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杉磯當?shù)貢r間11月30日, 《速度與激情》的男主角保羅·沃克和他的朋友開著一輛保時捷轎車兜風,但不知為何車輛突然失去控制,然后撞上一棵大樹,緊接著車輛開始燃燒。盡管很多人參與了救助,但是保羅和他的朋友還是因此不幸身亡。
雖然目前對事故原因還沒有更詳細的報告出來,但是他的去世,還是給人們敲響了一記警鐘。安全駕駛說來簡單,但并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做才是最科學的。讓行車安全培訓師王錚來給我們盤點一下駕駛中的安全技巧。
開車前的準備
說起安全駕駛,人們常常會忽視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是開車之前的一系列調(diào)整準備工作。在開車前要將坐姿調(diào)整到合理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證駕駛員的安全。
何為合理?這里有幾個標準。第一是調(diào)整座椅的高低。調(diào)整后駕駛員的頭頂和車頂之間,應該留有7到8厘米的安全緩沖距離;然后就要調(diào)整座椅的前后距離,這個距離以踩下剎車踏板后,膝蓋還能自然彎曲為宜;第三就是要調(diào)整座椅靠背的角度,靠背要盡量直,以避免剎車時發(fā)生“潛艇效應”,也就是防止駕駛員在急剎時從座椅“出溜”下去。同時方向盤要距離身體盡量近,以肘部還能自然彎曲為最適宜;第四個要調(diào)整的就是頭枕的位置。這個可能很多人都會忽視,但是它的角度直接關系著車輛受到撞擊時,對脖子的保護力度。它的最佳角度是頭枕的中心線和駕駛員的眼睛平齊。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系好安全帶。
速度是安全的大敵
像賽車手一樣風馳電掣,雖然是很多駕駛員的夢想。但是夢想只停留在夢想就好了。因為過快的速度帶來的風險也是成倍地增加。
大家可以記住一個公式:車速快一倍,剎車的距離就要多四倍。我們可以算筆賬,在40公里的時速下,假設剎車大約需要10米;而80公里的速度下,剎車就需要40米。再加上人通常踩剎車的反應時間還需要1秒左右,按80公里的時速計算,最終的剎車距離要達到60米左右。所以,按照路邊指示牌的時速行駛,不超速、不飆車,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轉(zhuǎn)彎時的風險
除了速度過快,還有一個時候容易發(fā)生危險,那就是轉(zhuǎn)彎時。用專業(yè)的術語來說就是快速過彎時,容易“轉(zhuǎn)向不足”。
舉個例子,在車輛右轉(zhuǎn)彎時,車頭的方向也是向右。如果這時速度過快,車輛的前輪會突破它的抓地力極限,發(fā)生轉(zhuǎn)向不足。這時車頭就會向彎道的外側(cè),也就是左側(cè)偏轉(zhuǎn)。這時,驚慌的駕駛員大多會繼續(xù)向右猛打方向盤進行挽救。殊不知這是非常錯誤的舉動。繼續(xù)右打方向盤只會讓車身更加偏離。正確的做法是:首先握緊方向盤,保持目前的方向;然后收油門,逐漸降低車速。
到底什么速度過彎就算是過快,其實并沒有一個定值,因為這跟當時的輪胎、路面、天氣等情況都密切相關。不過駕駛員并不用對此費心,因為彎道上立著的限速指示牌,就是最好的提醒。
視線看哪很重要
回想一下,你在開車的時候,眼睛是在看哪里?如果你只盯著車頭一二十米的地方,可能這個習慣就需要改改了。開車時,正確的視線范圍應該是,看著你想去的地方。比如你要右轉(zhuǎn)彎時,視線就
要先于車而“轉(zhuǎn)彎”。不要讓車帶著駕駛者的視線走,而應該是眼睛先看到,車再去轉(zhuǎn)彎。不要怕轉(zhuǎn)彎時看不到前面的情況,人的眼睛是180度的視角,眼睛完全可以照顧到轉(zhuǎn)彎時前方的路況。
視線看哪里看似簡單,但是對安全影響很大。在一個實驗中,駕駛者要行駛過一條由錐筒擺出來的豎起的“Z”形道路。試驗發(fā)現(xiàn),如果駕駛員一直死死盯著前方的錐筒,那么他在拐Z形彎的時候,撞上彎道處錐筒的幾率幾乎是100%。而如果在轉(zhuǎn)向前,眼睛就先看彎道,則撞上錐筒的幾率則基本為零。這不關乎反應快慢,只是人類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的客觀規(guī)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