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提高當地及京津地區的空氣質量、美化京津周邊環境,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將起到重要作用。該文著重介紹興隆縣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所取得的5個方面的成效。
關鍵詞: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成效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1-81-02
興隆縣環圍京津,地理位置特殊。全縣總面積3 123km2,其中隸屬于密云水庫、海子水庫上游流域面積775.1km2,地表徑流自燕山主峰霧靈山而下,匯集形成上潮河、清水河、泃河等主要河流。其中清水河至密云水庫僅16.73km,泃河至海子水庫僅6.75km,3條河流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53億m3,是距北京最近、最直接的水源供給區。所以,大力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高標準的水生態保護系統,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興隆縣于2001年正式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利建設項目,全縣上下以項目建設為龍頭,以建設京津生態屏障為核心,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有關精神,精心規劃、科學設計、嚴格實施、規范建設、優化管理,項目建設呈現出快速發展、和諧發展的良好態勢,推動全縣水土保持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1 治理速度明顯加快
針對我縣山高坡陡,降雨量多的特點,我們探索和完善了“山上植樹種草保水土,坡地退耕還果調結構、沿路集中果園增效益、河川速生楊樹護堤岸、坡面生態措施、溝道工程措施”的建設模式。這一模式體現了按立地條件的差異多層次立體開發和各項措施功能不同的梯次布局,在區域范圍內,充分利用了山場、土地、河灘等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經過十幾年治理,全縣共開展治沙的小流域44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8km2,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治理速度是過去的3倍多,治理投入是過去的5倍多,而且水土流失的治理方式發生了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到系統的轉變。多年來項目建設共完成造林8 689.57hm2,其中喬木林5 795.4hm2、經濟林2 894.17hm2、封山育林3 473.3hm2;新修水平梯田127hm2、水平階267.66hm2、樹下水保工程2 242.47hm2、建設谷坊壩977座、修筑護村護地壩11.922km、作業路58.097km;完成水源工程504處、節水灌溉工程827處、新打井182眼、維修舊井118眼、鋪設固定管路1.52km,移動管路管帶28萬m,配套機泵446臺套;控制灌溉面積3 466.67hm2,可澆果樹286萬株。
圖1 蘑菇峪小流域側柏造林工程
圖2 半璧山鎮靳杖子村節水工程
2 水土保持工作內涵不斷拓展
通過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的實施,使我縣水土保持工作的內涵和定位發生深刻變化,由過去“治理水土流失、發展地方經濟”向“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為當地增資源、拓財源”轉變,水保工作邁向了服務京津的大舞臺。采取立體布局的植物措施,形成喬灌草緊密結合、盤根錯節、水土相連的保土固沙體系,年保土能力達到1.3萬t,森林植被能起到削減水速的作用,此項目的實施大大降低大風對沉沙的攜帶能力,從而使京津風沙源得到部分控制,對提高當地及京津地區的空氣質量、美化京津周邊環境起到重要作用。經統計,治沙項目區植被蓋度和保土能力大幅提高,生態質量開始向良性發展。治理區植被蓋度由2000年的47.2%提高到2012年的75.8%,增加了28.6個百分點;年增保土能力47.67萬t,比2000年提高72.5個百分點。據北京市發布的環境監測報告,北京市東部郊區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由2000年的187d提高到2004年的249d,增加了62d,為京津地區的生態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圖3 南天門小流域谷坊工程
3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路子越走越寬
依托項目建設,山區生產條件得到大幅度改善,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走上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的新路子,以特色林果業為主導的生態產業蓬勃發展,涌現出佛爺來、三道川、蘭旗營、伙山子、北營房、寶地、古慶等一大批小流域經濟溝,為增加農民收入奠定了基礎。據統計,2012年,治理區果品產值比2000年增加了10.6個百分點,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25元。同時,各種治理措施的對位配置,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有力地推動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由于糧食、經濟作物及果品產量大幅度提高,可以有更多的資金投入農副產品加工、運輸及第三產業,擴大了勞動就業領域和機會,有利于幫助貧困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對我縣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圖4 寶地小流域經濟林
圖5 灑河流域大洼村經濟林
4 水土保持管理工作規范有序
通過項目實施的積淀,使我縣水保建設管理工作走上了基本建設程序管理的軌道。一是項目管理,引入了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管理合同制等管理機制,使得項目運行規范有序;二是規劃設計引用了“3S”技術,基本實現了數字化管理,極大地推進了我縣水土保持工作由傳統水保向現代水保的轉變,為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 加快發展后續產業,富裕山區農民,鞏固治理成果
制定和實施加快研究后續產業、引導和扶持銷售、加工等方面的龍頭企業、建立特色基地、解決農民長遠生計問題等有關配套政策,以鞏固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成果。當前,生態旅游、果品深加工、中藥材種植等生態建設后續產業已經成為我縣山區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增加山區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霧靈山鄉的生態旅游、大杖子鄉的中藥材種植已初見成效。我們始終堅持京津風沙源治理與富裕山區農民相結合,加強政策引導,充分發揮工程的內在潛力,讓山區農民從生態建設中獲取更多的收入。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工程建設實際,加快研究和制定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后續產業發展規劃,整合和重新配置各種資源,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加快培育各種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和完善了社會化服務體系。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