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社交網絡服務(SNS)的定義、分類以及和其他類似應用的關系,對什么是社交網絡服務,社交網絡服務的發展歷史與現狀以及其流行的原因進行初步研究。通過對相關信息和文獻的梳理評述,探討了社交網絡服務相關研究領域的內容。
關鍵詞:社交網絡服務;SNS;web2.0
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類網絡應用,其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供使用者聯系、交流和學習。使用SNS的用戶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人、機構進行關注,并享受這些關注對象推送的各類信息。SNS是以真實人際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將廣大用戶納入到一個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平臺。作為Web2.0的代表性應用,SNS讓一般用戶自己發布信息而不再是由網站發布所有的信息。SNS的發展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巨大興趣,本文通過對當前研究SNS的代表性成果進行了梳理,以期對SNS研究和企業利用SNS的實踐提供參考。
1 什么是SNS
1.1 SNS的定義
因為SNS發展非常迅速,因此有關SNS的定義有很多,常見的有兩個。一是密歇根州立大學的BOYD和ELLISON給出的定義:SNS是一種允許網民在一個受限制的系統上構建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空間的網絡服務,在空間里面可以列出關注用戶名單的鏈接,此外網民還可以查看自己的鏈接和相關用戶的鏈接[1]。另一個是在維基百科上給出的SNS的定義,SNS主要作用是為一群擁有相同興趣與活動的人創建在線社區(或稱為平臺、網站)。SNS為每個用戶提供一個個人主頁,包含用戶的社會關系等信息。SNS還為用戶提供各種聯系、交流的交互渠道,如電子郵件、實時消息服務等。此外,美國學者Barn認為SNS是能為人們提供在線個人空間并與他人分享的網站[2]。
1.2 SNS的分類
SNS根據功能可以分為綜合性和垂直型的SNS網站,綜合性的網站主要是指Facebook、MySpace、人人網、開心網、朋友網這類網站,垂直型SNS網站主要是專注于某一類特定的應用,可以分為商務型、婚戀類、興趣類、校友類等[3,4],主要有LinkedIn(商務)、世紀佳緣(婚戀類)、豆瓣(興趣類)等。此外,隨著時間發展,很多Web2.0的應用,例如微博、內容社區,論壇等也都逐漸加入了SNS的元素,各類應用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其分類也有待于進一步探究。
1.3 SNS和其他類似應用的關系
Web2.0是一種以XML、RSS、AJAX等技術為基礎,并以Blog、SNS、TAG、RSS、Wiki、微博、內容社區等應用為核心,滿足不同用戶社會化、人性化需求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5]。SNS應用是Web2.0時代的典型應用,微博、內容社區等應用也具有和SNS類似的功能,例如微博和以圖片視頻等內容為核心的內容社區(例如YouTube、優酷、Flickr)也都具有用戶發布內容、好友評論、分享等SNS所具有的功能。SNS、微博和內容社區的區別在于,SNS是一種綜合的平臺,其強調的是用戶的實名認證,是熟人網絡。微博側重于信息的傳播,強調的信息分享的便捷性。內容社區強調的是內容,有了優質的內容才能吸引用戶討論和分享。
2 SNS發展歷史和現狀
2.1 SNS理論基礎
SNS其背后的理論基礎源于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論”,是指“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6]。影響SNS發展的還有一個“150定律”,是指每個正常人日常密切聯系的人際網絡規模是150人左右[7]。
2.2 國外SNS歷史與現狀
最早的SNS網站創立于1997年,名字就叫SixDegrees.com,是一個學術實驗性質的SNS網站。Facebook2004年在美國成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SNS網站。截止2011年6月,Facebook用戶達到7.5億,美國國內用戶達到1.5億以上,占到整個美國人口的一半[8],在全球很多國家Facebook也都成為了當地最大的SNS網站,其發展前景被大多數人看好。Friendster在美國于2003年成立,是商業SNS網站的鼻祖,一直被SNS業界稱為全球首家社交網站,在全球范圍內包括中國都掀起來了SNS網站熱潮。但是之后在美國很快就失去了優勢。MySpace成立于2004年,2005年被新聞集團收購后迅速發展,受到了美國大眾的追捧,一度成為社交網絡中最流行的網站。2008年底達到其巔峰時期,隨后被Facebook超過并逐步衰退。HI5成立于2003年,一度于2008年全球排名第三,2010年因效益不佳走向沒落,2011被收購。Orkut是谷歌2004年創建的實驗性SNS網站,未大力推廣。Wallop是微軟2004年創建的實驗性SNS網站,已經被關閉。LinkedIn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面向商業客戶的SNS網站,其目的是讓注冊用戶維護他們在商業交往中認識并信任的聯系人。Google+是谷歌為了抗衡Facebook于2011創建的SNS網站,雖然得益于谷歌的用戶群發展迅速,但因為失去先機,目前明顯落后。Netlog(前身為Facebox和Redbox)2004年成立于比利時,以歐洲年輕人為目標用戶。截至2011年7月,Netlog僅在歐洲擁有超過78千萬年輕用戶,覆蓋39個語種。Mixi2004年成立于是日本,是日本最大的社交網站,目前是日本排名第三的網站。
2.3 國內SNS歷史與現狀
當前國內主流的綜合性SNS平臺主要有騰訊,人人網,開心網。騰訊借助其QQ巨大的用戶群提供一系列的SNS服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SNS平臺,其2011年開放的朋友網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SNS網站。人人網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以大學校園為目標的校內網,功能上類似于Facebook,2007年開始面向整個社會開放。開心網成立于2008年,核心用戶鎖定為白領人群,偏重于娛樂性,早期發展勢頭非常迅速。相應的垂直型SNS還有,以建立在讀書觀影聽音樂等興趣上具有濃郁小資色彩的豆瓣網,以嚴肅婚戀為主題的世紀佳緣,淘寶建立的以分享購物體驗為基礎的淘江湖,6到14歲兒童的SNS社區淘米網,走商務SNS路線的優仕網、經緯網,門戶網站搜狐推出的面向白領的SNS社區白社會等。總體來說,國內各類SNS社區發展迅速,目前還沒有形成一支獨大壟斷市場的局面。但相比Facebook,國內各SNS社區普遍存在用戶黏性不夠容易流失,盈利方式不夠明確等問題。
