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到新世紀以后,隨著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的大幅度的提升,我國的科技水平也取得了飛速的進步,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已經應用到了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同樣的也深深的影響著建筑設計領域,這對傳統的建筑設計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式在這種轉變中產生了虛擬構造、柔性設計以及功能仿真等新穎的技術特征,而當代科技技術的影響對從設計方法論的角度認真的研究和分析這些新穎的特征,不但能夠準確的把握現代社會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同時還能夠真正的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建筑設計方法。文章便對科學設計觀指導下的建筑設計方法論的概念以及當代科技影響下建筑設計方法論的特征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析,從而詳細的分析了當代科技影響下的我國的建筑設計方法。
關鍵詞:當代科技;建筑設計方法;特征
1 科學設計觀指導下的建筑設計方法論的概念
從古至今,我國的人類歷史上一直都是存在著各類的建筑活動,而不同之處則在于不同的時期所使用的建造工具以及建筑設計方法的技術手段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的促進的社會生產力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所以現代建筑的發展速度很快并且與之相對應的現代建筑哲學也就隨之產生了,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同樣的在信息技術已十分普及,科技水平快速提高,并且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今時代,能夠準確的反映新時代和新背景的建筑活動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建筑設計哲學的出現也會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而這種設計哲學中的最主要的想法就是“綜合預見性設計科學”的方法。其根本的設計系思路就是以最少的資源消耗來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真正的實現自然、環境和宇宙的可持續發展。而在這種設計哲學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人的因素,因此這種設計觀念也是由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以及以人為本的環境觀,因此其反應在建筑設計方法上就是要有可持續建筑的方法,也就是在固有資源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最高效合理的配置,因此應用了此設計哲學的建筑工程的使用壽命更長,更具靈活性和穩定性,并且所消耗的資源也更少。
2 當代科技影響下建筑設計方法論的特征
2.1 虛擬構造
通常情況下,建筑師在確定建筑設計方案以及深化設計方案時都是要靠草圖和模型來決定的,一直到最終形成了的指導施工圖紙的依據。在此過程中,優秀的建筑師實際上在頭腦中已經形成了思維上的創造活動,但是由于輔助設計工具的限制,頭腦中的思維創造活動就就必須先轉化成為靜止的二維平面圖,之后再對二維平面圖進行分析和評價;當然也可以不轉化成為二維平面圖而是直接的轉化成為簡單的用手工來完成的實體模型,從而得到三維的表達方式。這些都是較為傳統的工作方法,隨著設計過程的不斷進行,設計的復雜度也越來越高,那么這種方法的精度和速度就都是很差的。并且很多的復雜的三維結構,設計師也是無法靠頭腦就能想象出來的。
因此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相關制圖軟件的不斷發展,CAD技術的發展已是十分的成熟了,因此建筑設計師們就可以在利用計算機所創造的虛擬環境中進行一系列的頭腦想象中的思維建造活動,這就是所謂的虛擬構造,其不但能夠大幅度的提高設計師們大腦的三維空間的操控能力,同時其便捷的編輯功能以及交互式的操控界面還能夠保證設計的思路得到準確的體現以及設計的過程能夠快速連續的完成。
CAD技術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的三維輔助設計功能,這與早期的CAD軟件的應用是不同的,早期應用它只是為了單純的替代人工的繪圖操作,只是起到了電子圖板的作用。而漏畫圖線、構件連接關系分析、設計更新修正、復雜投影的生成以及投影對位復雜度等問題都是無法有效的解決的,因此其輔助設計的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然后現階段的CAD技術卻是一類體現“綜合性”的設計技術。對一個產品進行設計的過程絕不僅僅是繪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概念設計、優化分析、功能一體化的編制以及加工制造的過程。同樣的建筑設計活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它應是多專業綜合協調并優化的產物。它是建筑設計領域中虛擬構造出來的核心產品,是在特征造型以及參數驅動的模式下所形成的三維建筑信息模型。這種模型既包含了由模型所生成的各類特征信息,同時還能很好的與二維工程圖以及相關工程文檔有效的關聯,當修改某一個視圖時,相關聯的視圖、文件以及模型的數據都會自動的更新,從而大大的提高設計的效率。
2.2 柔性設計
在當代社會產品設計和制造領域中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柔性設計和制造了,柔性的含義實際上指的就是適應性與便捷性,正式由于這種柔性的改造才能不斷的適應環境的變化。在我國經濟水平迅猛提升的大背景下,人們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而這種不斷變化的需求也對產品的升級換代的能力以及便捷性和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樣的也會對傳統的產品設計的方法和觀念產生重要的應先,促使了建筑設計的方法從“剛性”逐步的向“柔性”轉變。
正是由于柔性產品良好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所以它可以產品并未完全確定的使用功能變化,同時它還有開放性的升級端口,這樣產生使用的過程中還可以繼續的對其進行升級和優化,從而保證其長期的使用運轉,因此柔性產品的使用壽命也更長,這也就保證了資源的有效合理的使用。
而建筑設計的柔性系統是應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的,一方面是建筑物的表征系統應能夠很好的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求,另一方面這個系統更要適應內部環境變化的需求。因此隨著建筑物內部自身的需求以及外部的市場環境和政策要求的不斷更新變化,其自身的容量負荷、環境保護、排放標準、空間功能劃分以及交通運輸能力都是要隨之不斷變化了,因此建筑物的體系結構應具備良好的自動升級和維修改造的能力。如果將建筑物分為兩個區域,即服務區域和被服務區域,被服務區域應是能夠自由分割的靈活大空間,而服務區域中的交通系統以及設備管線必須是集約布置的,這樣操作就不但具備了“柔性系統”所需的主體使用空間,同時交通系統的擴充以及設備管線的更新換代就也具備了足夠的潛力。通常很多注重生態技術和環境保護的現代建筑設計師也更樂于采用此種設計模式和方法,其中英國建筑設計師Richard Rogers應是最為我們所熟悉的,其所領導的建筑設計團隊所設計的建筑產品無論是構造設計還是功能組織都能夠很好的體現出這種適應變化的“柔性”,這種柔性的設計理念不僅僅是為現在而設計,更是為了將來而進行設計,在技術更新以及功能擴展等方面無不為未來保留了充分的空間。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對科學設計觀指導下的建筑設計方法論的概念以及當代科技影響下建筑設計方法論的特征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要想真正的準確的了解當代科技影響下的建筑設計方法論的種種特征,就必須要先建立“以人為本”的科學設計觀,準確的把握當代建筑設計工作的發展趨勢,當然我國的建筑設計領域與國外的先進水平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的,而要想縮小差距,我們就應促使市場觀念以及設計觀念從根本上去適應和滿足全球化的市場和國際化的競爭,從而適應整個技術時代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高超.低碳節能理念下建筑設計方法與技術探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2.
[2]毛良河.淺議方法論的研究對建筑設計的指導作用[J].四川建筑,2006.
[3]劉向峰.試論當代科技影響下的建筑設計方法論之特征[J].建筑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