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養殖向科學養殖的轉變,分散種植向集中建基地的轉變,粗放經營向“公司加農戶”的發展模式轉變,特別是自2006年實施“東桑西移”以來,蠶桑產業,憑借國家政策機遇,發展熱潮堪稱“空前”。誠然,發展高潮的到來,讓人歡欣鼓舞,但是,近幾年隨著生絲價格波動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使這一產業發展出現很多弊端,下面圍繞這一話題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桑蠶;產業發展;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1 蠶桑生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1 經營區域散布、效益不高
據調查結果的分析說明:80-90年代是養蠶的高峰時期,在所有的農戶中養蠶的就占有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比重,步入低谷時期的3年內,養蠶的農戶縮減至百分之二十九。在分布方面來看,養蠶地分布很廣,不過,鄉村間養蠶的技術、條件與規模差別非常大,同時擁有著傳統與科學養殖、立體與粗放經營。現在,養蠶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經營地區分散、效益不高,不能激發人們養蠶的積極性。假如是采用的集約、規模化,仍然會有很寬廣的平臺,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有國家的土地流轉的政策支持,適當的把桑園集中到養蠶大戶中去,抓住大戶進行發展,這樣就能有效的形成養蠶規模。
1.2 桑蠶產業的地區分布不合理,不能有效的體現發展優勢。合理進行產業規劃,采用別的方式進行生產,突出特色,重點就在進行產業的規模擴張中。
1.3 適合種植桑園的地方變少,農業勞動力轉變為非農
目前我國在不斷的進行城市化的建設,這個轉移規模的現象會越來越多。在最近幾年內,外出打工的人員節節攀升。基本在家的都是老、婦、幼,滿足不了養蠶要求的高體力,一般來說,大部分的農村家庭中都缺少勞動力,所以能夠形成大規模的養蠶大戶基本沒有,有的只是平常家庭小規模的養蠶。結合現在的比較效益來說,不受農民的認可。調查過程中,出現了一下的現象:村上給一些農戶定下了養蠶的目標,農戶不想接受,將桑園送給同一組的人,解決養蠶的問題;一些幾乎全家進城外出的農戶,把桑地低價出售給其他人都無人承包。
1.4 快速增長的勞動力薪金,加大了產業成本負擔
近些年來,本縣的農民不再是以耕為主的傳統思想,進行了大轉變,勞動力價值的體現取代了換工組隊式的基本關系。快速增長勞動力薪金的時候,農業產業的成本以及發展的成本也隨之增加,這就可以說明,增加的勞動力成本轉變了土地在農民心中的分量,加快了農村中的勞動力轉向非農業,這對養蠶戶的積極性與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來說是一種阻礙。要想加快蠶桑的發展,就必須讓各級政府加大人力與財力的投入,在包囊基地的建設與技術的培訓的時候,也必須承擔起發放蠶種的工作。
1.5 科學養蠶水平低、附產品開發利用滯后
興桑養蠶,雖然歷史悠久,但是養蠶的總體水平和綜合利用一直徘徊不前,養蠶批次一年只有春秋兩季,蠶繭平均張產很難突破百斤大關。養蠶中產生的桑枝、桑葉、蠶砂、僵蠶大多被當做廢物扔掉或者當作柴禾、肥料;大片桑園的林下效應未能有效發揮。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附加產品綜合開發。蠶蛹、病絲等蠶桑副產品開發還沒有真正起步。
2 對蠶桑產業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2.1 采用集約的經營方式,減少市場對產業的影響能力
結合本鄉實際情況,現行承包土地機制不夠完善。有些地方由于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夠完善,家庭產業的局限與粗放性,農民都是靠著耕種來解決收入問題,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發展農村的主導產業,在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保持穩定性。現在可耕地面積不斷縮減,農村的勞動力逐漸轉向非勞動力,農村的人口也向城市轉移,使得農村的生產要素極為不平衡,降低了生產效率。這個現象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現象,同時也說明我國社會進步的發展趨勢。