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針對麻岙水庫樞紐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采用壩基粘土灌漿、壩體套井回填、壩肩帷幕灌漿、大壩斷面加固、溢洪道加固及放水設施封堵與新建等措施對大壩進行除險加固,可以有效的根除水庫安全隱患,確保工程安全運行,充分發揮水庫效益。
關鍵詞:水庫除險加固;主要問題;加固措施
1 工程概況
麻岙水庫位于三門縣小雄鎮蜍下村,所在河流為浦壩港支流,距小雄鎮鎮政府約4km,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的小(2)型水庫。水庫壩址以上集雨面積0.49km2,總庫容15.80萬m3,正常庫容為14.42萬m3,死庫容為0.94萬m3,水庫現狀樞紐主要建筑物有大壩、溢洪道和壩下放水涵管等部分組成。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為10.08m ~10.17m,壩頂長218m,壩頂寬1.6~2.0m,最大壩高為6.89m,壩頂未設防浪墻,迎水坡未護砌,綜合坡比為1:2.69,背水坡未護砌,綜合坡比為1:1.70。溢洪道位于大壩右岸,為寬淺式溢洪道,進口底高程為8.87m,進口底寬7.50m。壩下放水涵管位于大壩右壩端,為漿砌石方涵,斷面尺寸為0.45m×0.25m,進口底高程3.51m,最大放水流量為0.06m3/s。
麻岙水庫于1978年1月10日開工,1979年12月20日竣工。工程在1979年上半年建壩時,壩體中段曾出現圓弧滑坡現象。因溢洪道不標準,1990年對溢洪道進行拓寬改造。工程建成運行后,壩體一直存在滲漏現象,2000年對大壩內壩腳進行開挖做截水槽,但效果不明顯,滲漏現象仍然存在。
2 水庫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麻岙水庫大壩安全鑒定結論,經現場踏勘,分析認為水庫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2.1 大壩滲流安全問題
根據壩體注水試驗成果,大壩壩體滲透系數為1×10-3cm/s,屬中等透水性;壩基上部滲透系數為k=1.29×10-4cm/s,屬中等透水,為壩基滲漏的主要通道;兩岸全風化巖體屬中等透水,存在繞壩滲漏問題。
2.2 大壩結構穩定問題
大壩現狀壩頂最低高程10.08m低于校核洪水位10.16m,不滿足規范規定的防洪安全要求;壩下涵管斷裂塌陷,涵管現狀流量僅為原設計的1/3,壩體存在嚴重的結構安全隱患。
2.3 溢洪道存在的問題
溢洪道左岸導水墻墻頂高程低于校核洪水位高程19cm。經過計算復核,現狀溢洪道導水墻的結構尺寸不能滿足規范要求。溢洪道導水墻為干砌塊石砌筑,砌石松散,因此現狀溢洪道導水墻安全性不能滿足防沖要求。
2.4 壩下放水涵洞存在的問題
當啟閉機全開時,涵洞出口開始流出渾濁的泥漿水,經十余分鐘后逐漸變清。涵管現狀流量僅為原設計的1/3。壩下涵管為漿砌塊石涵管,估計經多年運行或在白蟻作用下,致使管壁掏空,造成涵管斷裂塌陷,嚴重影響壩體安全。
2.5 金屬結構存在的問題
麻岙水庫金屬結構部分只有放水涵管閘門和啟閉設備。閘門為插板式鑄鐵閘門,因其多年運行,存在銹蝕問題。
3 除險加固措施
3.1 大壩防滲加固措施
根據壩體與壩基存在的滲漏問題,采用壩基粘土灌漿+套井回填防滲加固方案。在距套井軸線上、下游0.5m處各布置1排充填灌漿孔進行灌漿,灌漿孔伸入至壩基全風化巖體層內1m,孔距1m,排距1m。再在壩軸線上游0.4m處布置一排套井,套井孔距0.8m,有效厚度為0.755m。套井施工前需將壩頂平整成5m寬的施工平臺,平臺高程9.60m。套孔伸入壩基全風化巖體層內0.5m,清孔后采用滲透系數不大于1.0×10-5cm/s的粘土回填。
3.2 大壩斷面加固措施
根據壩頂高程計算,確定壩頂高程統一為10.30m,防浪墻頂高程為11.30m。加固后大壩壩長219.80m,寬4m,壩頂采用5cm厚彩釉磚護頂。上游側增設的C30鋼筋砼防浪墻,墻厚0.3m,且每10m設瀝青木板伸縮縫一道。下游側設C30砼路肩,每10m設一排水孔。
