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這也是該系列年度報告的第四部。從這份報告里,我們可以窺見新媒體在大眾信息傳播中所占權重的“走勢”。

什么是新媒體?
北京大學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新媒體研究室副主任張哲斌告訴記者,“新媒體”實際上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一類新媒體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實現信息傳播,微博和SNS社會計算網絡皆是如此;還有一類則是將視頻與音樂結合起來,以便更鮮活地傳播信息,供人們自發上傳視頻的網站即屬于此類。此外,還有一些新媒體是隨著新的顯示設備出現應運而生的,比如運行在各類移動上網設備上的信息推送終端。
新媒體之
“微博熱”背后
提到“新媒體”,很多人都會想到微博,以及信息發布形式與微博有近似之處的SNS社會計算網絡(比如人人網)。
藍皮書:2012年下半年
155.56億次
中國微博總訪問次數
739.85億次
總頁面瀏覽量
15.18億小時
總訪問時長
四大門戶主導中國微博格局:

專家點評:
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技術研究院教授馬嚴說,年輕人尤其喜愛微博,但我們發現真正有思想的原創的內容并不多,很多人的微博只是在附和與轉發。另一方面,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流行的Twitter等微博服務,以及具有一定微博功能的Facebook,不夠嚴肅的言論與評論都廣泛存在。解決這一問題,有賴于政府和服務商的管理,也有賴于用戶的自律。
張哲斌認為,雖然新媒體的影響力正不斷增加,但仍然有很多人會讀報紙,收看《新聞聯播》。一種最具可能性的未來,應該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實現有機的聯動。出現在微博上的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官方賬號等都可以反映出這種趨勢。這有助于改變傳統主流媒體應對網絡熱點時遲緩和“失語”的狀態。
新媒體之
“微信速度”超乎想象
藍皮書:微信在2011年1月正式推出后,其發展速度遠超人們的想象。

專家點評:
馬嚴說,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滿足人們快速與人交流、與社會發生互動這一類需求的產品必然會出現。假如微信沒有出現,社會上也一定會有功能近似的軟件占據這一塊市場,滿足人們的交流需求。
微信用戶迅速增長的“微信速度”,其原因也就在于它滿足了人們即時交流的需求。于是,微信催生出新的、獨特的“圈子化”傳播模式,讓信息經由一個個“圈子”迅速傳播。這或許可以被理解為中國傳統人際關系與新媒體時代的獨特“聯姻”。

新媒體之
未來——互動電視?
下一個引起熱潮的新媒體會是誰?
專家點評:
張哲斌認為如果以互動性、音視頻傳播和應用于新型顯示設備這3個標桿,為“新媒體”給出一個大致的概念,那么互動電視或許會成為新媒體領域未來的熱點,并且成為新媒體和傳統電視媒體的絕佳接駁點。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可以上網觀看視頻,乃至允許用戶之間做在線視頻通話的電視;未來,觀眾與電視節目之間通過網線進行更為深度的互動也會成為可能。
手記:
新媒體的“人性化之路”
盡管“新媒體”是個名副其實的“熱詞”,但我們仍然無法為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正是科技的發展,讓各種更方便人們接受信息的全新媒體形式出現在世界上;而人們對更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以及與人溝通分享信息的追求從未止步。我們無法預見未來還會有哪些更讓人驚艷的傳播形式出現,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只有比現已存在的“同行”更加人性化,方能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