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浪微博里有一則關于體檢的消息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今年6月,武漢青山區的吳先生在單位的組織下去一家正規醫院參加體檢。雖然他平日里感覺有些不舒服,但體檢后被告知“一切正常”,就沒多心。3個月后,他咳嗽得越來越厲害,去醫院再檢查,竟是肺癌晚期,結果不治身亡。
很多人起初都以為只要做了體檢,沒發現癌癥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但這則微博讓大家對常規體檢的作用產生了質疑。
體檢合格不等于完全健康
2009年衛生部印發《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很明確地指出,健康體檢是指通過醫學手段和方法對受檢者進行身體檢查,了解受檢者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疾病線索和健康隱患的診療行為。
慈銘健康體檢管理集團醫療中心總監崔其祥告訴記者,“健康體檢是針對健康或者亞健康人群進行的體格檢查。通俗地說,每個體檢項目的數據都是從側面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一些常見病是可以被發現的,所以體檢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說,通過尿常規可以發現腎臟方面的嚴重疾病,而高血壓、乙肝、明顯的肺部疾病則可以通過測量血壓、驗血和胸透及時發現,還有用超聲手段來看身體變化的信息。”
作為一種健康投資,體檢的重要性已被很多人熟知。但是,目前的醫學水平有限,通過一項常規體檢就能查出所有的疾病,也是不可能的。崔其祥表示,“從嚴格意義上說,做完常規體檢合格并不能說身體完全健康,還有可能處于亞健康的狀態。有些人體檢完了,數據都是正常的,就會掉以輕心。尤其有些亞健康患者,在體檢中數據表象是正常的,卻容易忽視一些疾病隱患。比如,早期肝癌病人,可能檢查中肝功能數據正常,那是因為早期腫瘤對肝臟功能還沒造成太大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48年成立時的宣言中就明確指出:“健康是指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1990年,世衛組織又將身體健康的定義加入了心理和道德上的健康。
可見,現在所提的“健康”與疾病相對比,它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崔其祥一再強調,“很多人體檢后,把體檢報告拿回去就扔掉了,這是不好的習慣。大家最好把每年的體檢報告保存起來,將每年的指標進行對比。一旦發現‘不對勁’的地方,要找醫生進行解讀、指導,提供一些預防的知識。千萬不要覺得體檢合格就萬事大吉,而輕視了醫生在體檢報告中所簽署的意見,要認真實施體檢結論中醫生給您量身開出的健康處方。”

常規體檢只是初步篩查的過程
常規體檢最重要的作用是讓民眾獲取健康的知識,以此來改變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由于常規的健康體檢是一個初步篩查的過程,如果針對所有年齡段的人群,就會產生一些局限。崔其祥表示,“目前有些單位組織的常規體檢,檢查項目以及選擇的項目不全面、不合理,比較局限,并沒有針對個人的年齡、體質以及家庭遺傳史等進行分類檢查,這樣癌癥的早期發現幾率就比較低。因為 90% 的早期癌癥并沒有癥狀,等到有癥狀時,這部分癌癥病人已發展到中晚期,失去了治愈的最佳時機。”
在國外一些國家,有全國性的標準癌癥篩查方案,另外還有全科醫生進行全面的病史管理,發現問題可以建議病人再找專科醫生進行進一步的咨詢和檢查,制定符合病人的個性化防癌方案。據美國官方數據統計,僅以癌癥“大戶”肺癌為例,早期肺癌篩查成功地將肺癌死亡率降低了20%。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癌癥中1/3完全可以預防,1/3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1/3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命質量。可是,在我國每年新發的癌癥患者中,早期癌癥發現率不到20%。
崔其祥表示,“簡單查體很難發現患癌,比如用一般的胸片無法發現早期肺癌,而且有些癌進展得很快,幾個月足以廣泛轉移。所以必須有針對、深入的防止早期癌癥的檢查。如,體檢者本人抽煙史多年,我們會建議他做更深入的早期肺部癌癥篩查項目。同時,根據年齡、家族史、工作性質等等分類,針對商務族、銀發族及癌癥病人復查,我們也會推薦不同有針對性的體檢套餐供選擇,其中包括針對一定危險度的人群制定的早期防癌體檢套餐。”
防癌體檢項目是一個由大到小篩查腫瘤的過程,發現問題后將范圍一步步縮小。由于腫瘤的高發病率,國家對于城市和農村人口的癌癥早診早治非常重視。崔其祥也向記者透露,明年北京市科委將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腫瘤醫院及許多醫院,開展對肺癌早期發現、早期診療的項目。

防癌體檢要有針對性
由于大多數腫瘤病因尚未明確,一些誘發癌癥的環境因素及生活習慣(如:吸煙)還在繼續加重,因此癌癥的早診早治(即二級預防)顯得尤為重要。大量數據也表明,大部分的早期腫瘤治愈率要遠遠大于中晚期腫瘤,所以防癌體檢項目備受關注。
