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安慶市集中育秧的現狀、形式、作用、成效,分析了該市集中育秧的發展潛力,并提出了加快發展集中育秧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安慶市;集中育秧;現狀;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S5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1-34-02
1 安慶市集中育秧現狀
1.1 集中育秧的主要形式 安慶市水稻集中育秧分為4種形式:一是水稻高產創建片的集中育秧。在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片內,由當地村委會牽頭,農技站負責技術指導。如桐城市在部級早稻和中稻高產創建示范片分別集中育秧33.33hm2、36.67hm2,使示范片集中供秧比例達50%以上。二是大戶集中育秧。種糧大戶由于土地較多,育秧時秧田比較集中,鄰近的農民也常常委托大戶幫其育秧,或直接向大戶借秧田育秧。在這種情況下,大戶一般為農民育秧都是免費的,這種育秧方式占集中育秧面積的90%左右。全市3 000多個種植大戶集中育秧5 933.33hm2,栽插大田7.33萬hm2,其中機械化插秧面積預計4萬hm2。三是工廠化育秧。桐城市種植大戶姜斌自己建立了育秧工廠,擁有3 000m2溫室1座,育秧生產線6條,擺秧大田6.67hm2;在育秧期間,分批次育秧,2011年集中育秧40hm2次,栽插大田1 000hm2。懷寧縣種糧大戶何侃生利用省農委輕簡栽培技術推廣項目資金建立了全自動工廠化育秧生產線,2011年育秧6.67hm2,栽插大田533.33hm2,降低了生產用工和勞動強度,也為大災之年不缺秧苗做出了較大貢獻。四是散戶集中育秧方式。它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集中在地勢相對較高、水源方便的稻田進行育秧,播期基本一致,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由農民各自進行。這種模式集中育秧栽插大田面積2萬hm2,占集中育秧面積的21.9%。
1.2 集中育秧對水稻生產的促進作用和影響 一是加快了新技術推廣應用。當前農業新技術的技術服務措施難落實,推廣應用難到位。推行集中育秧便于推廣應用先進的育秧技術,提高育秧的技術含量,提高秧苗的成苗率和秧苗素質。二是促進了禾苗早生快發。由于集中育秧技術含量高,田間管理到位,秧苗素質比分散育秧好,栽后返青快、分蘗早。三是節約了生產成本。集中育秧比分散育秧每667m2可節約成本20~40元,同時為散戶和小戶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四是提高了社會化服務水平。集中育秧為社會化服務提供了平臺,為大戶商品化育秧增加經濟效益奠定了基礎。懷寧縣100多個農機合作社多數實行水稻機械化生產一條龍服務,每667m2收取80元育秧和插秧服務費,效益可觀。五是推進了規模生產,提高了水稻產量。集中育秧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提高了水稻產量。據調查,我市66.67hm2以上的規模生產戶達3 708戶,面積近6.67萬hm2。六是提高了稻谷產量。集中育秧比分散育秧每667m2增產20~30kg,增幅5%~10%。
2 集中育秧的成效與經驗
2.1 在組織方式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多種模式共存的模式 一是大戶聯合模式,以種糧專業大戶為集中育秧單位,聯合周邊群眾進行集中育秧。如懷寧縣三橋鎮種植大戶何洪江給周邊群眾代育秧133.33hm2,每667m2秧苗收費120元,機插秧每667m2收費40元,除收取機插秧費用外,基本是無利經營;高河鎮種植大戶何侃生承包333.33hm2,替萬興、平安村農民育秧133.33hm2。二是專業合作社牽頭組織模式。組織稻米加工企業、水稻專業合作社在生產基地進行集中育秧。望江縣漳湖鎮金穗合作社成員擁有耕種面積1 066.67hm2,由合作社牽頭集中育秧,2013年集中商品化育秧面積達到533.33hm2。
2.2 在運行方式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3種有效機制 一是項目整合機制。行政引導模式是通過整合項目,加上財政安排引導資金,實行統一物化投入,買秧成本相對較低,農民易于接受。如懷寧縣利用現代農業發展項目在高河鎮萬興村建立1 200m2育秧工廠,現在每年集中育秧533.33hm2。二是合作互惠機制。專業合作社牽頭組織模式,一般是按育秧實際投入核算成本,通過與農民協商后,統一收費標準,不足部分由合作社在紅利中或企業在訂單收購環節解決一部分,社員通過參與育秧或農時投工抵扣一部分。三是投勞補貼機制。大戶聯合模式主要是以大戶為主體,統一物化投入,大戶在物化投入的基礎上適當收費,不足部分由受益農戶給大戶幫工來解決。
2.3 在技術指導上進行有效對接,提高了集中育秧的科技含量 為了發揮集中育秧的優勢,我市農業部門組織栽培、土肥、植保等專業技術人員相互協作,集成了一整套科學、適用的集中育秧實用技術,包括旱育保姆種衣(下轉41頁)(上接34頁)劑處理、旱育秧、地膜低拱架覆蓋、科學施肥、化學除草、治虱防矮等技術。在技術推廣應用上,實行技術員與育秧點有效對接,即鄉鎮農技人員分片、分村、分點對接集中育秧點,做到每一處育秧點都有技術人員指導。農業主管部門則加強檢查督促,在育秧關鍵時期,成立督查組織,由領導帶隊,分鄉鎮開展督促檢查。
2.4 在扶持方式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多種扶持政策 一是農業保險扶持。將水稻專業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戶全部納入農業保險,降低他們的生產風險。二是信貸資金扶持。對開展集中育秧的水稻專業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戶,在設施建設上進行信貸定向扶持,并安排專項資金貼息。三是組織觀摩、學習,育秧期間組織一些大戶到育秧工廠及集中育秧比較成功的地方學習取經,讓他們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同時提供互相學習、切磋的平臺。如三橋何宏江到育秧工廠觀摩后準備2014年自建育秧房,購置播種機組,擴大育秧規模。
3 加快發展集中育秧的幾點建議
集中育秧是一項適用性強、性價比高的先進的育秧方式,是一項能為政府省心、為部門省事、為農民謀利的大好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大推進力度。
3.1 提升農民群眾集中育秧的理念 建議通過省、市、縣新聞媒體和農民培訓廣泛開展宣傳,讓農民群眾認識到集中育秧的好處,提高參與集中育秧的積極性。
3.2 開展試驗研究,完善技術措施 集中育秧是一項新生事物,建議國家農業部、省農委將該項技術措施在各地試驗、示范并大力推廣,形成標準化的操作規程,用以指導稻區農民從事水稻生產。同時,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制定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
3.3 改善農田基礎設施 現在農田溝渠不通,田間沒有完整的機耕路,既影響到秧苗生產,也使秧苗在運輸途中容易破碎,影響栽插質量。因此,要疏通田間溝渠,完成田間機耕路等農田基礎設施。
3.4 實行財政補貼 建議中央和省級財政將集中育秧納入農業補貼范疇。科學確定補貼標準,細化完善補貼程序,加大補貼資金監管,確保補貼資金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同時,對集中育秧大戶實行重點獎勵。
3.5 建立育秧基地 建議省農委將扶植育秧基地和育秧工廠建設作為集中育秧的主攻方向,通過實施專業項目、加大獎勵扶助、優化技術服務等措施,引導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組織、農資供應企業和農技服務機構創建水稻育秧中心。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