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淮白山羊屬于肉皮兼用型地方良種,有70%分布在安徽省淮北地區。近年來,由于多種原因,出現了品種嚴重退化、疾病防控滯后的情況。該文概述了安徽省發展肉用山羊的現狀,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保護和改良品種、有效防控疾病、粗飼料利用科學化和堅持自繁自養等建議。
關鍵詞:安徽省;肉用山羊;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S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14-02
山羊是一種食譜性較廣的草食家畜,其性格活潑、愛干凈,飼料廣泛易取,相對于其它畜禽而言,一般生病較少,較易飼養,經濟效益較好。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吃羊肉的人越來越多,因此不少有識之士投資養羊業,涌現出不少養羊大戶,規模化養羊場在安徽省不斷增加,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1 安徽省發展肉用山羊的現狀
1.1 品種利用及飼育特點 安徽省主要飼養黃淮白山羊及其與波爾山羊雜交的改良品種為主,占總飼養量的99.5%。黃淮白山羊食性廣,耐粗飼,易飼養,屬于肉皮兼用型地方良種。其具有成熟早,生長發育快,繁殖力高,板皮質量優良等特性。黃淮白山羊的母羊一般5月齡達性成熟,可全年發情,一般2a3胎,產羔率平均達238%。成年公羊體重34~45kg,母羊體重20~30kg。黃淮白山羊肉質鮮美,口感上乘,尤為產區和長三角地區廣大消費者所喜愛。
1.2 飼養分布情況 黃淮白山羊在全省各地區都有飼養,主要分布在宿州、阜陽、毫州等淮北地區,占全省總飼養量的70%,蚌埠、滁州、六安、合肥地區也有少量飼養。近年來,巢湖、安慶、宣城、黃山等沿江和江南地區養羊業發展較快,飼養量逐年增加,呈現出北羊南移的趨勢。
1.3 養殖規模 改革開放前,安徽省養羊主體是千家萬戶,以放牧型粗放式飼養為主。改革開放后,通過各級政府和農技部門大力推廣應用良種良法,由粗放式飼養逐步向舍飼和半舍飼方式轉變。現在養羊大戶、集約化規模化的養羊企業遂漸增多,發展勢頭很旺。目前,全省基礎母羊在20頭以上的養羊戶占全省養羊量的45%,其中飼養50只基礎母羊的養殖大戶或企業約占30%。
1.4 市場前景 近幾年來,羊肉價格始終處于攀升的態勢,山羊養殖未來的發展空間廣闊,從肉羊養殖前景來說,羊肉成為理想安全的肉類替代品,羊肉的消費量呈直線上升趨勢,特別是羊肉夏季燒烤、冬季涮燉,需求有增無減,羊肉價格穩中有升。從近10a的養殖市場分析看,豬、雞等的行情極不穩定,價格大起大落,而羊的銷路看好。由于肉羊的繁殖相對緩慢,飼養數量的增加與市場需求的增大基本處于動態平衡狀態。而羊肉產量的下降,消費的增加將導致羊肉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2013年4月份以來,全國各地羊肉價格持續上漲,目前全國均價達到每kg60元左右,與2012年同期相比漲幅普遍超過20%,個別地方一度突破每kg80元的高位,并由此波及到下游產業,帶來餐飲食品業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因此羊肉被人戲稱為“貴羊羊”。再加上假羊肉的出現,政府加大對假羊肉的打擊力度,使羊肉的缺口更大,對于后市的羊肉的價格走勢,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肉羊的存欄量雖然較為穩定,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消費需求,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羊肉價格,仍將處于高位運行狀態以及上漲的可能。一只當年母羔羊,當年可以產仔,按2a3胎,年平均產仔3只,在不育肥的情況下,按當前價格,3只斷奶羔羊可賣1 800元,1只母羊除出各種開支,1a可得純利1 000元以上,如果自行育肥,獲利更高,經濟效益相當可觀。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吃羊肉的消費者呈上升趨勢,羊肉產品不愁銷售,養羊業是一個很有發展前景的產業。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品種退化嚴重 黃淮白山羊經多年飼養選留,已適應當地的氣候和飼養條件,屬于肉皮兼用型地方品種。近年來,由于政府和企業投入資金不足,保種和品種選育工作滯后,導致地方品種退化嚴重,體格較小,產肉量少,市場競爭力低;在引進波爾山羊等良種進行雜交改良時,缺乏有計劃的雜交,亂交濫配,致使雜交后代產羔率明顯下降。
