成分無法完全分解,免耕貼茬直播時未改變土表狀態,殘存在土表的除草劑被大豆幼苗根系吸收后產生藥害。
癥狀:大豆苗期可出現葉片畸形皺縮,生長停滯,葉片失綠,枯黃或出現花青素色,葉脈基部呈鐵銹紅色,根系老化,側根短且明顯減少,嚴重者生長點壞死,整株逐漸死亡,但完全死亡所需時間較長。
1.2 播后芽前除草劑使用不當 乙草胺(禾耐斯、消草安、刈草安、乙基乙草安)對雜草具有選擇性輸導型芽前除草作用,可防除稗草、馬唐、牛筋草、狗尾草、看麥娘、千金子、馬齒莧、反枝莧、繁縷、雀舌草、辣蓼、碎米薺、豬殃殃等單雙子葉雜草。常被用于大豆、玉米等夏季作物田的播后芽前除草,如在高溫、高濕下使用,或施藥后遇降雨,覆土較薄或未覆土的大豆種子接觸藥劑,出苗后葉片上常易出現皺縮發黃現象,嚴重者根系呈褐色,植株逐漸枯死,田間一般成條帶狀分布。
1.3 不當使用雙子葉雜草除草劑 黃淮地區大豆播種出苗期常年氣象條件不穩定,干旱或澇漬出現的幾率較高,播后芽前除草常常效果較差,2片復葉期至分枝期施用除草劑已成為控制雜草危害的主要方法。豆田常用的氟磺胺草醚(虎威)、乙羧氟草醚等雙子葉雜草除草劑,在用藥量較大、藥液濃度高、噴施不均勻、高溫(溫度超過35℃)干燥的氣候條件下,常常造成葉片的接觸性藥斑:葉片上呈黃白色藥害斑點,用藥量較大時葉緣較重,如生長點不受害,2周后逐漸恢復生長。
因除草劑使用不當產生藥害,造成大豆葉片黃化,在田間較為常見,應加強對施藥人員的培訓和指導,使他們準確掌握小麥、大豆田常用除草劑種類、特性、施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減少或杜絕藥害現象的發生。
2 土壤中鐵元素缺乏
大豆地上部幼葉葉脈間失綠,葉脈正常,失綠均勻,無斑,無畸形,隨著時間推移,病葉最后干枯。高溫干燥天氣也可造成失綠葉片的邊緣干枯卷曲;地下部根系發育較差,生長不良,根短而細少,根瘤數量較少。施用含鐵微肥后,癥狀較輕的葉片2周內恢復正常,而已干枯的葉片則不可逆轉。
3 土壤中氮肥不足
大豆缺氮時,葉片變為淡綠色,生長緩慢,葉片逐漸變黃,嚴重時從下而上黃化,直至頂部新葉。復葉上沿葉脈有平行的連續或不連續鐵色斑塊,褪綠從葉尖向基部擴展,乃至全葉呈淺黃色,葉脈也失綠;葉小而薄,易脫落,莖細而植株瘦弱,分枝少,地下部根系較細長,根量少。可結合中耕除草或雨后追施尿素每667m2 5~10kg,也可結合防治病蟲害進行根外追肥,使用濃度為1%~2%的尿素水溶液40kg/667m2,每隔7d左右噴1次,連噴2~3次。
4 土壤中有效磷不足
大豆缺磷時,植株早期葉色深綠,以后在底部葉的葉脈間缺綠。株形小,根瘤少,莖細長,葉厚、凹凸不平、狹長。缺磷嚴重時,葉脈黃褐色,而后全葉呈黃色,花期和成熟期延遲。應及時追施磷肥,每hm2施過磷酸鈣187.5~262.5kg,或用2%~4%過磷酸鈣溶液進行葉面噴施,每隔7d左右噴1次,連噴2~3次。
5 水漬引起的黃化
由于田間積水,使得大豆根系長期處于缺氧狀態,根系生長發育和呼吸功能減弱,導致地上部分營養不良,表現為莖葉黃化,嫩葉抽生少而小,整株表現生長緩慢或停滯(即蹲苗)。需盡快排除田間積水,對于地勢低洼,積水嚴重的地塊,可通過田間開溝排除積水,降低地下水位,迅速緩苗復壯,可使用生長調節劑和尿素葉面噴施,利用葉片所具有的吸收功能,使幼苗盡快轉綠變旺。 (下轉54頁)
(上接30頁)利用農閑整修農田灌排設施,清理地頭溝、主干溝、腰溝。一般應在5月底以前完成。
大豆苗期對水分要求少,喜輕旱怕多雨受漬。如果苗期雨水過多,要注意排水防漬,放水時排水溝要深,放水要徹底。
6 根系發育不良造成的葉片黃化
