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福建省連城縣甘薯生產情況,以及甘薯的食用價值及用途,詳細地闡述了甘薯的加工方法與步驟,并對阜陽市甘薯生產及加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幾點啟示與建議。
關鍵詞:甘薯;生產與加工;連城縣;阜陽市
中圖分類號 S5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41-02
甘薯是我國農業產業化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甘薯是最有發展前途的10大營養健康食品之一。連城紅心甘薯干(地瓜干)系60多年前福建省連城縣城郊人民用新鮮甘薯加工制成,因其薯肉呈桔紅色而得名。連城紅心地瓜干營養豐富,含糖量高,食味甜,芳香可口,色澤鮮艷,攜帶、取食方便,為閩西傳統的“八干”之一,是暢銷東南亞國家的著名產品,在每年的廣交會上供不應求[1]。近年來,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將甘薯加工確定為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通過狠抓基地建設,新辦加工龍頭企業,加大精深加工力度,開展脫毒種薯繁育和新品種培育,使當地甘薯產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于2008年底對連城縣的甘薯培育及小型加工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很受啟發。現將考察情況及阜陽市甘薯生產及加工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報告如下。
1 連城縣甘薯生產概況
甘薯在福建省龍巖市均有種植,但在連城縣種植面積最大,全縣種植甘薯0.67萬余hm2,年創產值達3億多元,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甘薯加工業的發展,甘薯種植、繁育基地規模逐步擴大。連城產區土壤多系紫紅色頁巖風化而成的中性紫色土,富含磷、鉀、鈣等元素,pH值7.0~7.5,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適宜甘薯生長,并且在結薯階段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形成和積累,結成的薯塊營養豐富。目前,該縣年產地瓜干約1 000多t,其加工設備和生產工藝均有較大改進,并開發了地瓜干條、地瓜干脯、地瓜干蜜餞、地瓜干軟糖等近10種系列產品。連城縣研發的紫色甘薯再加工生產技術,開辟了中國彩色甘薯再加工的先河。
2 甘薯食用價值及用途
甘薯的葡萄糖和維生素A、B含量很高,尤其是富含纖維素和對人體保健具有特定意義的必須元素硒而倍受營養、衛生專家的重視。甘薯經過蒸熟去皮,然后壓制、烘烤制成的甘薯干既可以當零食,也可以加入佐料再加工成為酒席佐菜。甘薯的用途很多,可以加工成為各種工業產品;甘薯的塊根和莖葉中均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是良好的飼料。經常食用甘薯可以起到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的作用。
3 甘薯的加工方法與步驟
連城縣的甘薯產量高,薯種好,在如此有利的條件下,涌現了一大批甘薯加工企業,目前以集團公司為龍頭的連城紅心薯干精、深加工企業已有100家,廣泛引進蒸汽烘干、太陽能紅外線烘干、真空包裝等加工制作新工藝,開發松軟型薯干、甘薯冷凍產品、甘薯罐頭、甘薯香酥片、甘薯淮山營養粉等系列新產品,并著手進行甘薯葉、甘薯飲料等產品的研制。除企業加工外,目前連城縣還存有千家萬戶分散種植、分散加工、分散出售的模式[2]。
小型家庭作坊式甘薯加工方法與基本步驟:
(1)原料選擇及處理:選用無蟲蛀、塊大、表面光滑平整且易清洗的新鮮甘薯,將選好的甘薯用清水洗凈表面的泥沙等雜質,然后去皮并切成條狀。
(2)蒸煮及浸泡:將切好的甘薯條放入鍋內蒸煮浸泡,鍋內放入調配好的葡萄糖等食品添加劑。
(3)干燥:將已經煮熟和浸泡的甘薯條均勻撒放在竹制的烘烤板上,然后放入烤箱內反復烤制。
(4)冷卻包裝:烤制結束取出冷卻后,立即稱重裝袋,并抽真空封口即為成品。成品薯干質地疏軟,無薯味,無異味,無雜質,無焦糊現象;滋味醇厚,香氣純正,回味長久。
如果需經油炸,做成膨化類薯干,需將已經蒸煮浸泡好的薯條經低溫冷凍處理后進行油炸。油炸時,先將植物油煉去生油味,然后將處理的甘薯干投入油中,炸至薯干浮出油面,立即撈出,瀝去附著的植物油,并進行甩油,即用甩油機離心甩油約1min,使薯干表面的油脫凈,再冷卻包裝。