現在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記者從體檢中心了解到,這兩年來做防癌體檢的人數翻了幾倍。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張凱告訴記者,“比如表面抗原陽性的肝炎病人建議查肝癌;如果吸煙的人煙齡有20年以上,一天一包,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要重點查肺部,他們肺癌的高危人群。”
有些體檢者有家族遺傳病史的話,醫生會有特殊的建議。張凱說,“比如結直腸癌,體檢者如果一級親屬(父母)得直腸癌,我們會建議體檢者做結直腸鏡。母系這邊親屬有乳腺癌的話,女兒患乳腺癌的幾率就大,我們也建議女性每年都要查乳腺。”
根據WHO最新統計,肺癌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癌癥殺手,肺癌在我國也是發病率最高的癌癥,而且80%的患者在就診時疾病已發展至晚期,無法治愈。“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際上開始使用低劑量螺旋CT的方法來篩查早期肺癌。多年的臨床試驗證明,低劑量螺旋CT是目前早期發現肺癌的最佳手段,參加早期肺癌篩查計劃的人群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也大大提高。”張凱表示。
防癌體檢具體的檢查項目,除了常規體檢也要查的身高、體重外,還包括空腹抽血、B 超、CT 等項目。由于肺癌、胃癌、結腸癌、食道癌、肝癌、乳腺癌等占據了腫瘤發病率的75%,它們是重點監測的檢測項目。而防癌體檢也會對常見腫瘤采用不同的針對手段,如:超聲聯合血清甲胎球蛋白(AFP)篩查肝癌,低劑量CT 篩查早期肺癌等。
防癌體檢在檢測早期腫瘤的同時,還會對一些增加腫瘤發生幾率的機能變化和疾病進行檢查,并對這些狀況進行評估和干預,盡最大可能阻斷由于癌前病變或疾病導致的癌癥發生。張凱告訴記者,“比如新列居城市男性癌癥發病第二位的結腸癌,絕大多數由結腸息肉引起,如果發現癌前病變需直接切除,90%的早期癌可被發現并阻斷。”
做防癌體檢,同時也需要檢查醫生具有豐富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惡性腫瘤的經驗。張凱打了個比喻,“經驗豐富的醫生就像火車站的警察,在茫茫人海中抓小偷。有些警察可能憑幾十年積累的經驗、判斷力,馬上就能抓到小偷。同樣的,早期腫瘤診斷也是一批優秀的醫護團隊來檢測病變。”
常規體檢應該每年都做,那么防癌體檢是不是檢一次,就可以安全三五年呢?防癌體檢一般建議一年做一次,但也要注意特殊的體檢間隔期。張凱說,“比如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體檢者(肝癌高危人群),一般就不是一年一次篩查了,要改為六個月或八個月做一次肝癌檢查。”
防癌體檢濫用易造成輻射過度
在防癌體檢中,腫瘤標志物被廣泛使用。以抽血為例,常規體檢查的是血色素、血糖、血脂等,防癌體檢會更關注血液中的腫瘤標志物,即反映腫瘤存在的化學類物質,它們的存在或量變可以提示腫瘤的性質。
一旦血液中腫瘤標志物數值升高,確實表示健康出現一定的問題。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能確定是患了癌,需要再次做針對性的檢查。
應該這樣理解,“在體檢中發現腫瘤標志物異常的患者,可能由非腫瘤因素引起。如果腫瘤標志物低值升高,需要結合其他檢查尋找原因,即使腫瘤標志物不高,也不意味著排除了患腫瘤的可能性。比如在腫瘤標志物中比較有意義的,針對肝癌檢測的甲胎蛋白(AFP),約有40%-50%的肝癌病人指標不會高。”張凱表示。
防癌體檢某些時候也會出現被濫用的情況。有些醫院做防癌體檢會從頭到腳做全身防癌CT掃描,張凱告訴記者,“這很有可能造成輻射過度,并不建議這一方式。”
甚至還有旅行團推出赴日高價“防癌體檢游”,一趟下來,光體檢費可能就要高達數萬。這些“天價體檢”很多使用的都是PET-CT篩查,而PET-CT 更多應用于可疑病人的早期癌癥篩查及鑒別、腫瘤分期術前評估以及腫瘤術后復查。張凱表示,“希望我們的體檢機構都能合理地、有節制地使用檢查手段,幫助高危人群查找、治療腫瘤的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一個良好的醫療服務。
醫學影像檢查輻射有多大?
醫學影像檢查可以分為3 個大的譜系,即放射影像、超聲波影像和核醫學影像。在放射影像中又可以細分為CT、普通X 射線放射影像和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不會產生輻射,拍攝X光片所受的輻射量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CT是輻射量較高的項目,如果以做胸部檢查來對比,那么,在照射部位相同的情況下,CT的輻射量要比X光片高大約100倍,一個成年人每年做2~3次CT檢查,受到的輻射量是20毫西弗的安全范圍內,但個別檢查范圍較大和檢查程序較復雜的情況下,接受到的輻射劑量會增加,應引起注意。
用于檢測腫瘤的PET-CT,因為它是PET和CT檢查兩者的疊加,又屬于新技術,其安全性自然會讓人產生疑慮。簡而言之,PET檢查一定會使用放射性藥物,這通常是放射性同位素氟-18。另一方面,CT檢查也有放射性。PET-CT兩部分放射性之和,便是此檢查帶給受檢者的輻射量。
使用目前比較新的設備來做一次PET-CT檢查,一個人受到的輻射量大約是10毫西弗。目前,國家尚未規定患者在醫學檢查中接受的輻射量的上限,但有醫護人員的標準,也就是每年不得超過20毫西弗可供參照。如果以此計算,一次PET-CT檢查帶給患者的輻射量,仍在安全范圍內。也有專家提出,一次PET-CT的全部輻射量,只要經過18個小時20分鐘的時間,患者體內的放射性物質就會完全消散。
總而言之,一部分影像檢查確實存在放射性,但如果害怕遭到輻射,不去做CT檢查,導致病情延誤,顯然是更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