分枝初期開始表現癥狀,此前若是干旱天氣突遇有效降水,2~4d后癥狀尤為明顯:上部幼嫩葉片及新出葉明顯黃化,薄而透明,側根數量少而短,根瘤少而小。灌溉或有效降水后2周可逐漸恢復正常生長。多發生于質地粘重的田塊,因連年旋耕致使表土層淺薄而下層板結,貼茬直播大豆遇干旱天氣時,根系難以下扎而發育不良,難以為整個植株提供足夠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大豆進入旺長期后,葉片因營養不足而黃化。播種時覆土淺薄的種子,在墑情不足時生長的植株也可因根系發育不良而黃化。
預防措施:加深耕層,破除板結,前茬(小麥)可采用深松或深耕的方式整地,以利根系下扎;提高播種質量,使得大豆種子覆土深淺一致,也可于機械播種后,組織輔助勞力檢查播種質量,對暴露或覆土淺薄的種子,進行再次覆土。
7 高溫灼傷莖基部造成的葉片黃化
癥狀常出現于質地粘重田塊,2片真葉至分枝期,上部幼嫩葉片及新出葉明顯黃化,薄而透明,植株略小于正常株,拔起植株,檢查莖稈,可在土表處見到明顯的褐色傷疤,傷疤越大,地上部黃葉越明顯。
形成原因及預防:大豆子葉期遇大雨或暴雨后,突現晴朗高溫天氣,造成土表板結,幼苗嫩莖被風吹動與周圍板結的土塊摩擦產生傷口,傷口愈合后形成傷疤,影響了水分和營養物質的輸導,限制了地上部分的發育而葉片轉黃。雨后及時中耕,可破除板結,疏松土表,減少蒸發,促進生長,減緩黃葉現象的發生。
8 病蟲危害
8.1 大豆根腐病的危害造成的葉片黃化 受害株莖葉生長勢衰弱,葉片過早黃化,植株矮化,重者可成片死亡,輕者葉片提早黃化或脫落,分枝少,結莢少,產量低。根部初期為褐色到黑色的小斑點,擴大成梭形或長條形,最后整個主根變成黑褐色、潰瘍狀,重者主根受害側根和須根脫落,受害株田間成點片分布。
實行與禾本科作物3a以上輪作,盡量避免重茬,是預防該病的最好方法;適時晚播發病輕,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可減輕病情。播前進行藥劑拌種處理,如用種子重量0.2%的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進行拌種處理,可有效提高健苗率,減輕早期病害的發生。
8.2 紅蜘蛛危害造成的葉片黃化 被害大豆由田邊向內蔓延,片狀、嵌紋狀分布;受害葉片最初出現黃白色斑點,系紅蜘蛛在葉片背面吸食汁液所致,以后隨著紅蜘蛛增多、吐絲結網,網間出現紅色斑塊且有大量紅蜘蛛潛伏,造成受害葉片卷縮、枯黃、脫落。一般先危害下部葉片,以后逐漸向上轉移。受危害大豆苗生長遲緩,矮小,葉片脫落,結莢數減少,結實率降低,百粒重下降。干旱少雨地區或季節發生危害較重,一般可使大豆減產5%~20%,嚴重時減產20%~60%,甚至絕收。
清除田邊雜草,可減少紅蜘蛛蟲源數量;合理灌水,降低田間溫度,減輕旱情,不利于紅蜘蛛的繁殖危害。在紅蜘蛛點片發生期,可用20%掃螨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預防紅蜘蛛蔓延危害;天氣干旱,紅蜘蛛發生較重時,可使用1.8%阿維菌素、40%氧化樂果乳油1 000倍液防治,5~7d再噴1次。
8.3 蠐螬危害造成的葉片黃化 常見于大豆生長中后期,以幼蟲咬食根部,造成植株半邊或整株葉片黃化、枯死,蟲量較大時常造成片狀黃葉或枯死,被害植株可輕輕拔起,拔起植株后可發現根系部分或全部被咬食,傷口被雜菌侵染造成根部腐爛。前茬小麥播種期進行藥劑處理土壤、藥劑拌種可減少豆田蟲源數量;大豆播種時使用種子重量0.2%的40%甲基異柳磷或毒死蜱乳油拌種可減輕危害。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