連城縣不僅有很多甘薯加工的大型企業,而且還有很多農戶自行加工制作的小作坊,他們在對甘薯進行去皮、切條、蒸煮、浸泡、晾曬、烘烤等簡單的加工以后就直接在本地小范圍內銷售,雖然沒有經過正規的包裝和遠銷,但也確實為當地農戶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推動了當地農業和經濟的發展。而大型食品加工企業通過甘薯的加工和銷售取得豐厚的經濟效益后,繼續推陳出新,研發加工出紫色甘薯制成的薯干,其色澤鮮艷,味道甜美,營養豐富,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4 阜陽市甘薯生產及加工中存在的問題
4.1 新優品種應用率較低,品質不高,無法滿足企業加工需求 阜陽市現在所生產的甘薯產量較低、新品種退化比較嚴重,脫毒品種改良更新與新技術推廣步伐慢,特別是綜合農藝性狀優良、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品種較少。淀粉型、加工型等專用品種引進推廣緩慢。品質不高,達不到生產線加工要求,制約著企業原料供給。
4.2 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成本高 種植基地建設滯后,沒有形成大的種植基地,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水平低,不利于大型機械的耕作。同時,不能有效利用國家和省里的農機補貼,機耕、機播、機收等生產技術推廣基本處于空白,大面積生產以密集性勞動為主,從而增加了生產成本。
4.3 產品深加工滯后,產、供、銷產業鏈條不完善 其技術裝備、管理水平、規模效益、產品檔次與甘薯產業發展要求相差較大,產品的精深加工滯后,產品附加值低。甘薯專業協會以鮮薯銷售為主,深加工產品很少,且銷量不大,產值較低。由于分散經營,對于市場的認識不夠,信息閉塞,不能對甘薯生產進行科學區劃,合理布局,以實行規模生產,生產經營風險較高。
5 幾點啟示與建議
5.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是關鍵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快農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政府幫助和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深加工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也是調整農業結構的突破口。
5.2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甘薯的認識 甘薯在發展節水農業、旱地農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甘薯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甘薯的防癌效果位于40余種防癌蔬菜的首位。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甘薯的認識,大力發展甘薯產業。
5.3 加大技術支持力度,提高薯種質量,保證加工原材料供應 政府應加大技術支持力度,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栽培技術,對于甘薯加工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要通過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將好的薯種推廣到廣大農民手中,為甘薯加工提供強有力的基礎原料保障。
5.4 加強產后加工研究 近幾年來,甘薯因其營養豐富、營養價值高而受到人們的青睞,消費熱潮正在興起,甘薯的深加工前景看好??上冗M行小規模甘薯加工試驗,探尋比較適宜加工的甘薯品種,研究加工方法,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再加工試驗,多角度、全方位研究甘薯的加工方法,如浸泡液配制,力爭調配到最佳甜度,用最經濟的材料最適宜的比例讓薯干的味感更甜美,研制出更多更新的加工產品,以適應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5.5 逐步形成甘薯加工產業化 通過試驗研究出最佳加工技術與方法后,可與當地的食品加工企業進行合作,并通過大力發展甘薯再加工,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種植加工一體化的甘薯加工產業化格局。
參考文獻
[1]朱天亮.連城紅心甘薯干品種的栽培和加工[J].農業科技通訊,1982(12):2,6-7.
[2]楊立明.連城紅心甘薯干加工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EB/OL].http://www.docin.com/p-495706805.html#document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