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花生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總結出品種選擇、科學施肥、高畦機播、合理密植、適時化控等花生高效栽培技術,為種植花生優(yōu)質高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夏花生;高產栽培技術;固鎮(zhèn)縣
中圖分類號 S56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49-02
1 生產概況
固鎮(zhèn)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北岸,屬亞熱帶和暖溫過渡帶,氣候兼有南北之長,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9℃,年均降雨量871mm,年均日照時數(shù)2 170h。全縣地勢平坦,資源豐富,具有傳統(tǒng)的花生種植習慣,種植水平較高,曾獲得“全國油料第一大縣”、“國家糧油基地試點縣”、“全省農業(yè)機械化十強縣”稱號,全年花生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3.33萬hm2左右。
2012年全縣花生播種面積3.11萬hm2,較2011年增加0.03萬hm2,增幅1.0%;平均實產392kg/667m2,較2011年增加3kg/667m2,增幅0.8%;實現(xiàn)總產18.29萬t,較2011年增加0.41萬t,增幅2.3%。
2 生長環(huán)境
2.1 生育期 花生的生育期是指花生從出苗到莢果成熟所經歷的天數(shù)。在花生的整個生育過程中,可分為種子發(fā)芽出苗期、幼苗期、開花下針期、結莢期、飽果成熟期5個生育時期。
2.2 溫度條件 花生需較高熱量,不同的生育時期對溫度要求有所不同。
2.2.1 播種出苗期 當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2℃以上時花生才能播種。平均氣溫在25℃以下時,出苗期所需要天數(shù)隨溫度升高而縮短,超過25℃時,便不再顯著縮短。氣溫對苗期的長短和幼苗的生長有很大影響,在一定范圍內,苗期氣溫越高,葉片出生速度及花芽分化越快,出苗至開花的時間就縮短,幼苗期日均溫度20℃時,需0℃以上的活動積溫470℃左右。
2.2.2 開花下針期 花生的開花下針期對溫度的要求較高,花針期的適宜日均溫度為22~24℃,需0℃以上的活動積溫570℃左右。在這一范圍內,溫度越高,開花數(shù)越多。當日均溫度低于21℃時,或超過30℃時,開花數(shù)減少,尤其是受精受到嚴重影響,成針率顯著降低。
2.2.3 莢果生長期 花生結莢期日平均氣溫以24~26℃為宜,需0℃以上的活動積溫900~1 000℃。飽果成熟期日平均溫度以20~25℃為宜,需0℃以上積溫1 000℃以上。
2.3 水分條件
2.3.1 播種期 花生較耐旱,但需水量大,每生產1kg干物質,約需水225kg。花生播種最適宜的水分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花生種子至少需要吸收相當于種子本身干重40%~60%的水分才能開始萌動,從發(fā)芽到出苗需要吸收種子重量4倍的水分,所以種子發(fā)芽要求的水分低限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40%。在這種情況下,吸水、萌芽慢,發(fā)芽后,根生長很慢,胚軸的伸長更慢,并常出現(xiàn)落干現(xiàn)象。在土壤水分過多時,由于氧氣不足,影響種子呼吸,尤其是在低溫或者種子生活力較弱的情況下,發(fā)芽率降低。
2.3.2 幼苗期 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0%~60%為宜,如土壤水分不足,能延遲花芽分化,從面延遲開花,低于40%根系生長受阻,幼苗生長緩慢,明顯影響花芽分化;若土壤水分高于最大持水量的70%,同樣根系發(fā)育不良,地上部分生長瘦弱,節(jié)間伸長,結果率降低。據(jù)測試,幼苗期每667m2耗水量約29m3,占全生育期總耗水量的9%左右。
2.3.3 開花下針期 需水最多、影響最大的是開花下針期,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為宜。據(jù)測定:每667m2耗水量為80m3左右,約占全生育期總耗水量的40%。土壤干旱,影響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長,也影響開花,甚至使開花中斷,干旱板結的土壤常使果針不能入土。
