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常規施肥為對照,設計控失肥基施,后期追施2次速效肥料和后期追施1次速效肥料2種處理,研究等氮條件下不同控失肥處理對棉花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2種控失肥處理均能保持生育后期有較高的葉面積,并能顯著提高葉綠素含量、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和氣孔導度,從而提高群體的光合能力。與對照相比,單株結鈴數分別增加了5.32個和3.03個,皮棉產量分別提高12.02%、8.20%,均達極顯著差異。而2個控失肥處理之間,后期追施2次速效肥料比后期追施1次速效肥料皮棉增產3.54%,差異顯著。
關鍵詞:棉花;控失肥;光合特性;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1-37-03
控失肥是一種可以用于大田作物的新型緩釋肥料,具有肥效期長、肥料利用率高、成本低、降低環境污染的特點。控釋氮肥能維持較高的葉面積來提高葉片光合速率和群體光合速率,從而為增加結鈴數和提高鈴重奠定物質基礎[1]。李學剛等研究也表明控釋氮肥能使葉肉細胞的光合特性得到改善,維持了較高的凈光合速率,為后期保持足夠的光合產物和結鈴數提供物質保障[2]。馬宗斌等的研究表明施鉀提高了棉花的光合能力[3]。中期補施鉀肥也能有效延緩葉片的衰老,為提高棉鈴數和鈴重奠定了物質基礎[4]。有關控失肥對作物生理特性方面的報道甚少。本試驗設計控失肥處理,研究其對棉花生理特性的影響,以期探討控失肥對棉花生理機制的影響,為棉花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在安徽農業大學農業園進行。試驗材料為安徽中鹽紅四方集團生產的內質微網控失型復合肥,養分含量44%(18-8-18);普通復合肥,養分含量45%(18-7-20);尿素(含純N 46%);過磷酸鈣(含P2O5 12%);氯化鉀(含K2O 60%);品種為荃銀2號抗蟲雜交棉。種植密度22 500株/hm2。試驗設3個處理,4個重復,隨機區組排列,試驗按照等量養分(每hm2施N、P2O5、K2O分別為270、120和270kg)、不同施肥次數的原則,即:處理f1(一基二追):每hm2基施控失肥1 200kg,初花期追施90kg氯化鉀+195kg過磷酸鈣,蓋頂肥117kg尿素。處理f2(一基一追):每hm2基施控失肥1 200kg,盛花期追施117kg尿素+90kg氯化鉀+195kg過磷酸鈣。處理f3(對照,4次施肥):每hm2基施450kg普通復合肥+735kg過磷酸鈣+75kg氯化鉀,苗期追施尿素75kg,初花期追施150kg尿素+225kg氯化鉀,盛花期追施225kg尿素,蓋頂肥追施75kg尿素。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1.2.1 葉面積系數 采用打孔稱重法測定葉面積系數[5]。
1.2.2 葉綠素含量 采用95%乙醇提取法[6],于5月28日、6月20日、7月5日、7月20日、8月5日、8月20日、9月5日和9月20日取主莖倒4葉,每次取15片葉,分3次重復。
1.2.3 葉片氣體交換參數 選晴天上午9∶00~11∶00采用LCpro+光合作用測定系統進行測定,分別于6月20日、7月5日、7月20日、8月5日、8月20日、9月5日和9月20日測定主莖倒4葉,每小區定5株測定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蒸騰強度(Tr)。
1.2.4 考種并計產 于棉花生育后期調查單株成鈴數,每小區取正常吐絮鈴20個,曬干后用于測定單鈴重、衣分、籽指,每小區收花結束后,統計實收皮棉產量,折算成每hm2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控失肥處理對棉株主莖功能葉光合特性的影響 棉花葉片凈光合速率高,有利于光合產物的生產。而葉片氣孔導度和胞間CO2濃度與凈光合速率關系密切[7]。由表1、2、3可以看出各處理的主莖葉的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和氣孔導度在棉株生育期內是先升后降,在盛花初期(7月21日)達到最大。表1研究結果表明,前期(6月20日至7月5日)各處理的凈光合速率差異不顯著,中期(7月21日至8月5日)處理1極顯著高于對照,但是處理2與對照差異不顯著,盛鈴期(8月20日)2個控失肥處理極顯著高于對照,分別為63.99%、31.51%,處理1比處理2高了24.70%,差異極顯著,吐絮初期(9月5日)2個控失肥處理與對照差異顯著,分別為30.87%、30.98%,表明控失肥可以延緩主莖葉衰老,提高光合速率。控失肥處理的蒸騰速率在盛花初期(7月21日)與對照差異極顯著,而在盛鈴期(8月20日)處理1顯著高于對照,而處理2與對照差異不明顯(表2)。處理1的氣孔導度在盛花期(7月21日至8月5日)與對照相比差異極顯著,而處理2在盛花前期(7月21日)與對照差異顯著,吐絮前期(8月20日)控失肥處理的氣孔導度與對照相比差異均是極顯著,而控失肥處理在吐絮中期(9月5日)均比對照高了33.33%,差異顯著(表3)。
