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促進綠肥恢復生產,提升耕地地力,旌德縣土肥站于2010年開始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綠肥種植項目。為提高科學技術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該站在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實施過程中積極開展紫云英接種根瘤菌試驗,為推進根瘤菌在綠肥作物上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紫云英;根瘤菌;綠肥
中圖分類號 S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79-0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選擇在旌德縣俞村鎮俞村方某戶承包田。采用“肥—稻”種植模式。試驗實施時間為2010年9月至2011年11月。試驗選擇品種為弋江種。
1.2 示范試驗設計
1.2.1 紫云英根瘤菌劑拌種試驗 設4種處理,處理1:紫云英種子根瘤菌拌種,常規施肥;處理2:紫云英種子清水拌種,常規施肥;處理3:紫云英種子根瘤菌拌種+后茬水稻減鉀10%;處理4:空白對照。常規施肥:基肥為土雜肥400kg/667m2加過磷酸鈣15kg/667m2;追肥為尿素2.5kg/667㎡。
1.2.2 后茬水稻原田塊施用綠肥鮮草種植試驗 處理1:紫云英種子根瘤菌劑拌種鮮草還田種植水稻,常規施肥;處理2:紫云英種子清水拌種鮮草還田種植水稻,常規施肥;處理3:紫云英種子根瘤菌劑拌種鮮草還田種植水稻,在常規施肥基礎上減少鉀肥施用量10%;處理4:不施用綠肥鮮草空閑對照地,接茬種植水稻,常規施肥。
1.3 田間管理
1.3.1 紫云英田間管理 (1)紫云英種子處理。擦種:播種前曬種4h,曬種后將種子與細沙按2:1的比例拌勻,裝入編織袋內用力揉擦,去除種子表皮蠟質。選種:將擦過的種子用5%的鹽水浸泡,清除病粒、空秕粒。拌種:每667m2用根瘤菌劑75mL與1.5kg紫云英種子拌勻,陰干后播種。(2)紫云英播種量:試驗采用人工播種。用種量1.5kg/667m2,播種時根據田塊面積折算用種量,均勻撒播。(3)播種期:試驗播種期為2010年9月30日。(4)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措施按照安徽省土肥總站下發的《2011年紫云英種植小區對比試驗技術方案》執行。
1.3.2 后茬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后茬水稻栽培管理措施參照《旌德縣土肥站擬定的單季雜交稻栽培管理技術》執行。用種量1.5kg/667m2,機插秧,規格13.3cm×30cm。除各試驗處理設計不同外,各處理小區所有農事操作完全一致。試驗期內病蟲害輕度發生,紫云英凍害中度發生。
1.4 試驗記錄 綠肥示范試驗田塊綠肥種植前、綠肥收獲后及后茬水稻收獲后土壤化驗分析結果見表1。綠肥示范試驗紫云英植物學性狀觀察記錄見表2。綠肥根瘤菌拌種示范試驗水稻不同處理產量結構及性狀見表3。綠肥根瘤菌拌種示范試驗種植水稻經濟效益分析見表4。
表1 綠肥根瘤菌試驗土樣分析
[ 處理\有機質
(g/kg)\pH\全氮
(g/kg)\堿解氮
(mg/kg)\有效磷
(mg/kg)\全磷
(g/kg)\速效鉀
(mg/kg)\全鉀
(g/kg)\綠肥種植前混合土樣\\27.44\4.7\1.370\105\5.5\0.45\49\1.88\綠肥
收獲后\1\26.50\4.7\1.325\107\5.0\0.46\47\1.93\2\25.72\4.7\1.286\104\6.0\0.43\47\1.79\3\28.48\4.7\1.424\115\7.2\0.48\51\1.83\水稻
收獲后\1\28.35\4.8\1.361\113\5.1\0.47\51\1.96\2\26.79\4.8\1.334\109\6.2\0.44\51\1.82\3\30.17\4.8\1.488\121\7.3\0.49\53\1.86\4\26.56\4.7\1.331\89\5.0\0.44\51\1.79\]
(上接79頁)2 結果與分析
