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東??h于2006年建立了覆蓋全縣、代表不同類型土壤和種植制度的6個省級基本農田質量監測點,通過土壤測試、植株分析、田間作業記載等方法,對農區主要類型耕地土壤的理化性狀和生產力進行動態監測,及時掌握土壤肥力演變規律和施肥效果,為制定作物高產穩產的科學施肥制度等提供技術支持。該文根據2010年東海縣省級耕地質量監測點的監測數據,對耕地土壤養分豐缺狀況的變化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東??h耕地質量建設工作的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耕地質量;變化趨勢;土壤肥力;養分;東??h
中圖分類號 S15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1-62-03
耕地質量監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江蘇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賦予農業部門的重要職責,是及時了解和掌握耕地質量狀況、促進耕地資源合理利用、增強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是預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其環境因素、維持和提高耕地物質生產能力、保證土地得以永續合理利用,保護和提高土地生產率的重要措施,是指導農民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證國家糧食生產安全、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1 東??h概況
東??h位于江蘇省東北部,地處N34°11′~34°44′,E118°23′~119°10′,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全年無霜期達225d,年平均日照2 394h,年平均降水913mm。全縣總面積2 250km2,耕地12.92萬hm2,地屬黃淮海平原東南邊緣的平原崗嶺地,地形東西長、南北短,東西最大距離70km、南北最大距離54km。東海縣地處淮沭下游,境內河流均屬沂、沭河下游水系,主要擁有新沭河、淮沭新河、薔薇河、魯蘭河、石安河、龍梁河等16條干支河流。東海縣為“百庫之縣”,共興建大中小型水庫63座,總庫容為8.9億m3。
東??h曾先后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全省首批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縣、省級首批無公害農產品整體推進縣。糧食生產穩定增長,2005年達93.5萬t,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投入1.19億元,機械化水平達81%。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建成優質水稻、專用小麥、出口花生、加工山芋、高效蔬菜、特色瓜果六大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興辦農副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24家,成立農村專業合作社。全縣轄1個省級開發區、1個旅游度假區,13個建制鎮、8個鄉,共有346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115.1萬人,其中非農人口39.6萬人,是江蘇省面積較大、人口較多的縣之一。
2 東??h耕地質量監測基本情況
2.1 監測點設置原則、要求和布局
2.1.1 建點原則 根據連云港縣耕地土壤分布狀況,同時結合各地現有的技術力量,在境內不同生態區域的地理位置、土壤類型、分布面積、耕作制度、管理水平,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塊作為監測點。選定地塊,要求種植模式具有代表性、面積0.1hm2以上。
2.1.2 建點要求 根據監測目的不同,監測點地塊設置不同的監測小區,旱地、水田的監測小區面積66.7m2以上,周圍設置保護行、小區間用水泥板或土埂等方法隔離,防止肥、水橫向滲透,隔板高0.8m,埋深0.5m,露出地面0.3m。
2.1.3 監測點布局 一是主要根據耕地面積多少及土壤類型確定各縣區監測點的數量,保證了監測點地域分布的均勻性及代表性;二是監測點全部建立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主要分布在水稻土、砂姜黑土、棕壤等耕作土壤上,體現了監測工作為耕地資源保護和耕地質量建設服務的原則;三是根據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對大宗糧、棉、油、蔬菜生產基地土壤肥力質量和環境質量的重點監測,為主要農產品生產和有效供給服務的原則;四是監測點種植制度豐富多樣,覆蓋了麥-稻、麥-玉、以及蔬菜等多種典型種植類型,基本代表了東??h主要種植制度。東海監測點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東??h省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基本情況
[地點\監測點
編號\經度\緯度\土種\東??h牛山鎮
2.2 監測內容 監測內容主要包括:監測點的農業生產概況、土壤剖面特征、作物種類、作物產量、施肥量、土壤養分、土壤環境質量的有關參數、施肥量與作物產量之間的關系、肥料利用率等有關參數。土壤樣品采集是在每年度最后一季作物收獲后,在監測地塊的常規施肥區采集土壤樣品供檢測化驗。稻田、旱地采集耕層,蔬菜地采集耕層和亞耕層,每個樣品采集20以上取樣點土樣混合。
2.3 監測單位 根據《江蘇省耕地質量監測技術規程》的相關要求,各縣區土肥站負責轄區內監測點建設、管理以及相應的監測工作,及時將有關數據和資料上報縣土肥站,縣土肥站匯總全縣監測結果,按時撰寫全縣耕地質量監測報告。為保障化驗質量和結果的準確性、可比性,本年度省級耕地質量監測點耕層農化樣委托有關具有相應資質的化驗單位分析測定,按《江蘇省耕地質量監測技術規程》的要求選擇檢測方法,采用相應國標或行標方法。
3 耕地土壤肥力現狀與變化趨勢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屬性,是土壤供應和協調植物生長所需營養能力的標志,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映。在生產實踐中常采用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以及容重、pH值等指標表征土壤肥力質量狀況。
