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里近來興起一股科普熱。“一碗淘米水等于10種藥。大米的表面含有鉀,第一次淘米的水呈弱酸性,第二次淘米的水則呈弱堿性,適合于面部酸性環境的清潔,不刺激皮膚,無副作用。”筆者每天都會收到類似這樣的微信,來自朋友圈里的這種相互關懷讓人感到一股暖意。
微信科普的效果不容忽視。首先,它是在朋友和熟人圈里傳播,依托朋友們多年建立起的信任,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其次,微信科普知識以較高的速率在傳播,幾乎每人都有幾十個朋友,經過連續不斷的轉發,傳播效應放大。三是微信科普貼近實際,大都是有關日常生活的內容。
不過,細究微信里的科普內容,發現有許多內容其實并不科學。例如,對微信圈里傳播的“微波爐加熱過的食物容易致癌”的內容,微信圈里具有物理專業知識的朋友就不以為然。又比如,微信圈里出現一條斷食排毒法,很多人競相轉發,有人還親身試驗:“中午開始試驗斷食沒吃飯,下午餓得腿發軟,剛下班就趕緊鉆進附近同事家里,拉開冰箱,吃起了面包。”其實,專家早就指出,即使要斷食,必須經過準備,在專業營養顧問的陪同指導下逐步進行。
細察這些微信的來源,不難發現,大部分內容還是來自互聯網,不少人依據自己的經驗判斷,感覺有價值就立即轉發。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許多人在自己的領域都是行家里手,但在科普價值的判斷方面不一定權威。這似乎也與一項調查結果吻合:據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
微信傳播科學知識,優勢在口碑式傳播,渠道快捷、信任度高,其劣勢也在于口口相傳,缺乏專業性,容易走偏。因此,如何在保護微信科普熱情的同時,因勢利導,利用這個高效的傳播平臺開展科學的科普工作,成為各級科技和科普部門不容忽視的問題。
當務之急是組織科普專家,按照微信傳播的規律,篩選一批科普知識來“供給”微信,從源頭上保證科普知識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同時也可以開展一些微信科普大賽等活動,將微信科普納入各級科普活動,引導微信科普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為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發揮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