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其它領域一樣,中國的科普工作或許也到了一個關鍵節點上。毋庸置疑,幾十年來,在政府主導下,在科協組織及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持續努力下,科普事業已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科普工作為提升國民科學素養、推廣科技應用做出了顯著貢獻。但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行的科普體制、機制也遇到了發展瓶頸,面臨著新的挑戰。
首當其沖的是,隨著全民科學意識的“蘇醒”,以及新技術越來越融入百姓的生產生活,科普的需求正在呈爆發式增長,科普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幾個領域、幾個點上。現行的由政府主導科普的模式,具有工作持續性好、易于溝通協調、執行力強的優點,但是相對固化的體制也制約了科普在質和量兩方面的供給,科普的方式和內容有時也顯得陳舊。
具體來說,由于定編定崗,有相當多的地方科普機構感到人手不足,很多想到的事做不了,想創新的方式不敢去做。即使開展多年的科普項目,有成熟的工作機制,也只能按部就班地推進,很難像企業那樣去開“連鎖店”。對于地方負責科普工作的組織單位來說,每年還要承擔大量來自政府其它部門的科普宣傳任務,這些工作雖然也有一定意義,但由于牽扯精力多,且工作分散和重復,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科普隊伍向專業化方向邁進。
科普經費短缺也是普遍反映的問題。雖然政府財政投入不能說少,但由于我國科普工作底子薄,點多面廣,這些投入相對于要辦的事仍然是“杯水車薪”。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政府部門和事業組織的特殊性質,很多社會資源沒有良好的機制直接投入進來,這大大制約了科普工作的拓展步伐。
由于目前的科普體制是按地域劃分的,各地方相關政府部門和事業組織負責本地科普工作,看起來是“全覆蓋”,但這種工作區劃也導致了信息、資源的固化,比如寧夏的科普資源庫其它省市就享受不了,湖南某地方科普隊有創新的做法、成熟的項目也無法在其它區域推廣,科普工作有點“畫地為牢”的感覺。
科普工作具有公益事業的屬性,公益事業提倡人人參與。在當今科普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科普資源也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科普事業亟須向社會化方向大膽改革,以更好地吸引社會資源的進入和其它科普主體的參與,唯有這樣才能形成“大科普”的格局。
其中最可行的,是要打破科普工作由政府“大包大干”的格局,可以將具體的科普執行、實施工作從各級科協中分離出來。各級政府部門和事業組織只負責本地科普工作的政策、目標制定,同時提供部分財政支持和配套服務,剩下的工作可以交由其它社會團體、公益組織等去完成。打個比方,政府只需要負責“開發區”怎么規劃,無需再自己去“蓋樓”了。
這時候,社會上將應運而生一批專業從事具體科普工作的機構,這些機構可以是原來的地方科普工作隊轉型而來,也可以是新成立的公益組織,他們平等競爭由政府提供的“科普服務”訂單,誰做得快、做得好誰就勝出。這些機構還可以發揮創新精神,自己規劃好的科普項目,主動爭取政府投入或社會資金的支持,它的服務范圍也不再受地域限制。
由于充分競爭,科普工作將變得更加專業化,科普資源的利用也將更為高效,科普工作的評價也會變得透明。由于機制靈活,科普機構也會有更大的創新空間和創新動力,來塑造自己的科普品牌。它們可以自己發動社會力量的參與,促進科普資源在全社會的流動和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部分地方的科普事業正朝著社會化的改革方向發展,已經取得了很不錯的成果,但還需要進一步解除科普工作在體制、機制上的約束,科普工作的發起點不再局限于政府,科普工作的參與主體應更加多元化。科普工作的“需求”和“供給”會更多以市場化的手段進行配給和平衡,科普真正變得“與時俱進”,這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指出的“堅持改革的市場化方向”也是相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