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目前鄉鎮農技體系建設中存在的管理體制不順、人員結構不合理、工資待遇低、財政保障不穩定等幾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理順關系、明確職能,推行“三權”歸縣;完善保障制度,提高農技人員福利待遇;優化結構,加強職工繼續教育,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水平”等3項對策與建議,以促進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的穩定和發展。
關鍵詞: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管理;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3-02
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是指為農民提供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農業機械、水利等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服務的組織,是政府構建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及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在農業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開展技術培訓和咨詢,提高廣大農民素質,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自從我國廣大農村經營管理體制由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農產品供大于求,特別是我國糧食生產連續9a豐收,而農民增產不增收現象日趨嚴重,地方財政和農民對農業的投入逐年減少,導致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作用呈現弱化趨勢,不利于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穩定和發展。
1 基本情況
順昌縣地處福建西北,武夷山脈南麓,閩江上游金溪、富互屯溪交匯處,下轄7鎮4鄉1街道,130個建制村。土地面積1 985km2,其中耕地面積1.51萬hm2,在籍人口24.2萬人。全縣12個鄉鎮(街道)農技推廣機構核定編制數108名,實有在編人數76人,其中有專業技術職稱的75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不含2013年新增未聘的2人),中級職稱25人,初級職稱46人,無職稱1人,分別占5.3%、32.9%、60.5%、1.3%;具有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的有24人,占31.6%,中專及以下的52人,占68.4%;年齡分布情況,30歲及以下的沒有,30至49歲55人,占72.4%,50歲及以上21人,占27.6%。由此可見,現有在編人數、實際在崗人數及年齡結構已遠遠不能滿足鄉鎮農技推廣工作的實際需要。
2 當前鄉鎮農技推廣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所凸現出的體制不順、機制不活、隊伍不穩、保障不力、多元化服務組織發育滯后等問題,已不能充分滿足服務“三農”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管理體制不順,政事不分 由于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是實施“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雖然有利于發揮鄉鎮管理主體的作用和集中調配、統籌使用人力資源,但卻不利于業務主管部門抓農技推廣工作。鄉鎮農技站工作時常游離于本職之外,集中表現為在崗不務農、在編不在崗、專職變兼職、事業崗位行政化等,“三少三多”現象較為普遍,即做份內的事少,做份外的事多;履行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職能少,履行行政性職能多;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時間少,從事其他中心工作時間多。常常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條塊”管理體制的矛盾最終造成鄉鎮農技推廣組織機構變為“瘸腿”,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就拿本縣埔上鎮來說,現有在編的鄉鎮農技推廣人員4人,其中1人進入經濟主戰場,1人混崗,真正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只剩2人,而2人中還有1人包村,1a當中有近1/3的時間從事非農技推廣工作,致使農技推廣工作職能嚴重缺位。
2.2 農技人員待遇低,同工不同酬,同命不同價 作為農技干部,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服從政府安排,從事計劃生育、項目征地、各類選舉等中心工作,工作任務比行政人員重,但在待遇上卻遠不如行政人員,行政人員有餐補、通迅補、職務補等,而農技人員不但沒有,工資還分為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盡管年終考核優秀,績效工資還不能全額發放。以中師(農藝師)8級為例,2012年績效工資應該拿8 501元,而實際只拿6 500元,整整差2 001元。此外,行政人員去世后家屬可領取的安葬費按照40個月工資發放(按去世前一個月的工資標準),而事業人員則只能按照20個月發放,這種同工不同酬,同命不同價的現象也嚴重影響了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3 農技人員結構不合理,隊伍不穩定 首先是推廣人員老齡化。