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田防護林是在農田周圍營造的防護林,是通過樹木的密度、寬度、結構、走向、間距等調節農田附近的溫度、濕度、降雨量、風速、土壤結構、含水量、地表徑流、地下水位等因素,以改善農田小氣候,減輕和防御各種農業自然災害,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種植環境,促進農業豐產豐收的人工林。該文結合渦陽縣建設平原農田綜合防護林體系的經驗,從農田防護林結構規劃、立體經營與撫育管理、農田防護林的生態與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闡述分析,以供廣大農林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農田防護林;結構規劃;立體經營與撫育管理;生態與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727.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07-02
農田防護林是在農田周圍營造防護林,是通過樹木的密度、寬度、結構、走向、間距等調節農田附近的溫度、濕度、降雨量、風速、土壤結構、含水量、地表徑流、地下水位等因素,以改善農田小氣候,減輕和防御各種農業自然災害,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種植環境,促進農業豐產豐收的人工林。渦陽縣隸屬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腹地,有“皖北門戶”之稱。20世紀70年代,渦陽縣開始建設平原農田綜合防護林體系,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渦陽縣因防護林建設范圍廣,模式多樣,效果明顯,標準高而成為農田防護林建設的典范。筆者結合多年營造農田防護林的經驗,介紹建設農田防護林的結構規劃、立體經營與撫育管理以及生態與經濟效益。
1 農田防護林結構規劃
1.1 林帶整體規劃設計 農田防護林的形狀設計應以節省耕地、資源優化為原則,結合地形地勢、河流道路進行整體規劃,一般呈帶狀分布,充分利用水、路、林、渠等,多方結合,以構建綜合防護林體系。林帶整體規劃設計要考慮樹木的品種結構搭配、密度寬度、走向、透風透光性能等因素,根據上述因素的參考數據作出林帶結構的設計規劃。為了確保防護林內部光照充足,應結合林帶縱斷面的透光面積以及縱斷面的面積進行測量,以降低森林郁閉度,減少林內病蟲害的發生。透風系數設定應根據林帶背風面、林冠頂部、林冠中部以及地區平均風速來確定。通過對透風系數的測量可以合理的安排林內樹木的密度,還要根據本地區長年主導風向結合主林帶和副林帶的結構搭配,形成網絡狀縱橫交織,以更好地起到防風護田的作用。同時林內的透風與透光系數還與樹木的品種、枝葉狀況等因素有關,所以還要考慮喬、灌木的種植搭配。
1.2 林帶樹種選擇 在樹種選擇方面應考慮選擇適生能力強、生長速度快、抵抗能力強、病蟲害少、經濟價值高的鄉土樹種,堅持適地適樹原則,也可以適當引進外來樹種或新品系。渦陽縣根據自身氣候特點與水文地質條件分4期對林帶樹種進行選擇和規劃,逐步實現了樹種的優化。目前渦陽縣農田防護林的樹種有泡桐、苦楝、臭椿、黑楊派、沙蘭楊、214楊、I-69,I-72楊,中林46楊,南林105、106楊,三倍體毛白楊和香花槐,四倍體刺槐,黑核桃、中渦1號楊、毛刺槐、雪松、檜柏、女貞、棕櫚、紫薇以及紅富士蘋果、日本三水梨、早酥梨、蘋果棗、中華壽桃等優良樹種、品種,不僅豐富了樹種資源,還保持了森林資源的多樣性。在林帶樹種選擇與搭配時還應采取經濟樹與用材樹混交、常綠與落葉樹種混交,針、闊葉樹種混交,喬木與灌木樹種混交等混交林形式,避免單一林和簡單林的營造,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面積和發生率,減少火災損失。
1.3 林帶走向、間距、密度、寬度因素規劃 林帶的走向也應根據地區主導風向確定,一般按主導風向的垂直方向進行設計。林帶間距是以主、副林帶的距離來確定的,一般主林帶之間的距離在200~300m,副林帶之間的距離在500~600m,網格面積要在10~20hm2。在營造防護林帶時應按方字田方式進行,網格面積控制在13.33hm2左右,主副林帶經緯分明,建設標準適宜以組成標準化林網,規范農田林網營造。在這一過程中,切忌出現農田林網面積小,不成規模,模式不規范等問題,不宜僅僅以地區木材市場與果實需求程度進行自由規劃,以避免防護林生態效益不佳。林帶寬度是根據樹木行數、風級數來確定的,為了減少農田防護林占地面積和水能消耗,充分發揮防護作用,一般行與行之間的寬度選擇設定在3~4m。林帶密度應結合地區氣候、土壤及其它自然環境、樹種生物特性等進行確定。防護林結構過密則會導致林區內部陰郁,林木生長不旺、病蟲害泛濫,林緣積沙嚴重;防護林結構過于稀疏則不僅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而且還起不到防風效果,因此防護林結構應結合多種(下轉126頁)(上接107頁)因素進行綜合規劃設計,形成點、片、網、帶相結合的農田防護林體系。