3 SNS流行的原因
SNS類應用能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風靡整個世界,同時影響著互聯網和真實世界,如此流行的背后有其深層次的原因。艾瑞咨詢網2011年做了中國網站用戶使用社交網絡的原因調查[9],其中排名前四的主要原因是休閑娛樂,廣泛交友,維護朋友關系和尋找以前的好友。有學者總結SNS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其相對于其他網絡應用更加真實,能夠維系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并且具有管理邊界,能很好的處理公開與隱私的問題[10]。此外,還有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研究了網民使用SNS的影響因素,比較典型的有:從心理學的視角上看,影響網民使SN的因素是歸屬感、集體自尊感、社會規范、與他人交往的興趣、接觸專門知識的興趣和自我效能等。有學者研究了社會認同感、孤獨感和SNS使用之間的關系,得出孤獨感越低、社會認同越低的人使用SNS越多的結論[11]。從網站設計來研究使用SNS的動機,主要包括趣味性、信任性、有用性和易用性[5,12]。對SNS影響因素的研究則多數聚焦在網民來源、年齡、性別、族群、教育程度等統計變量方面[13],此外口碑傳播也是SNS流行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14]。
4 結束語
當前由于SNS實踐的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網絡社區的SNS化運動的出現,學術界對SNS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基礎性研究的結論還需要不斷更新。此外,學術界的研究和SNS實踐領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脫節,學術界所熱衷于研究的領域和實踐環節目前熱門的領域重合度有限。SNS這一互聯網革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將是長久并深刻的,還需要更多的學者去研究。
參考文獻
[1]Boyd. D M, Ellison N. B.(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history,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3(1),article 11.
[2]Barnes S. A privacy paradox: Social networ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First Monday,2006,11(9)
[3]陳寧.360圈社交網站發展戰略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8.
[4]丁欣.決勝SNS:產品設計運營開放平臺社會化營銷[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5]林穎.基于web2.0技術的SNS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2011-12-21].http://wenku.baidu.com/view/0481db4c852458fb770b5652.html
[6]百度百科.六度空間理論.[2011-12-25].http://baike.baidu.com/view/2005
73.htm
[7]百度百科.150定律.[2011-12-25].http://baike.baidu.com/view/1560858.ht
m
[8]網易科技.扎克伯格證實Facebook全球注冊用戶7.5億.[2011-12-12].http://news.xinhuanet.com/games/2011-07/07/c_121635946.htm
[9]艾瑞咨詢集團.2010-2011年中國社交網絡用戶行為研究報告簡版.[2011-12-20].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s/Free/1606.html
[10]陳卉.社會性網絡服務(SNS)流行原因分析.新聞世界.2009(05):114-115.
[11]陰良.孤獨感、社會認同與SNS使用之研究-以人人網為例.新聞大學.2010(4):8-18.
[12]Hossain L,Anjalide S. Exploring User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Using Social Networks [J]. Journal of H 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9(20):1-18
[13]Baker V. Older Adolescent's Motivations for Social Network iSite use: The Influence of Gender,Group Identity and Collective Self-esteem[J].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2009,12(2):209-213
[14]Trusov M,Bucklin R E,Pauwels K. Effects of Word-of-Mouth Versus Traditional Marketing: Findings from an Internet Social Networking Site[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September):90-102.
作者簡介:吳大愚,西安政治學院軍事系講師,少校。研究方向:兵棋,信息安全,網絡輿情,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