據調查統計,全縣鄉鎮現有的農技人員中,45歲以上的有43人,占56.6%,若不及時補充新生力量,再過5a,鄉鎮將面臨無人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局面。其次是專業不對口、知識更新慢。大專以上學歷24人, 占31.6%;1990年前畢業的43人,占56.6%。雖然每年都開展繼續教育,但往往都是聽專家講課,抽象而單調,效果事倍功半,跟不上農業結構調整步伐,難以滿足工作需求和擔當起發展現代農業的農技推廣重任。此外某些鄉鎮還存在跨專業技術指導現象。第三是“跳農門”現象突出。由于農技推廣人員在鄉鎮屬弱勢群體,政治、經濟待遇不高,導致相當部分鄉鎮農技人員從事農技推廣的積極性不高,工作不安心、不盡心、不熱心的問題普遍存在。特別是近年來偶有新錄用農業類專業的畢業生,也只是把進入鄉鎮農技推廣單位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跳板”,一旦被錄用后就千方百計調、轉、改,從而影響農技推廣隊伍的活力和穩定性。
2.4 政府財政保障缺乏促進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自身發展的動力 《農技推廣法》第十一條明確規定:各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屬于公共服務機構,履行各項公益性職責。鄉鎮農技推廣站主要面向和服務“三農”。但政府公共財政使用方向還不能完全“惠及”到鄉鎮的農技推廣機構。雖然鄉鎮農技推廣工作人員的工資目前已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和統一核撥,但辦公經費、績效工資、第13個月工資、精神文明獎等主要由各鄉鎮按照完成年度工作任務和目標考核情況自籌發放,這就決定了鄉鎮農技推廣人員必須完成鄉鎮賦予的其他中心工作,直接導致鄉鎮農技推廣工作人員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鄉鎮政府交辦的其他任務上,嚴重制約鄉鎮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
3 穩定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的對策建議
3.1 理順關系、明確職能,推行“三權”歸縣的管理體制 鄉鎮農技站主要擔負著技術引進、創新、試驗、示范、推廣等工作任務,對村技術骨干和農民示范戶進行培訓,并接受他們的咨詢;接受行政委托開展植物檢疫以及對農資質量進行監督執法;對農情進行監測和預報;參與制定當地的農技推廣計劃并組織實施;承擔上級推廣機構布置的試驗、示范、推廣、監測任務等。要發揮鄉鎮農技站的作用,就要實行人(事)、財(產)、事(業務)三權收歸縣農業局統一管理,改變過去那種行政上由鄉鎮政府領導,業務上由縣農業主管部門管理的現象,從組織形式、人員、經費上與鄉鎮機關完全分開,徹底扭轉鄉鎮政府對事業單位管理方式上的行政化傾向。
3.2 完善保障制度,提高農技人員福利待遇 農技推廣機構屬非盈利性單位,一方面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財政保障力度,把農技推廣機構的人員經費,包括地方崗位津貼、績效工資、醫療保險、公積金等全部列入財政全額撥款,另一方面將辦公、科研、推廣等經費全部列入財政預算,推行“以事定費、政府買單、考核兌現”的運行機制,即政府根據當年的推廣目標任務,確定相應的推廣經費,聘請專職推廣人員負責,分階段考核,分進度撥付。經考核合格的農技推廣人員應享受與職稱相符的績效工資和其它福利待遇,對表現優秀的農技推廣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優先考慮職稱調檔調級;對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享受績效工資,并實行降級使用。此外,要完善離退休制度,縮小機關與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實現行政與事業人員同工同酬的美好愿望。
3.3 優化結構,加強職工繼續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 一是科學設崗。隨著鄉鎮產業的結構調整變化,鄉鎮要根據各自的產業特點、服務農戶總量、農業技術服務崗位需求等要素,科學合理的確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人員編制。對在編不在崗人員勸其歸隊,充分發揮機構人員作用,做到人盡其才。此外在村級農技員管理上要靈活管理,根據行政村及工作量大小采取固定補與績效補相結合方式發放,避免產生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弊端,最大限度發揮村級農民技術員的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培訓制度。要建立健全規范的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制度,各地根據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知識更新培訓,通過在職培訓,提高農技推廣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在培訓中重點抓好二個方面:一是確保培訓時間,農技人員業務知識培訓時間每年不少于12d,并作為一個硬性指標來落實;二是改進培訓方式,采取靈活多樣、多種渠道,既可以選派優秀人員到農業院校進修,也可以采取外派到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跟班學習,還可以采用學歷教育以及短期培訓等方式,多方面多方位多層次地培養農技推廣人員。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鄉鎮農技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才能逐步穩定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在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