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氣質量的改善過程中,尤其需要民眾的支持,美國70年代后的每一年在改善大氣的斗爭中,都得到民眾很大的支持。
2013年3月27日,天氣:陰,時間:9:30a.m,北京空氣質量指數:240,重度污染。
北京市環保局大院東側的技術交流室內,圍坐著從微博上征集的10余位市民、市機關單位環保人士及28家在京媒體,投影儀前,兩位來自美國的環保專家正在講述美國加州洛杉磯煙霧事件以來,空氣質量的治理歷程。
治理空氣污染 美國也曾走過彎路
空氣污染不僅是現階段中國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也曾是歐美發達國家歷史上灰蒙蒙的一頁。美國就曾經歷過嚴重的大氣污染,二戰之后,美國的工業及交通業迅猛發展,化石能源消耗量激增,但并沒有相應的環境法規來管控,大氣污染十分嚴重,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中就有兩件(1948年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20世紀50年代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發生在當時的美國。其中,1952年12月發生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導致洛杉磯市400多位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
由于飽受光化學煙霧的困擾,洛杉磯市可以說是全美空氣治理的先行者。來自美國的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前執行官凱瑟琳女士介紹說,“其實早在上世紀40年代,我們就針對家庭壁爐煙囪及后院垃圾焚燒爐采取了整治措施,但效果并不明顯。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伊始,當地部門以為元兇是一家化工廠,但當化工廠關閉后,問題依然存在。后來有研究發現,其實機動車和燃油才是最大的污染源,于是我們又著手加強對移動源的管理。60年代,美國國會批準通過誕生第一部空氣清潔法案,環保部門也開始制定國家機動車相關標準,但從實際效果看也不明顯,因為這一時期的重點主要是集中于研究,而不是有針對性的污染治理措施。”
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民眾覺得再也無法忍受了,2000萬美國市民上街游行。迫使美國修改空氣清潔法案,成立環保署,設定空氣質量標準以及達標的時間節點,這也是迄今為止美國最大的一次游行。凱瑟琳認為,美國的政府和學者、民眾對空氣質量的訴求都很高。“在空氣質量的改善過程中,尤其需要民眾的支持,美國70年代后的每一年在改善大氣的斗爭中,都得到民眾很大的支持。”
美國有一套權職分明的環保機構,包括國家環保署、50個州立環保機構及地方環保機構。國家環保署負責制定控制標準和時間節點,對移動源和跨州間事務進行管理;州立環保機構負責制定州內計劃方案,包括技術上的研究,控制油品、消耗品等;地方環保機構則主要負責對地方的相關許可證的發放,控制工業源等。
凱瑟琳說:“在加州有35個地方環保機構,員工1000人左右,還有2000人分布在地方環保機構。我們從制定標準到模擬實驗,到削減多少污染排放,有一個完整的機構流程圖,從70年代就開始使用,此后每隔3—5年就進行一次調整改善,使空氣能一直保持在清潔的范圍之內。”
PM2.5成為新的頭號公敵
幾十年的空氣治理經驗,使美國的臭氧和二氧化硫問題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上個世紀90年代,一個新的問題又擺在了世界面前,那就是細顆粒物PM2.5。在世界范圍內,美國是較早開始研究PM2.5的國家,當時的一些研究就表明細粒子是可以致命的,它能進入身體、血液,對肺部、心臟產生炎癥,帶來嚴重危害,因此他們開始將PM2.5規定為考量空氣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
凱瑟琳介紹,在加州因為PM2.5引發的死亡率是臭氧引起的死亡率的十倍,旋即,PM2.5開始取代臭氧成為加州乃至全美的主要治理物。盡管當時的民眾包括從事環保工作的人員都不能相信微小的細粒子能奪去人的生命,但現在,醫生在寫死亡報告時也開始把環境因素納入進去。
在加州,PM2.5大多是由柴油車排放出來的,針對這一污染源,所有柴油車都被建議安裝顆粒物捕集器,這一裝置能有效過濾掉尾氣中的顆粒物含量。凱瑟琳還希望今后中國也能盡快加入顆粒物捕集器這種機制。
除了安裝捕集器、對氮氧化物的吸附裝置及一些先進的軟件,加州還致力于提高油品的質量,普及更加低揮發性、低毒性、低芳香物的汽油,減少苯的排放,在車體的引擎設計方面也作出很大改進,不僅減少排放,也減少燒油。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對排放造成污染的行為嚴懲不貸,據凱瑟琳介紹,處罰金額在25萬—100萬美元,但實際可能只有1萬—7.5萬美元的罰金。“盡管如此,這依然是一筆不小的金額。”