3.1 有機質 詳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2007年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4.25g/kg,2008年平均比2007年增加0.96g/kg,2010年我縣耕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9.88g/kg,比2008年的18.23g/kg增加1.65g/kg。土壤耕層有機質富積比較明顯,這與作物產量不斷提高、秸稈還田工作力度不斷加大等使得投入到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增加有關。有機質含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總體上看增幅不大,增速不快,尚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發展要求,必須進一步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強化耕地保養措施,加大秸稈還田和商品有機肥補貼工作力度,增加農田有機肥投入量,進一步提升土壤有機質,為農業可續發展提供保障。
3.2 全氮 詳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我縣耕層土壤全氮含量變化趨勢與有機質含量變化趨勢一致。2010年我縣6個監測點耕層土壤全氮平均含量1.33g/kg,比2008年的1.27g/kg稍有上升;2008年平均比2007年上升0.01g/kg;2007年與第二次土壤普查(1985年)相比,6個耕地質量監測點中全氮含量都有較大提高,耕層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上升0.58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1985年)上升了66%。
3.3 堿解氮 詳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2010年、2008年、2007年的幾年間土壤中堿解氮含量變化較小,平均含量均在97mg/kg左右,可能與近年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控制氮肥用量有關,但比第二次土壤普查(1985年)時的77.67mg/kg增加了20mg/kg左右,增幅達25.7%。這與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來氮肥用量不斷增長有關。
3.4 有效磷 詳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2007年有效磷含量平均值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的6.15mg/kg相比為增加了3.85mg/kg,增加幅度為62.6%。2008年比2007年增加0.48mg/kg;2010年我縣耕層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為17.67mg/kg,比2008年的10.5mg/kg增加了7.17mg/kg,增加幅度達68.3%。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說明近年來由于我縣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平衡配套施肥技術,施肥水平不斷提高,各種配方肥、復合肥和商品有機肥推廣應用,加大了磷肥的施用量。2010年,我縣僅有1個點有效磷低于10mg/kg的土壤缺磷臨界值,其余5個點都超過土壤缺磷臨界值,最高的已達24mg/kg以上。因此,我縣今后農業生產中要適當減少磷肥施用量和施用次數,在小麥栽培上適量使用磷肥,在水稻生產上盡量少施,以降低施肥成本,節約資源,減少施肥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3.5 速效鉀 詳見表6。從表6可以看出,2010年我縣耕層土壤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00mg/kg,比2008年的88mg/kg增加了12mg/kg,增加幅度達13.6%;2008年比2007年減少了4mg/kg。2007年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速效鉀含量有大幅下降。這主要是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有機肥施用大幅減少、不重視鉀肥合理施用所造成的。
4 小結
4.1 土壤養分變化趨勢 從監測結果來看,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相比,我縣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含量均表現為上升趨勢;土壤有效磷上升明顯,這與施用高含量復混肥料有很大關系。
4.2 肥料投入數量、結構不盡合理 雖然我縣近年來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但我縣肥料投入數量、結構仍不盡合理:有機肥投入量較少;鉀肥投入量雖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離平均配套施肥的技術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存在不因土施用磷肥的現象,有些田塊存在連續多季大量施用磷肥導致磷素大量累積現象。
5 思路及建議
5.1 提倡有機無機配合施用,提高秸稈還田率 進一步采取嚴厲措施禁止秸稈焚燒,建議政府部門給予增施有機肥的農民經濟補助,督促農機部門研制推廣秸稈快速還田機械。小麥、水稻和玉米等大田作物每667m2秸稈還田量應不低于200kg。建議政府出臺有關秸稈還田鼓勵政策,對完成秸稈還田指標的給予物質獎勵,對焚燒秸稈的給予經濟處罰,確保大量秸稈回歸農田。我縣今后農業生產中要適當減少磷肥施用量和施用次數,在小麥栽培上適量使用磷肥,在水稻生產上盡量少施,以降低施肥成本,節約資源,減少施肥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5.2 擴大配方肥推廣應用 充分利用監測成果,加強測土配方施肥的技術指導,加大配方肥料推廣力度,完善項目區的施肥配方,加強對主要作物需肥規律的研究,擴大配方肥料的覆蓋面,不斷優化肥料中氮、磷、鉀比例,小麥、水稻和玉米3種作物合理的三要素投放比例為1∶0.3∶0.6~0.7,本地土壤合理施氮量:小麥、水稻和玉米為17.33~20kg/667m2;合理施磷量:小麥、水稻為5.33~6kg/667m2,玉米相對較高,為6.67kg/667m2;合理施鉀量:小麥、玉米為8.67~14.67kg/667m2,水稻相對較多,為14.67kg/667m2。根據本地目前施肥結構,應適當降低氮的施用量,穩定磷的施用量,增施化學鉀肥。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