注:同列中不同小、大寫字母分別表示差異達5%和1%顯著水平。下同。
2.2 控失肥處理對棉株主莖功能葉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葉綠素是一類與光合作用有關的最重要的色素,葉綠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葉片的光合能力,其含量的多少和降解的快慢反映了葉片衰老的快慢程度。由表4可知,葉綠素(a+b)含量的整體趨勢均是先上升后下降,在盛鈴期(8月20日)達到最大。初花期(7月5日)處理1比對照高了8.14%,差異明顯,處理2與對照差異不明顯。2個控失肥處理在盛花前期(7月21日)分別比對照高了6.99%、6.74%,均是差異顯著。處理1的葉綠素(a+b)含量在生育中后期(8月5日至9月5日)與對照差異極顯著,而處理2只在盛花期(8月5日)較對照差異極顯著。2個控失肥處理相比較,盛花期(8月5日)處理1比處理2高了2.64%,差異極顯著;吐絮前期(8月20日)處理1比處理2高了8.88%,差異顯著。說明控失肥提高了主莖功能葉的葉綠素含量,促進了光合作用,減緩了葉綠素的降解速度,延緩了葉片的衰老。
2.3 控失肥對棉花葉面積指數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各處理的葉面積消長趨勢相似,盛花期達到最大,吐絮期有所下降。苗期(5月28日)各處理間差異不明顯,處理1在蕾期(6月20日)、盛花期(7月30日)和吐絮期(9月5日)比對照分別高了24.00%、18.9%、15.96%,差異極顯著,處理1在初花期(7月7日)與對照差異顯著。處理2在蕾期(6月20日)、盛花期(7月30日)和吐絮期(9月5日)比對照高了21.6%、7.40%、7.83%,差異顯著,可以看出,控失肥能有效提高棉花的葉面積指數,進而影響光合產物的形成。
2.4 控失肥對棉花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6可知,控失肥能增加單株鈴數,處理1與對照差異極顯著,處理2與對照差異顯著,分別比對照增加了5.32個和3.03個;而控失肥處理相比,處理1比處理2增加了6.75%,差異顯著。控失肥處理的單鈴重比對照顯著增加,分別增加了8.84%、7.56%,控失肥處理之間無顯著差異。3個處理的 指和衣分相比差異未達顯著水平。皮棉產量,2個控失肥處理比對照分別增產12.02%、8.20%,差異極顯著,而處理1比處理2增產3.54%,差異顯著。
3 討論與結論
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與常規施肥相比,控失肥處理的棉花在盛花期和盛鈴期能有效提高葉綠素含量、葉面積系數和光合速率,為生育后期積累更多的光合產物,為獲得高產提供物質基礎。特別是控失肥基施,后期追施2次速效化肥處理(處理1)在盛花期和盛鈴期的葉綠素含量、葉面積系數和光合速率明顯高于對照,差異極顯著,而控失肥基施,后期追施1次速效化肥處理(處理2)與對照相比差異較小,這可能是因為控失肥作基肥,能控制肥料的流失,肥效緩慢釋放,于生育中后期追施2次速效化肥比追施1次速效化肥更能較好滿足棉花各個時期的營養要求,與棉花需肥規律吻合,能夠改善葉片的光合能力,延緩葉片衰老,使葉面積系數維持在適宜的狀態,葉綠素含量增加,使葉片保持較高的生理活性,從而提高了光合速率、蒸騰速率和氣孔導度,光合能力得以提高,生產和累積的光合產物增加。光合產物的分配越合理,一般來說,產量越高。從本試驗結果還可看出,控失肥處理的棉花產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單株結鈴數的增加,這可能是因為結鈴數受到光合條件的影響,控失肥基施能改善葉片光合性能、延長光合時間、增加光合面積,光合產物供應充足,從而增加結鈴數,進而增加產量。
參考文獻
[1]李伶俐,馬宗斌,譚金芳,等.控釋氮肥對棉花產量的影響及光合特性的研究[J].棉花學報,2005,17(5):275-279.
[2]李學剛,宋憲亮,孫學振,等.控釋氮肥對棉花葉片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0,16(3):656-662.
[3]馬宗斌,李伶俐,朱偉,等.施鉀對不同基因型棉花光合特性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7,13(6):1 129-1 134.
[4]李伶俐,馬宗斌,張東林,等.盛鈴期補施鉀肥對不同群體棉花光合特性和產量品質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6,12(5):662-666.
[5]柏軍華,王克如,初振東,等.葉面積測定方法的比較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3(2):217.
[6]趙世杰,史國安,董新純.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5-57.
[7]許大全.光合作用效率[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