由于采用最佳實用技術,即將污染物控制到達標范圍內最嚴格的技術,經過幾十年的治理,加州的汽油機動車、柴油機動車的凈化能力已經分別提高到99%和98%以上,從1987年到2007年,20年間PM2.5的排放也顯著降低,目前只有中部峽谷地帶相對值加高,加州的藍天數也越來越多。
空氣污染極端事件應急方案
“來兩瓶啤酒,冰的。”來自美國康涅狄格州的空氣質量資深專家克瑞斯·詹姆斯先生用僅會的幾句不太流利的中文開場,引來一陣笑聲。但他所介紹的內容卻并不輕松——“空氣污染極端事件應急方案”。克瑞斯解釋說,重污染天氣發生的前提條件有三:一是靜止的大氣,包括平穩和微風狀態;二是盆地或山地環繞的地形;三是大量的工業污染源以及機動車匯聚在一起。
“空氣污染極端事件應急方案”有著詳盡的內容。首先,基于空氣環境數據、地區區域氣候和光化學分析列出每個污染物的觸發級別或階段,研究每個污染階段上升至更高污染級別所具有的條件。其次,采取行動,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大型工業源或商業企業必須提交極端事件應急計劃,得到評審通過。最后,要確保準確地監測,這就要求基于一個或多個監測點觀察到的數據和濃度峰值。
一旦發生空氣污染極端事件,美國就會啟動三級預警機制。第一級別,對公眾、學校和醫院的預警,可以自愿選擇是否出行;第二級別,采取一部分強制行動,禁止戶外活動;第三級別,發布禁令、暫行工業生產和室內室外活動。
克瑞斯說,早期對公眾的預警十分重要,一定要在污染級別上升前提前預警敏感人群,當空氣環境標準修改之后還要及時調整每一階段的污染級別。“讓大家知道發生了什么,我們在做什么。”
空氣治理之路非常困難
“最開始我們以為是家庭的后院焚燒,后來認為是工業企業,最后又發現車輛運輸、交通才是我們最大的問題,現在看來,空氣污染問題相當復雜,不是單一污染源就能承擔所有責任,需要全面地對空氣進行治理。美國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經減少了70%”凱瑟琳說。
對于公眾來說,自身的參與也非常重要。克瑞斯說,“在美國,公眾參與是治理空氣污染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我和我妻子居住的海邊城市,許多市民都自發參加這樣的活動,在購買消費品的時候盡量購買本地產品,因為如果是遠洋運輸的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
克瑞斯認為,美國經過近60年的努力,環境空氣質量已經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大氣中的硫污染和煙塵污染基本得到解決,PM2.5的含量也顯著下降。但按照中國目前的情況看來,未來的治理之路并不易。
北京治理 PM2.5還有很長路要走
美國康涅狄格州的空氣質量資深專家克瑞斯·詹姆斯認為,重污染天氣發生的三個前提條件北京都具備。不同于加州多是來自太平洋的風,北京的上風向是河北、內蒙古等地,都存在工業源,因此中國的極端污染事件往往是區域級的,大范圍同時出現,所以“空氣污染極端事件應急方案”的制定顯得尤為重要。
《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方案》規定中還包括特殊情況下暫停建筑工地施工,禁止工業生產和機動車駕駛等。根據新標準,北京市監測的空氣質量數據,新增了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同時用空氣質量指數AQI代替了空氣污染指數API。
克瑞斯建議北京應該根據這一基準來制定大氣污染控制措施。他還強調,各監測點的數據透明十分重要,要利用各監測點數據來評估極端事件有效性,因為準確的空氣治理成效不在人體感受或者法規,而在于對大氣的監測,由此來判斷空氣品質,然后根據報告再回過頭來改進計劃。
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前執行官凱瑟琳說:“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看,北京的空氣質量20年內都不會有變化,因為治理的努力完全被大量新污染抵消了。治理空氣問題,我們用了60年,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你們面臨著更好的機遇。現在,北京就是美國的加州,作為先行者一定會起到表率作用,帶領其他城市創造更清潔更健康的空氣。”
在中國,大氣污染的特定決定了北京不能獨善其身,在市內的35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中,就有3個區域背景傳輸點,主要監控外地傳輸過來的PM2.5污染。區域的污染治理需要各部門各地區的協調,例如京津唐地區就要充分發揮聯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