2.2 秸稈利用率較低 秸稈是養羊飼料中粗飼料的主要來源和填充物,含有難以消化吸收的粗纖維,營養價值低。我省秸稈飼料主要是小麥秸、稻草和玉米秸。我省年產秸稈380萬t左右,只有少部分鮮用,利用率不足10%,而大量的成熟秸稈被焚燒掉。秸稈“青貯、黃貯、氨化、堿化、醣化”、“過腹還田”的實用科技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3 疾病預防和控制滯后 目前,安徽省養羊業中的疾病發生較多,主要是羔羊傳染性膿泡病、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絳蟲、肝片吸蟲和皮螨等寄生蟲,主要原因是疾病預防和控制措施滯后。從流行病學看,羊群發病主要集(下轉116頁)(上接114頁)中在夏季、初秋的高溫潮濕季節和冬季低溫潮濕天氣。
在安徽省山羊繁殖中羔羊出生后,由于飼養管理不當,致使有的養羊戶的羔羊死亡率高達60%~95%,給養羊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打擊,其實只要采取預防和消毒措施都是可防可控的。
3 幾點建議
3.1 保護和改良品種 黃淮白山羊耐粗飼,適應性強,易飼養,繁殖率高,但個體小,產肉少,市場競爭力弱,急需引進波爾山羊等優良品種進行改良,建議省政府撥出專項資金扶持山羊品種改良工作。一是對黃淮白山羊進行提純復壯,搞好本品種選種和育種工作。二是建立一個或數個外引優良品種的原原種或原種種羊場,充分利用各品種優勢,經雜交改良后,逐步提高黃淮山羊的產肉率和羊肉品質,提升市場競爭力。
3.2 有效防控疾病 疾病防控是養羊生產環節中的薄弱環節,堅持“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原則,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控疾病的實施辦法和技術規程。目前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注射疫苗,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嚴格消毒,防寒保暖,定期驅蟲等。適時定期驅蟲能有效控制寄生蟲病的發生,只要提早注射疫苗,就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特別是對一些烈性傳染病,通過提早注射疫苗是可防可控的。
3.3 粗飼料利用科學化 小麥秸、稻草、玉米秸、干樹葉類和干草類飼料,其粗纖維含量達30%以上,營養價值低且難以消化吸收。目前,我省在利用這類粗飼料時,大多數企業或養羊大戶都沒有經過醣化、氨化和堿化的”三化”處理而直接用來喂羊。一是飼料利用率低,營養價值低。二是浪費資源。為此建議:一是長改短。俗話說草鍘一刀牲畜添膘,有條件的企業或養羊大戶應將秸稈粗飼料用鍘刀鍘至3cm左右,喂羊效果較好。二是“三化”處理。堿化處理就是將粗飼料浸泡在10%~20%生石灰水中1d后撈出曬干備用。氨化處理就是將5%~8%的氨水多點或多層放入秸稈粗飼料中,然后用厚塑料薄膜封閉2層不透氣,過一個月后使用。醣化處理就是運用釀酒發酵的原理,將秸稈飼料進行厭氧發酵,這種方法適宜用玉米、山芋藤等原料做青貯飼料。經過“三化”處理的秸稈飼料不僅改善適口性,羊只愛吃,而且粗飼料的營養價值和消化吸收率將會提高5%~10%。
3.4 堅持自繁自養 近年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不少企業或養羊大戶急于擴大生產規模,在沒有進行細致的市場調研的情況下盲目引種,結果把疫區的羊群引進本場,導致羊只大量死亡,有的羊場在引種時死亡率高達50%~80%,損失慘重,教訓深刻。一般情況下,養殖場養羊的時間越長,其潛伏的隱性疾病就越多,有些疾病潛伏期很長,很難防控,一旦換了新環境,在條件適應期就會暴發出來。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在引種的羊場羊只沒有發病,而引種新場后羊群突然發病的原因。為此建議:養殖場或養羊大戶在發展養羊業的過程中,為了減少疾病發生,應堅持走自繁自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