2.3.4 莢果生長期 結莢期土壤水分過多或過少,對莢果的發(fā)育影響很大,每667m2耗水量約80m3。據(jù)統(tǒng)計,苗期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50%左右,花針期70%左右,結莢期60%左右,飽果期50%左右較為適宜。
2.4 光照條件 花生屬短日照作物,對光周期不太敏感。在幼苗期光照時數(shù)180h,開花下針期,對光照反應很敏感。光照弱主莖增長快,分枝少,盛花期延遲。良好的光照,可使節(jié)間短,分枝多,生長健壯,花芽分化良好。據(jù)統(tǒng)計,開花下針期需要的光照時數(shù)約175h,結莢期光照時數(shù)(下轉73頁)(上接49頁)為280h,飽果成熟期光照時數(shù)400h以上。
2.5 土壤條件 花生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以疏松的沙土、砂礫土或沙壤土為適宜,以利果針入土、莢果發(fā)育和收獲。
2.6 養(yǎng)分條件 花生耐瘠能力較強,施用少量肥料可獲得相當產量。但要迅速提高花生單產,科學施肥是基本措施之一。每產100kg莢果約吸收氮(N)5~7kg,磷(P2O5)1.3~1.4kg,鉀(K2O)2.9~3.5kg。花生對主要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量是氮>鉀>磷>鈣。鈣肥能調節(jié)土壤酸度,改善花生營養(yǎng)狀況,并促進氮的代謝,減少空殼,提高飽果率。不同類型品種對鈣的需要量不同,珍珠豆型較低,普通型較高。苗期施氮不宜過多,依據(jù)土壤情況施用硼等微量元素效果顯著,氮、磷、鉀和硼均可根外追肥。
3 栽培技術
3.1 品種選擇 根據(jù)當?shù)赝寥馈夂颍x擇適宜于當?shù)胤N植的花生品種。安徽省淮河以北,可以選擇魯花8號、花育25、豫花15等大中果型品種;淮河以南,可以選擇蚌花1號、皖花4號吧、白沙1016等中小果型品種及花育33。
3.2 播前種子準備 播前曬種,播種前帶殼曬種1~2d,可以殺滅部分病菌,提高種子活力,同時也易于剝殼;分級精選,花生剝殼后將種子按大小分級挑選,剔除霉變、癟粒,分級播種。
3.3 整地作畦 花生不耐連作,合理輪作可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害發(fā)生。年前要深耕凍垡,增加土壤耕層厚度,可以凍死部分蟲卵,減輕蟲害發(fā)生。
3.4 配方施肥 根據(jù)目標產量,制定合理的配方標準。一次性667m2施基肥:純氮6~8kg,五氧化二磷8~10kg,氧化鉀10~12kg,硼肥1kg。特別是微量元素硼,對花生增產效果顯著。或者用花生專用配方肥40~50kg/667m2,效果也較好。
3.5 科學播種
3.5.1 適期早播 一般在4月上中旬,氣溫相對穩(wěn)定后(12~15℃)開始播種。
3.5.2 藥劑拌種 為防治地下害蟲,播種前要進行藥劑拌種。藥劑可選用30%辛硫磷、毒死蜱或吡蟲啉等緩釋微膠囊。同時用根瘤菌劑和鉬肥拌種能加速根瘤形成,增強花生的固氮作用。
3.5.3 高畦機播 播種方式主要有機械播種和人工播種。提倡推廣機械播種技術,可一次性完成起壟、播種、噴藥(除草劑)、覆膜等作業(yè)。既節(jié)省人力,播種效果又好。機械播種有2種起壟方式,一是平地起壟播種,二是先起壟,后播種。兩者相比,前者節(jié)省前期起壟費用,但花生壟相對后者矮;后者增加了前期起壟費用,但壟高增加了,增強了澇期田間排水能力。機械播種壟寬80cm左右,雙行播種,行距40cm左右,穴距15cm左右,用種量花生仁12~13.5kg/667m2,根據(jù)種子大小而定,播種密度春播0.9~1.0萬穴/667m2,夏播1.0~1.1萬穴/667m2,同時播種不宜過深。
3.6 田間管理
3.6.1 開孔放苗與清棵蹲苗 待花生出苗后再開孔放苗,晴好天氣時間以早晚為宜,上午10時以前,下午4時以后進行。蹲苗也叫煉苗。是指幼苗期控制水分,抑制地上部分生長,促進根系下扎,以利形成矮壯苗的技術。花生基本齊苗后進行清棵蹲苗、培土,將放膜空用土填實,清棵深度以露出2個子葉為標準。
3.6.2 病蟲害防治 花生生育期內發(fā)生的病蟲害主要有根莖腐病、白絹病、葉斑病和蠐螬危害,防治藥劑可選用高效、低毒藥劑,如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80%代森錳鋅400倍液。防治蠐螬可用48%毒死蜱乳油每667m2250~400mL拌土20~25kg撒施或兌水40kg灌根。禁用甲拌磷(3911)、甲基異柳磷等高毒、劇毒農藥。
3.6.3 中期防早衰 可葉面噴施美洲星、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2~3次。
3.6.4 適時化控 在花生即將封行,株高達40cm左右時,可適當化控。藥劑可選用多效唑、烯效唑、壯豐安等。
3.7 適時收獲 下部葉片由綠變黃并開始脫落,多數(shù)莢果網紋明顯,種仁飽滿,種皮具有該品種的色澤時,即為成熟的標志,此時可進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