掌握好這個方法,結合農村的生產方式,就說明目前最重要的就是進行農村的生產方式的轉變。我們可以這樣做:(1)根據土地的流轉政策,將桑園與土地集中到養蠶大戶處,重視大戶產業的發展,最大程度的提高蠶桑產業的效益與質量。(2)將村作為一個單位最終組成蠶桑產業合作社,將合作作為生產模式的主流,為蠶戶提供服務,加大對市場風險的預防能力。(3)促進外出打工的勞動力返鄉開辦養蠶廠,將小型養蠶戶集中進入大規模的工廠,這樣就能增加一年養蠶的批數,加大了規模的效益,鼓勵村內留守的老弱婦等勞動力進入工廠有組織形式的進行工作,綜合所有的勞動資源有效利用,加大農民的收入。(4)建立蠶桑的發展高風險基金會,這樣對繭的價錢有一個合理的規范,保持其穩定性,加大了養蠶戶對市場風險的對抗能力。這個基金會的基金主要是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來源:入社農戶、稅后利潤、政府籌集。
2.2 科學規劃,用足用活政策,實施項目帶動,強化跟蹤服務,努力推動蠶桑生產的向前發展
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要求和全縣現有的產業生產基礎,應盡快調整全縣的產業區域布局,明確指導思想和鄉鎮各自的主攻方向(建議茶葉、煙葉主產鄉鎮不宜規劃規模養蠶)。要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用足用活政策,大力實施項目帶動,強化跟蹤服務,來推動全縣蠶桑生產的向前發展。借助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和縣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決定契機,努力抓好農村土地資源、蠶桑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適度集中規劃。(1)拋棄以往只顧桑園面積的想法,轉變成提高整體質量與效益中去。(2)準化蠶室建設。鼓勵蠶農修建蠶室,提高獎補政策,提升蠶農積極性,并按照園室配套的原則,嚴格規范蠶室建設及蠶臺搭建標準,把標準蠶室及配套設施建設作為大戶培育的關鍵環節來抓。要依靠科技著力提升蠶桑現代化生產水平,推動經濟快速發展。(3)制定蠶繭保護價格,在市場價格低于保護價時予以補貼,監督收購企業嚴格按保護價進行收購,切實保護蠶農利益,制定相關政策。進一步落實土地流轉政策,認真貫徹執行縣上既定的蠶桑生產優惠措施,并根據蠶桑發展形勢和需要,及時制定出臺新的扶持政策,政策服務,促進產業發展。(4)完善社會的服務體制,做好技術的跟蹤服務。開辦鄉鎮養蠶藥品與用具的銷售點,改變以往的群眾上門尋求服務為主動上門為群眾提供服務。(5)保護繭價相對穩定,制止抬價搶購,造成蠶繭收購市場混亂現象,制止蠶繭滯銷時大降價現象,要實行最低保護價,做到政府統籌協調,管理運用好風險調節資金。(6)完善蠶桑長夜的發展激勵體制,對鄉鎮的有功人員以及產業大戶進行獎勵措施,激發人員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產業的發展。
2.3 搞好蠶桑立體開發、鼓勵投資多元化,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質量,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蠶桑生產難以真正突破的原因之一,就是綜合開發利用率低, 桑蠶生產中產生的桑枝、桑葉、蠶砂、僵蠶、蠶蛹、病蠶絲等副產品被當作“廢角料”,有的廢棄,有的賤賣。所以我們應該立足現有資源,搞好立體開發,多渠道增加蠶農收入,以此提高蠶農的養蠶積極性,不斷壯大產業基礎。首先,要大力支持龍頭企業開發絲綢及蠶桑副產品,依托品牌效應,達到桑蠶產品開發的系列化,逐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水平。其次,要鼓勵民間投資合股或獨資發展養蠶業和開發桑蠶副產品,使農村撂荒土地和桑蠶資源能夠盡快得到開發利用。
2.4 強化組織領導,確保產業健康發展
一是要夯實聯鄉包村責任制。在蠶桑產業發展上要實行領導包村,干部直接包戶。二是對發展蠶桑有突出貢獻的干部要實行重獎,使做事的干部有盼頭、有想頭。三是要制定年度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工作包抓要建檔立卡,嚴格考核。要充實考評辦力量,可從退居二線的領導干部中選調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同志常年開展工作督察,嚴肅工作考核,嚴格獎懲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