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相信史蒂夫·喬布斯是天生的創新者,也由此認定,離開了喬布斯,蘋果公司就會一蹶不振。這種說法似乎有其道理,喬布斯確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創新大師,總能展現出“非同凡想”的言談舉止。但這只能說是模糊化的外在印象,喬布斯的創新之旅中若干個重要節點,反映出的,是外在因素帶給他的影響,從而引起了連鎖反響;或者說,喬布斯的創新,本身也包括外在因素造就的一部分。
舉例來看,蘋果二代系列是喬布斯領導下,蘋果公司的開拓之作。這款計算機小巧便攜,幾乎沒有噪聲,重塑了計算機行業設計與制造理念。喬布斯當初之所以堅持要求做到無噪聲,其實源于他對禪道、冥想的熱愛。又如,喬布斯推出的Mac電腦,是第一臺使用圖形用戶界面和鼠標的個人計算機,這其實是從施樂帕克研究中心“借鑒”而來的。Mac電腦因提供了桌面排版功能、可以讓用戶設計出優美的版面的特性,而備受贊譽,喬布斯本人就曾說過,如果當年在里德學院學習時,他沒有選修書法課,這一點也無從談及。
換言之,喬布斯本人可能真的具有創新天分,但他的創新能力與成果,至少部分來源于外在因素。《創新者的基因》一書將這些外部因素稱為“催化劑”: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對某項技術、某個公司或顧客的觀察,一次嘗試新鮮事物的經驗或實驗,與某人進行了一次交談并獲得了重要啟發。
獲得并懂得發揮“催化劑”作用,更在于后天培養出的五方面技能。首先是聯系性思維,幫助創新者將看似不相關的問題、難題或想法聯系起來,觸發新的方向和創意。美第奇家族將眾多領域的創造者,包括雕塑家、科學家、詩人、哲學家、畫家、建筑家都集結在佛羅倫薩,為之提供庇護和創造、創新的空間,讓各領域的創造思維、創新理念形成交錯聯系,促成了爆發式的文藝復興。
其他四項發現技能能夠激發聯系性思考,幫助創新者積累大量的基礎創意:發問、觀察、交際、實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不少創業者、技術人員盡管知道發問的重要性,卻不愿意發問,因為擔心發問觸怒他人(企業領導者、投資人、同事等),這就使得個人構想距離有價值、可操作的創新創意相去甚遠。《創新者的基因》書中將發問列為十分重要的創新者技能,指出創新者應當借助提出“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為什么”“為什么不”“如果……會怎樣”等問題,來激活、豐富、健全創新思考。
創新者善于觀察,不僅要更細致地審視所處環境,努力排除認知盲區,而且應設法更多地走訪新環境,觀察所有能激發想象的事物。在此基礎上,創新者如果努力嘗試結交不同領域的專家,與之其中一些人建立私人交際關系,則可以更好地從別的行業、學科領域獲益。接下來,還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創新思考、創意方案。這里提到的實驗多指的是用試點和原型檢驗想法。聯系性思維等五項技能,構成了創新者的基因。
《創新者的基因》
(美)杰夫·戴爾、赫爾·葛瑞格森、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譯者:曾佳寧
中信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杰夫·戴爾:美國楊百翰大學經濟學教授,文章廣泛發表于全球知名商業期刊。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教授,曾兩次獲得《哈佛商業評論》的 “麥肯錫獎”,長年專注于創新管理研究。
赫爾·葛瑞格森: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專注于領導力研究。
[橋段]
在發現突破性想法時,創新企業家和主管們有相似的行為。根據談話內容,我們總結出了五個基本的發現技能。正是這五個技能,組成了“創新者的基因“。套用一句蘋果公司的口號,我們發現,創新者總是有“非同凡想”的奇思妙想。他們都能把一些看似無關的想法聯系起來,從而產生原創想法。(我們將這種認知技能稱為“聯系性思維”或者“聯系”。)但是要想做到非同凡響,創新者們就必須有“非同凡人之所為”。他們都善于發問,總是在持續不斷地提出挑戰現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