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利工程測量》是水利系統高職院校工程類專業重要的基礎課,該課程教學應強化課堂講授和實訓,借助校內實習基地和“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平臺,使學生能掌握夠用的理論知識,又有相對突出的水利工程測量基本技能和工程應用能力,達到“學”與“用”的統一,實現由高職院校“培養”到企業“就業”的無縫接軌,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水利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技能型人才;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46-03
《水利工程測量》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在高職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定位下,堅持“理論夠用,實踐突出”的指導思想,在有限的學時內,如何適應學生特點,使學生既掌握在生產實際中夠用的理論知識,又具有直接適應崗位勝任工作的實踐能力,成為《水利工程測量》課程教學中所要討論探索的重點。
1 目前《水利工程測量》課程教學中的主要矛盾
1.1 龐大的知識體系與不斷壓縮的學時的矛盾 《水利工程測量》系統性非常強,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進行測繪學基礎知識和水利工程施工測量知識的講解,而且還需介紹在工程中應用日益廣泛的新技術、新儀器,如全站儀、GPS、RTK、測深儀等。在“理論夠用,加強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指導方針下,目前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水工專業教學計劃中總學時為60學時,其中理論教學30學時,實驗教學30學時,另有3周測量實習。測繪學基礎知識包括測繪基本理論、水準測量、角度測量、距離測量和直線定向、誤差分析、控制測量、地形圖的基本知識、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部分,這些理論教學和實驗占去了總學時的大部分,水利工程施工測量部分只能進行選擇性講解。為了能熟練掌握水利施工測量,之前必須進行必要的測量系統知識講解和訓練,這樣在有限的學時內,必然要壓縮最后實踐教學的部分內容。
1.2 測繪儀器更新快且價格昂貴與實踐教學條件需要改善的矛盾 測量技術是一門應用性比較強的技術,其設備隨現代電子科技的發展而快速更新。20世紀80年代前,生產上普遍使用傳統的光學經緯儀和水準儀;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測距儀、電子經緯儀開始取代傳統的光學測量設備,測量技術也隨之改進提高,以前的三角測量方法也慢慢被淘汰;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數碼產品的普及和更新,全站儀和電子水準儀全面代替以前的測量儀器,特別是衛星測量定位技術的發展,使測量方法打破了傳統的測量技術,衛星定位設備GPS接收機已成為主流的測繪儀器。測量技術和測繪儀器的更新如此之快,且每一次升級,測量儀器價格一套比一套高,這樣學校內實訓儀器根本無法滿足市場的變化。如果僅進行傳統儀器和測繪方法的講解,學生覺得所學內容過于陳舊,整本教材中較多的先進技術內容不講,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測量教學內容和實訓設備的與時俱進,尤顯重要。
1.3 以“測角量距測高差的基本測量操作”為核心的傳統測量教學思想與“工程實際測量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矛盾 水利工程專業學生的傳統測量實習,一直都是圍繞測量水平角、測量兩點間距離和高差來組織實施的。實訓內容多為測量一個導線、量距、測角、水準測量、內業計算的復制,反復強化學生對測量基本操作的認識,而與實際水利工程脫節。對于測繪學分支,涵括在工程測量技術中的《水利工程測量》,很多教材,甚至教師也是延續了測繪學傳統的“測角量距測高差的測量基本操作”的中心思想,測量理論教學和測量實訓均以“會測角、會量距、能測量高差”為中心,偏重于測繪學,工程測量技術基本操作,而針對于水利工程施工測量部分講解較少,這種水利工程實際測量技術應用能力的弱化,必然無法滿足學生畢業后能直接就業的需要,教與用存在矛盾。
2 《水利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2.1 加強人才培養評估工作整改和特色專業建設,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和定位設計教學內容,有效解決龐大的知識體系與不斷壓縮學時的矛盾 理順教學思路:課堂教學、校內實習與校外實習基地教學、秉持“理實融合、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共同承擔學生測量能力的培養。構建面向生產一線“產學聯動、實境育人”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實訓基地訓練和工學交替實習,進行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有效解決龐大的知識體系與不斷壓縮學時的矛盾,并能成功培養學生工程實際測量技術應用能力。課堂教學以模塊一“普通測量”為主,安排30學時。課內實驗安排16課時:測角4學時、測距2學時、測量高差4學時、導線4學時,主要強調普通測量的基本操作。3周測量實訓中用1周時間安排基本測量工作,強化測量基本技能與應用。模塊二:“水利工程施工測量”部分,在教學中安排8學時課堂講解,6學時在校內進行各項施工訓練。在實習中安排2周進行訓練,學生利用“實習基地”在老師帶領下,并在“實境育人”實習中不斷加強。模塊三:“測量新技術”思想貫穿教學始終,強調全站儀等新設備的使用,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實習,在水利工程實際中學習測量的新技術、新方法。通過各類實習進行課堂教學有效延伸,不斷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通過課程定位和教學設計,加強課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相互融合,在學時縮減的大環境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學時,可以有效解決龐大的測量知識體系與不斷壓縮學時的矛盾。