2 立體經營與撫育管理
初步建起規范的農田防護林體系后,可以進一步完善配套模式和立體經營模式,結合魚塘養殖、林下間作花生等經濟作物,或林藥間作如牡丹、白芍、金銀花等,或是果菜間作種植如苔干、西瓜、時令蔬菜等,也可進行林草牧復合經營,在林下種植牧草,發展養羊或林下養雞、鴨、鵝等,或多林種景觀型模式,林帶主栽柿、棗等干果樹種,周圍配置適量的球類常綠小品,發展景觀經濟林業。渦陽縣的農田防護林就是以寬行內間作農作物,窄行內種植耐蔭經濟作物為標準,充分利用生態空間,合理搭配林內結構布局,以最小的林木占地,發揮最大的防護效能。另外,農田防護林建設還需要加強撫育管理,以達到農田防護林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應定期進行間伐除草、殺菌消毒、翻土整地、抹牙修枝、澆灌施肥等,要注意對長勢較弱、長枝過高、受病蟲害侵蝕、生長細小的枝葉進行修剪去除,配合適時適地的補植調整,以促進防護林的旺盛生長。
3 農田防護林的生態與經濟效益
3.1 生態效益 農田防護林是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也是農業保護的有利屏障。首先,農田防護林可以改善地區小氣候。大面積的林木不僅可以改變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增加植被覆蓋率,還可以對空氣的溫度、濕度及降水、風速等進行調節;可以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提高空氣濕度,調節地區降水量和無霜期,減免冰雹災害,降低旱、澇、霜凍、干熱風等自然災害出現的頻率;可以凈化空氣,降低溫度,改善局部小氣候。其次,農田防護林可以發揮生態保護功能,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林木的根系不僅可以起到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降低風沙對農田的侵蝕,保護道路、河流、溝渠、堤岸,減少維修支出。農田防護林還能改善土壤條件、增加有機肥源、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屬性如改良土壤鹽漬化和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加強淋溶等;可以減輕污染、吸收噪音、美化環境、緩解疲勞、舒緩人們的心情,加快城鄉綠化進程,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3.2 經濟效益 第一,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農田防護林中有著豐富的林木資源,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還能滿足市場對林木資源的需求,帶動木材生產及加工增值,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第二,在防護林管護過程中,修剪的枝葉不僅可以作為肥料進行農田堆肥,還可以減少化肥和農作物秸稈的使用,提供林副產品和飼料。第三,農林牧立體經營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促進保護區內農作物產量的提高,還帶動了經濟作物、漁業、牧業的發展。除了上述經濟效益外,農田防護林還可以帶來減少泥沙阻滯的經濟價值、減少土地廢棄的價值、減少泥沙淤積的經濟價值、固定CO2和供給O2的經濟價值等。
參考文獻
[1]王彩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農田防護林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9(16):27-28.
[2]王俊剛,李亦松,李魯華,等.農田防護林建設及其管理再思考[J].防護林科技,2009(2):60-62.
[3]李英.農田防護林建設中的幾項技術要點[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4):209.
[4]孔德平,賈志強.關于平原農區農田防護林體系改擴建工程建設的思考[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16):28-29.
[5]杜正忠,王曉玫,孫紅.農田防護林建設及其效益[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15):132-133.
[6]趙靜,李光祥.農田防護林的生態工程建設[J].綠色科技,2011(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