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提出的教改方法,探討適合農學專業類學生的教學培養方式。
關鍵詞:植物組織培養;改革;探索
中圖分類號 Q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1-133-02
植物組織培養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與許多學科聯系緊密,例如植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植物病理學等。同時植物組織培養在育種、植物繁殖、人工種子的生產、藥用植物工廠化生產等方面也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目前植物組織培養已是園藝、生物科學、農學等專業的必修課程[1]。它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實驗操作較多,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對提高相關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亟待改革。因此筆者從教學過程、實踐操作、創新能力、教學環節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為提高植物組織培養的教學質量和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1 植物組織培養教學存在問題
1.1 植物組織培養教學中的不足
1.1.1 教學內容的不足 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內容涉及多,與其他課程有交叉的地方。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重復而浪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由于課程涉及的內容廣,我們在教課的時候很難突出重點,學生對自己應該重點掌握的部分比較模糊,因而大大降低學習的效果。并且教學時對植物組織培養前沿性的內容涉及很少,學生掌握的知識雖然是經典的基礎知識,但是對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不足。
1.1.2 教學課時太少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課時安排僅為36個學時,導致教材上的很多內容都不能全部對學生進行講解,只能挑選一些基礎、重要、實用的內容進行講解。而其他內容學生只能通過自學,所以對本課程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對學生以后的深造也有一定的影響。
1.1.3 教材的選擇不當 我院開設植物組織培養的專業有園藝、生物科學、農學等,但選用的教材都是一種。而3個專業研究的側重點不同,農學側重大田作物以及育種方向,園藝側重花卉、蔬菜等經濟作物,生物科學在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方面都有涉及。因此僅選用一本教材針對性不強,也很難滿足不同專業的需求。
1.2 植物組織培養實踐操作中的不足
1.2.1 實驗項目太孤立 植物組織培養實驗的進行大多都是單個進行,并且每個實驗的間隔時間較長,學生很難將實驗之間的彼此聯系銜接起來。而組培的每個實驗之間的作用都是相互關聯的,學生不能明確所做實驗在組培中的作用,這樣就降低了實驗操作需要達到的效果。
1.2.2 實驗評估體系不足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是以上交的實驗報告的情況作為實驗成績,這樣就存在許多漏洞,無法檢驗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方法的理解把握程度【2】。同時,植物組織培養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課程,它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靈活性。而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能使學生掌握一些理論原理和基礎的實驗操作,卻很難激發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
2 新的改革方案
2.1 教學內容的改革 第一,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內容的開設既要體現其科學性和系統性,又要補充最新研究成果。這就需要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與相近科目配合,不但要避免相近科目間知識的雷同,又要做到為其他課程服務,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系統的掌握這門課。第二,要體現本課程應用性強的特點,特別是社會對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要求。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就業面,而且對學生的進一步深造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第三,要增加實例解析,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的這些實例,讓學生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開闊視野[3]。
2.2 教學課時的改革 在原有的基礎上理論課時數增加到54課時,實踐操作10次,同時利用課余時間提出5個主題,全班學生分為5個小組進行探討,每個小組選其中一個主題利用學校圖書館和網絡平臺收集相關資料,然后全班同學一起交流分享。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樂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和視野,同時也相對增加了教學課時。
2.3 教材選擇的改革 由于我院有3個專業開設了植物組織培養這門課,專業之間的側重點也有不同。因此針對不同專業可以選擇不同教材例如園藝專業以王蒂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植物組織培養》為主要教材。農學專業以劉弘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植物組織培養》為主要教材。生物科學以鞏振輝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植物組織培養》為主要教材等。
2.4 教學環節的更改 過去我們的教學一般為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這種簡單的傳道授業解惑使學生很難理解老師的辛苦也不愿思考。因此可以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讓每個學生自己制作ppt利用每節課的一些時間在講臺上為大家講解一個問題。這樣可以促進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也讓學生了解了老師的不易。
2.5 實驗項目的改革 學院在實驗安排的時候可以將一些簡單實驗進行有機的整合,例如玻璃器具等的清洗、烘干、包扎、滅菌,培養基母液的配制,培養基的配制、滅菌及分裝,這些實驗可以安排在一起。這樣既使學生了解了實驗之間的聯系,也能夠縮減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對于一些復雜的但是比較實用的實驗,例如愈傷組織的誘導與增殖等可以安排學生動手操作。
2.6 實驗評估體系的優化 傳統的實驗比例為30%,可以增加到40%。評估也只是單純的根據實驗報告的情況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驗操作。因此在實驗評估體系方面可以改為實驗報告20%+實驗操作20%[4],這樣可以敦促學生在實驗時動手操作而不是只作為觀眾。
3 結語
針對我院的植物組織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經過1a時間的教學改革,明顯的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師生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學生了解了老師的辛苦,老師也明白學生真正的需求。通過實踐教學的改革,增強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和創新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本課程的改革對于其它相關課程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沈海龍.植物組織培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2]潘建剛,馬利兵,賈晉,等.地方工科院校植物組織培養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43:42.
[3]王志敏,牛義,湯清林等.研究生《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126.
[4]姚曉惠,張峰.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7,23(6):125-12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