大壩迎水坡清坡后采用干砌塊石護砌,坡比為1:2.5,護坡結構自上而下分別采用30cm厚干砌塊石、20cm厚碎石墊層。背水坡清坡后,在高程5.80m處設排水棱體,頂寬1m,內坡為1:1,外坡為1:1.5,反濾層從內到外依次為:350g/m2反濾土工布、15cm厚粒徑0.1~2cm沙礫混合料、25cm厚粒徑2~4cm碎石墊層。因設置排水棱體而開挖掉的壩體部分采用石碴填筑,大壩坡比為1:2.25,護坡結構自上而下分別采用30cm厚干砌塊石、20cm厚碎石墊層。在高程3.80m處設7.00m寬的鎮壓層平臺,鎮壓層平臺與壩腳采用1:2.5坡比相銜接,并于平臺上設3.0m寬的C20砼路面。
3.3 壩肩防滲加固措施
根據兩岸壩肩存在的繞壩滲漏問題,采用帷幕灌漿方案進行處理,即在套井回填前,于兩壩肩范圍內沿套井軸線打一排帷幕灌漿孔,灌漿孔孔距1.5m,深至相對隔水層5m,灌漿后基巖的透水率應小于5Lu。
灌漿施工順序采用分序鉆灌逐漸加密的原則,灌漿分二序鉆灌,即先進行第一序列灌漿孔灌漿,后進行第二序列灌漿孔灌漿,經檢查孔檢查達標后結束,如局部仍不達標,需加密補孔灌注。
3.4 溢洪道加固措施
考慮將新建放水涵管布置在溢洪道底部,因此將溢洪道開挖至高程3.50m,底寬1.50m,開挖邊坡為1:0.5。進水渠底高程為3.50m,寬1.50m,左岸C30混凝土導水墻頂高程為10.30m,頂寬0.30m,長8m。
在溢洪道進口段布置C30混凝土WES實用堰,堰頂高程為8.90m,堰頂寬9.00m,左岸C30混凝土擋墻頂高程為10.30m,頂寬0.30m。下游消力池長11m,底高程為3.50m,寬2.00m,兩岸邊坡為1:0.5,左岸C30混凝土擋墻頂高程為8.00m,頂寬0.50m,消力坎高2.00m。泄洪渠渠底高程為3.50m,寬1.50m,左岸C20混凝土擋墻頂高程為6.50m,頂寬0.50m。
3.5 放水設施加固措施
3.5.1 原壩下涵洞處理
原壩下涵洞采用水泥砂漿進行充填封堵。封堵前先采用C20混凝土封堵涵管出口,并在底部埋設灌漿管,堵頭為50cm,再采用砂漿泵將水泥砂漿灌入涵管內,要求連續進漿,待涵管進口排出濃漿后,灌漿結束。待15天后,在涵管出口封堵處頂部和離原涵管進口50cm處頂部各鉆一復灌孔,并采用灌漿泵將水泥漿按照由稀到濃的原則灌入涵管頂部空隙處,復灌的次數不少于2次,時間差為大于5天。最后沿涵管軸線打三排套井(每排3個)后用粘土回填。對于原涵管斷裂塌陷處采用洛陽鏟探明,并套井回填處理。
3.5.2 新建放水設施
原壩下涵管封堵后,將新建放水涵洞布置于溢洪道底部。涵洞進口采用C25混凝土澆筑,進水口底高程為3.50m,孔口直徑為40cm,涵管采用直徑為40cm的鋼筋混凝土管,長25m。孔口設鑄鐵蓋板門,蓋板門直徑為50cm,采用手搖螺桿式啟閉機啟閉,螺桿水平夾角暫定為32°,啟閉機平臺地面高程為10.50m,啟閉機房與管理房相結合,面積為25m2。隧洞進口設攔污柵一道。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麻岙水庫的除險加固工作任重而道遠,它不僅關系到整個水庫的正常運行,更關系到水庫下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工程參建單位必須重點分析導致水庫出現安全隱患的主要原因,逐步完善相應的加固措施,以提高工程建設的效率,確保加固后的水庫能安全運行,并盡早發揮效益。
參考文獻
[1]范林根.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技術措施與建議[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40(3):333-33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SL 258-2000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導則[S].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