2.2 建立校企共贏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和合作平臺,充分發揮“工學交替”作用,讓學生能充分接觸到新的測量設備,解決好實訓與生產脫節的矛盾 首先以校內實訓基地必須滿足基本專業課程要求為宗旨,購置基本的測量儀器如經緯儀、水準儀、GPS等,滿足平時課內實訓的基本要求。同時建設集教學、培訓、技能鑒定、生產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校內實訓基地,通過生產創收,不斷更新最新的測量設備,讓學生在校內能接觸到生產上普遍采用的新設備,如全站儀、RTK、測深儀等。此外,應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學校為企業提供培訓、科研、人才服務,而企業為學校提供校外實訓場地、配備實訓指導教師,并提供學生的工作報酬,實現校企共贏,保證校外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讓學生融入到真正的生產中,學會并熟練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技術與方法。
“工學交替”是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利用暑期和頂崗實訓時間,讓學生深入施工第一線,把將來的工作環境和儀器設備的使用當作課堂學習內容,既可以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動手能力,又能真正學習操作先進的生產設備,彌補自己在學校中新設備操作和學習的不足。本著牽手企業,聯姻社會,搭建學生步入生產就業的階梯的指導思想,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實現校企共贏,為學生操作最新最先進的測繪設備創造條件。
2.3 精化理論知識教學,增強實驗與實習的針對性,根據專業特點,弱化以“測角量距測高差的基本測量操作”為核心的傳統測量教學思想與“工程實際測量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矛盾 隨著現代水利工程建設和測量技術的發展,水利工程類專業對測量課的要求是:理解與工程密切相關的地形圖;初步掌握施工測量及典型水利建筑物變形觀測的理論和方法;正確應用和分析測量成果為水利工程服務[1]。可見,測量實踐中不能太多地重復測量基本操作技能,而應當將他們從事各種工程設計和施工時所需用各種測量方法列為實踐教學內容。況且,隨著測量儀器的更新換代,現代測繪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基本的測量手段在不斷變化。一般工程部門的水利建筑技術人員,不可能僅只會某幾種測量儀器的基本操作,而是從事與他們專業密切相關的地形圖分析、應用和施工測量的機會卻非常多。
基于以上對水利工程專業技術人員應具備的測量能力的分析,新的水利工程測量課程體系應調整為3個模塊[2]。模塊一:普通測量,是測量學的基礎知識。包括高程測量、角度測量、距離測量、直線定向、誤差理論、小地區控制測量、地形測繪、地形圖應用。模塊二:水利工程施工測量,即測量學的基礎知識在工程方面的具體應用。包括水工建筑放線、線路工程測量 、橋梁工程測量、變形觀測等。模塊三:測量新技術,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進一步拓寬,包括GPS、RTK、測深儀等。新的課程體系,將為水利工程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測量基本操作的學習,更強調了測量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使測量基本操作在工程實踐中更好地得到應用,從而解決了以“測角量距測高差的基本測量操作”為核心的傳統測量教學思想與“工程實際測量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矛盾。
3 結語
《水利工程測量》作為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課程,很多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去思考,但要重點把屋3點:一是改革課程重點,合理利用有限課時,在課堂上精化理論教學、課外加強實踐實習;二是建立校企共贏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解決儀器設備缺乏或不足的問題,對接生產崗位,提升“教學做”一體化的育人環境,提高學生的專業生產適應能力;三是實現理實融合,測量教學應緊貼社會所需,與時俱進 ,有效依托校內實訓室和實習基地、校外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實習平臺,將測量理論與工程實際應用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出社會和企業所認可的人才,真正實現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國輝.工程測量實踐的改革適應社會需求[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03S):109-110.
[2]張福榮.高職土木工程專業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討[J].甘肅科技,2008(17):184-185.
[3]牛寶云.建筑類專業《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探討[J].礦山測量,2007(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