表1中土壤化驗數據表明綠肥還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該項試驗中綠肥還田各處理較空白(不種植綠肥):pH升高0.1,部分緩解了由于長期施用化學肥料導致的土壤酸化現象;有機質平均增加1.53g/kg,增幅達5.7%,能顯著改善土壤保肥能力,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全氮平均增加0.03g/kg,增幅達2.6%;有效磷平均增加0.1mg/kg,增幅達1.7%;速效鉀平均增加3mg/kg,增幅達6%;全磷平均增加0.1g/kg,全鉀平均增加0.03g/kg。有效磷、速效鉀含量的提高能增強土壤的供肥能力。
表2 綠肥根瘤菌試驗植物學性狀調查
[處理\株高(cm)\單株根瘤菌數(個)\結瘤率(%)\單株鮮重(g)\單株干重(g)\1\78\65\100\13.98\1.50\2\74\33\58\12.36\1.32\3\75\71\100\13.67\1.41\4\\\\\\]
注:結瘤率(%)=(結瘤株數/接種總株數)×100。
表3 綠肥根瘤菌拌種試驗水稻不同處理產量結構及性狀
[處理\基本苗
(萬/667m2)\最高分蘗苗數(萬/
667m2)\有效穗
(萬/667m2)\成穗率
(%)\株高
(cm)\穗粒結構\理論產量
(kg/667m2)\實收折
單產
(kg/667m2)\穗長(cm)\總粒數\實粒數\空秕率
(%)\千粒重
(g)\1紫云英還田種水稻(液體根瘤劑)\1.66\12.61\11.22\89\124.0\24.3\205\186\9.2\28.3\591\577\2紫云英還田種水稻(清水)\1.66\14.77\11.96\81\127.8\24.6\208\170\18.2\28.4\579\565\3在處理1基礎上減鉀10%\1.66\13.57\11.26\83\126.0\24.2\203\179\11.8\28.3\570\562\4無紫云英還田種水稻\1.66\12.32\10.84\88\118.0\22.5\170\151\11.3\28.4\528\513\]
表4 綠肥根瘤菌拌種試驗水稻種植經濟效益分析
[處理\產量
(kg/667m2)\產值
(元/667m2)\肥料和用工投入(元/667m2)\增產量
(kg/667m2)\增產值
(元/667m2)\增產率(%)\產投
比\基肥\追肥\施肥工本\合計\1紫云英還田種水稻
(液體根瘤劑)\577\1 557.9\56.75\16.5\20\93.25\12(與處理2比)\32.4\2.1\16.7\15(與處理3比)\40.5\2.7\64(與處理4比)\172.8\12.5\2紫云英還田種水稻(清水)\565\1 525.5\56.75\16.5\20\93.25\3(與處理3比)\8.1\0.5\16.6\52(與處理4比)\140.4\10.1\3在處理1基礎上減鉀10%\562\1 517.4\54.12\16.5\20\90.62\49(與處理4比)\132.3\9.6\16.74\4無紫云英還田種水稻\513\1 385.1\56.75\16.5\20\93.25\\\\\]
注:(1)基肥品種、價格:尿素單價220元/100kg,過磷酸鈣單價25元/100kg,氯化鉀單價340元/100kg。(2)追肥品種、價格:尿素單價220元/100kg。(3)農產品價格:稻谷單價270元/100kg。(4)產投比(均與空白對照比)=667m2增產值/667m2投入。
表2顯示根瘤菌拌種能顯著提高紫云英結瘤率并能提高紫云英單株鮮重和單株干重。
表3顯示紫云英還田較空白對照能增產9.6%~12.5%,經根瘤菌拌種處理后的紫云英還田效果更佳。處理1與處理3增產效果差異不顯著。數據還顯示,在大田基本苗一致的情況下,紫云英還田種水稻處理相比其它處理成穗率提高了1.14%~9.88%,結實率提高了2.36%~11.90%,相比對照總粒數增加20.60%。
表4顯示處理3(經根瘤菌拌種處理的紫云英還田后茬水稻減鉀10%)投產比最佳。
3 結論
綠肥還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根瘤菌拌種能顯著提高紫云英結瘤率并能提高紫云英單產。經根瘤菌拌種處理的紫云英還田后茬水稻可以適度減少鉀肥用量。應用根瘤菌劑是新擴種地區栽培紫云英成敗的關鍵指標之一,也是老區提高產量的一項有效措施,接種方法以拌種的效果較好,拌種時用米糊、泥漿等作粘著劑,使菌劑粘附在種子表面,可提高菌肥的增產效果。為使紫云英獲得增產,一般應配合進行適當的施肥措施。首先應當基施磷肥,磷肥用量以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20kg/667m2為佳,特別缺磷的土壤則可增加至30kg/667m2。此外,在有條件的地區,施用有機肥作基肥對紫云英的幼苗生長、根瘤發育和全苗都有很好的作用,在紅壤性水稻土的效果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