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圖片社,估計沒有比馬格南圖片社更牛的了。這個由羅伯特·卡帕、布列松、喬治·羅杰、大衛(wèi)·西蒙創(chuàng)建的圖片社距今已經(jīng)有67年歷史了。能加入這個組織,毫無疑問,你已經(jīng)進入了世界攝影的名人堂。當然,進入這個組織是非常難的。盡管每年都有很多人申請,但真正能成為候選人的只有兩三位。
今年,馬格南僅僅有一位候選人,他的名字叫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這位美國攝影師2008年曾在中國做過報道,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喜歡用手機做報道——手機+Instagram。利比亞的戰(zhàn)爭、桑迪颶風、剛果內(nèi)戰(zhàn),他都用手機完成報道。其實,他用手機也拍攝過北京地鐵2號線。他拍的地鐵,從畫面看,風格非常獨特。好了,說這些都是為了正式引入本文的主題Instagram軟件。
Instagram是由13個小公司在2010年搗鼓出來的,最初是給蘋果手機設計濾鏡應用軟件。軟件剛出來,就很受用戶歡迎,上線僅一周就擁有了10萬注冊用戶。此后,F(xiàn)acebook的老板馬克·扎克伯格看上了這款軟件,花了10億美元把其收入自己門下,馬克·扎克伯格的收購使這款軟件應用更是如虎添翼。
在上期的文章中我曾提到,玩Instagram的人全球已經(jīng)過億了。人們?yōu)楹沃郧橛谶@么一款電腦軟件?原因不外乎三點:操作簡單、上傳方便、全球分享。




曾經(jīng)風靡全球的柯達公司有一句廣告詞:“你只需按動快門,剩下的由我們來做。”現(xiàn)在,這句話是Instagram們的宣傳口號。
Instagram的操作確實簡單,當你下載成功后。在手機上點開Instagram拍張照片,而后,手機的下方就會出現(xiàn)一系列濾鏡,像什么“Normal”、“Rise”等等。這些濾鏡效果各不相同,比如,那款Kelvin濾鏡,是一種發(fā)黃懷舊的效果,如果你再按下手機屏上方的邊框標志,照片會自動加上像用刷子刷出的白色邊框;如果你再按下邊框右邊的像水滴一樣的符號,照片會出現(xiàn)霧化效果;按像太陽的符號,照片會自動增加銳度。完成這些,按下屏幕右上角的綠色鍵,照片處理就完成了。而后一鍵就可以發(fā)表了。
過去我們說網(wǎng)絡的發(fā)展使全世界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地球村,但對不懂外語的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所謂的地球村恐怕只是說說而已。但在Instagram上,你恐怕就要改變這種想法。因為在這里,你可以給一個法國人拍的一張照片一個“贊”,也可能被別一個巴西人“贊”。
Instagram確實是一個大社區(qū),在這里,有不請自來的賈斯汀·比伯、泰勒·斯威夫特、小甜甜布蘭妮、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法國前總統(tǒng)薩科齊、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克里斯·保羅等等。如果你對這些名人不感冒,你也可以去商業(yè)賬戶如每日一圖的美國宇航局NASA、國家地理看看。
那么,職業(yè)攝影師為何青睞Instagram?
我認為,主要是方便。早前的攝影師大多數(shù)都不自己沖印照片,他們只負責拍。但隨著數(shù)碼時代的到來,后期都要自己做了。數(shù)碼后期處理是一個非常耗時耗力的活,許多攝影師花一天時間拍攝,往往需要花兩天時間來做后期處理。因為越是好的相機,照片越發(fā)灰發(fā)暗,只有靠后期處理才能釋放出畫質(zhì)。手機攝影卻不存在這個問題,一是能拍RAW格式文件的手機少之又少,其次是有Instagram等軟件的濾鏡效果確實太棒了。
Instagram的濾鏡看似簡單,其實都有很深的淵源。首先,Instagram畫框是方形的,這一傳統(tǒng)來自早先的中畫幅6x6相機。與長方形構圖相比,方形構圖天生就具有平衡感、穩(wěn)定感。拍出來的照片往往比較靜、耐看。所以,在拍攝肖像、人體、風光、靜物、建筑、特寫及抽象題材時,正方形都是最佳的選擇。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用手機拍照就要有用中畫幅、大畫幅拍照的心態(tài)。”
其次,Instagram的濾鏡確實多(目前已有20種)。這些濾鏡效果大多不是憑空來的,都是模擬了過去膠片時代的一些特殊效果。那款名為Nashville的濾鏡,會給照片染上一層品紅和紫色混合的色調(diào),邊框是傳統(tǒng)膠片的齒孔邊緣,滿是懷舊情緒;而另一款Walden則讓照片褪色并帶著一種淺淺的藍調(diào),據(jù)說它最適合拯救周末聚會的照片。
還有,在Instagram上,可以一步到位對照片霧化或者銳化處理。這些一鍵式的處理方式,把攝影師大大地解放了,攝影師再不必趴在電腦前對照片進行一項一項的調(diào)整了。想要什么效果,只要嘗試一下不同的濾鏡就ok了。當然,記者們最喜歡它是因為它可以即時上傳照片,而且照片的效果還真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