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生物學是生物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優化教學內容,精減課時,采用先進的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引入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建立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考核體系,對于提高微生物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關鍵詞:微生物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51-02
微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類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理論及其實驗課程的基礎。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微生物學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發展速度前所未有。為適應學科發展,微生物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微生物學實踐改革教學工作中的若干體會。
1 教學內容優化
1.1 優化教學內容,建立合理的知識體系 教師的備課絕不是簡單意義的“背課”,而是在熟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講稿必須通過提煉升華,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地呈現給學生,啟發式的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突出各章節的主要內容框架,讓學生建立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例如在介紹細菌細胞的模式構造時,分別講授一般構造和特殊構造。一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核區和細胞質等。細胞質組成和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等在生物化學中已學習,所以重點講述細菌細胞壁和細胞膜不同于其他生物和部分細菌的特殊構造。通過比較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細胞壁結構的不同,真細菌和古細菌細胞膜的差異,減輕學生記憶的負擔。既要做到層次清晰,要點明確,又要考慮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1.2 精減理論課堂教學時間,傳授學生學習方法 理論課時要精減,不要滿堂灌,重在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而不僅僅是知識本身的掌握,也包括學習方法的傳授。對于記憶性強的內容,教會學生如何將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融匯貫通,舉一反三。例如在介紹春日霉素產量突變株的篩選方法時,聯系到其他抗生素分離方案的設計。將微生物學理論學時由過去的54學時精簡為36學時。對于微生物遺傳變異和育種,傳染與免疫等章節,因為已在遺傳學和免疫學中詳細講述,故只是略講甚至不講。
1.3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盡量做到理論和實驗同步,將相關理論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去進行驗證,或利用理論課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驗中。例如學完微生物乳酸代謝類型,學生通過乳酸飲料的制作,了解到嗜熱鏈球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是通過同型乳酸發酵,利用糖類產生乳酸,酪蛋白凝固形成凝固型酸奶。這樣既有效鞏固了理論知識,又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 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教與學是矛盾對立統一的雙方。教,是教學中的主要矛盾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學,是教學中的次要方面;尤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處在被動一方。但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要通過學生來完成,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2.1 重視輔助教學手段運用 輔助的教學手段可以促進矛盾雙方的轉化,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求教、主動探索、主動學習。所以好的教師、好的教學設計、應當在促進矛盾轉化上下工夫。
狹義的教學簡單說來,就是“教師教學生學”。作為教師來講教授過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作為學生來講,知識是重要的,但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知識的方法。
2.2 引進先進教學模式 采用國際先進的討論式教學模式,設定幾個熱點問題的討論課題,布置給學生課后收集資料,在課堂上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并各抒己見,抒發自己的感想。這樣既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以致用,為掌握微生物學知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促進了學生思維方式的開拓,有利于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例如讓學生規劃一份平菇的栽培生產方案、今日和未來艾滋病治療手段研究方案等。
3 教學手段的更新
傳統的黑板加掛圖的時代基本已被現代化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所替代。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現代教育已邁入多媒體時代。多媒體教學對于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教學效果,提高人才質量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一些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教師的文字講解通常是抽象的,學生難以理解,學習效果不佳。而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動態性,交互性,圖、文、聲并茂,信息量大等特點,具有許多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論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武漢化工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彭軍)例如在講述原核微生物形態構造時,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分別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等真實的電鏡照片呈現,學生很快從直觀的感官意識中,輕松地區分各類微生物形態,且印象深刻;在描述病毒對人類健康危害時,推薦學生觀看《埃博拉病毒》,了解埃博拉病毒從感染人類,潛伏到病發1周時間的詳細過程。
4 教學考核方法變革
考試主要是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傳統的考核方式由作業+考試。為全面檢測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我們盡量做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即期末試卷、小組討論、實驗報告、實驗設計、操作考試等。避免學生不夠重視實驗課,我們將微生物學理論與實驗設成兩門課,分開計分。理論課期末考試成績為主,占70%;平時作業和考勤占30%;實驗課期末卷面成績占50%,實驗報告、實驗操作和口試占50%。實驗操作考試采用抽簽的方法,抽取考試項目。每學期第一次實驗課,除了讓學生了解實驗室的基本規章制度外,還要強調實驗報告寫作的規范,注重實驗結果的分析,尤其對于實驗失敗的同學,協助他們總結失敗原因,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數據,并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重做這些實驗。
5 結語
總之,在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了一些創新。從實踐結果來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強了學生實驗技能,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但是,教學改革任重道遠,永無止境。今后還必須繼續探索,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賈艷萍,張蘭河,鄭勝,等.體現不同專業特色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2013,40(4): 700?705.
[3]李榮峰.地方院校生物類專業微生物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J].微生物學雜志,2012,32(5):107-110.
[4]楊超,楊傳秀.多媒體教育技術在微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雜志,2009,26(1):87-88.
[5]張永勤,孫巖,劉均洪.多媒體應用于微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微生物學通報,2003,30(5):137-138.
[6]田穎,劉俠.微生物教學改革初探[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18:132-133.
[7]彭軍.論多媒體教學的優勢[J].教育技術通訊,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