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張文波看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修復,不應僅僅是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復綠、注水和造景,來實現視覺上的還原,而是更加深入地探尋各種自然事物內部之間的關系,使“生態系統”更有效地恢復持續運行,特別是以人類為關鍵要素的生態系統。
在百度中輸入“門頭溝桃花谷”,你會搜索到各式各樣的游記帖,一張張艷麗的圖片展示著桃花谷的怡人風景,然而很少有人知道,6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大片廢棄的采石場、小煤窯,“翻天覆地”的改變源于這里進行的一場生態修復實驗。7月初,本刊記者跟隨生態人類聯合會理事長張文波的腳步,走進門頭溝王平鎮韭園村的桃花谷,帶您探訪這里“另類”的生態實驗。
生態房里冬暖夏涼
進入桃花谷的深處,四棟通體白色的別墅小樓就映入眼簾,每一棟都由樓體和樓體延伸出的陽光房組成,這些就是張文波帶頭設計的生態房,我們走入其中一棟一探究竟。韭園村梯田式的山坡上有一大片郁郁蔥蔥的葡萄地,樓就建在這片葡萄地前,地上兩層,低下一層,門口矗立著直徑約為12米的太陽能收集器,成為整棟樓的電力來源。
一進大門,陽光房內兩片約莫20多平米的菜地分布兩旁,張文波告訴記者,每棟生態房一年大約可以提供1000斤的菜,足夠一家三口食用,而種菜所需的水、肥等全部來自我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廢棄物。
生態房有一整套污水處理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一來,可以下滲凈化生活污水;二來,自然降落的雨水也不會被浪費,由此菜園子的灌溉用水就全解決了。而蔬菜、作物的肥料則來自于來自于日常生活垃圾和排泄物的有機分解,這得益于房內一個神奇的無水廁所。

無水廁所,無需水來進行沖洗,只要在使用完后朝洞口投入一些干草即可,整個廁所沒有絲毫異味,這其中的奧秘就藏在地下室的分解柜中。
透過分解柜透明的玻璃隔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最外側有一層類似土壤的細密顆粒。張文波解釋說,這些是已經分解完成的物質,可以作為陽光房作物的種植基質和有機肥。而里層則是配備好的分解質,混雜著干草的排泄物或生活垃圾就是直接進入到這里進行分解。分解質共三層,包括一層菌群層、一層鋸末和一層蚯蚓,因為蚯蚓也是分解廚衛垃圾的高手,整個分解過程中非常清潔,無臭不生蟲,只不過輔料層要定期更換。
張文波說,經過五年的調查統計,160平米的生態房可實現每天處理三公斤的人體排泄物和可降解的生活廢棄物為有機肥,能很好地幫助降低日常生活中廢棄物排放。
走訪生態房時恰值正午,門頭溝的室外溫度達到了35℃,然而一進屋內,頓覺涼爽宜人,溫度計顯示僅為27℃,令我們感到驚奇的是,屋內并沒有任何空調設備。
張文波說,經測量在沒有能源供給的情況下,當室外溫度為40℃時,生態房室內溫度可保持在28℃左右,室外溫度零下10℃時,室內溫度可保持在8℃左右,而這冬暖夏涼的秘密就在于房屋的設計。
與普通房屋用磚塊、石頭、鋼筋混泥土等墻體材料不同的是,生態房的墻內竟然是秸桿。“我們從河北運來很多農民廢棄的麥秸,經過防腐、防潮、防蟲、防燃處理后填充到墻體內,做成了這種草墻?!睆埼牟ń忉屨f,草墻是會呼吸的,室外空氣,經過草墻凈化過濾后,緩慢進入室內,屋里即使不開窗,人也不會覺得憋悶。這種設計在保持溫度的同時,還能帶走屋內的潮氣,五年過去了,生態房的墻體依然光潔如新,沒有任何剝落和發潮的跡象。
除了會呼吸的墻體,生態房還有一套“空氣循環系統”,包括一個簡單的溫度調節器,以及10來根連通地下室和地上兩層的管道,這個系統能將地下室內冬暖夏涼的空氣和地上的室溫空氣進行交換,使整個屋子的空氣循環流通起來,從而達到有效調節氣溫的作用。
造價只有每平方米2500元左右
與國外動輒幾百萬的造價不同,由于建材多取自自然,這些房屋的建造成本并不高,目前平均每平方米僅2500元左右,如果不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就只有1500元左右。張文波表示,如果將來推廣了,規模化建設,成本還能再降。
但他并不著急推廣,“現在還只是處于試驗階段,還需要嘗試更多的可能,以提供更多的選擇。”接下來,在房山等京郊地區,張文波還將試驗其他種類的生態房。“主要是嘗試其他不同建材的保溫性能,已經用了草、泡沫板、纖維板等,還會嘗試實木板、復合板、巖石保溫材料、無污染石棉、泥土和草混合的新型磚材等。通過更多的居住實驗,收集節能數據,供之后規模建設時參考?!睆埼牟ㄕf。
其實,建設生態房的想法,早在20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時就在美國出現了,現在在全球日益流行,成為了時尚。
“生態是一個時髦詞匯,生態房可能在全世界都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在資源日益稀少枯竭的大環境下,這一定是未來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對于張文波的生態試驗房,北京林業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科教授郭建斌給予了這樣的肯定。
深山溝試驗生態修復




建立生態房只是張文波進行的生態修復試驗之一,從2005年開始,在市科委項目資金的支持下,門頭溝區就開始了對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門頭溝原本是北京市的重要能源基地,由于采煤、采石、采砂和山區樵采放牧及不適當的旅游活動等,造成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服務功能也不能正常實現。張文波帶領的團隊一直堅持多層次的生態修復理念,包括水系、植被、產業、人居環境、人文環境和種群的修復等6個層次,使門頭溝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
在桃花谷,隨處可見盛滿雨水的“積雨池”,池內夏季的儲水可供使用至第二年初春時節。張文波介紹,他們還根據流體力學等專業原理設計修復了水路,避免了在雨季發生泥沙滑坡的危險,而對于植被修復則通常采用“仿制”的方法,即依據現有的植被類型和分布進行修復。在土壤的修復過程中,也避免使用殺蟲劑等化學藥劑,盡量使用具備本地菌群的客土,使其能最健康地融入到現有的土壤中來。
桃花谷原來有廢棄的小煤窯、小灰窯、采石場共7座,入口地段就堆砌著散亂的石堆,被采石炸開的裸露山體也顯得十分猙獰。張文波說這一段特意沒有做修復處理,保持它的原樣就是為跟里面的修復區做對比。經過近六年的修復工程,如今的桃花谷已經是山清水秀,成為市區居民感受自然的郊游好去處,不少雪雁也選擇在這里棲息繁衍。
“鬼谷洞”悟出的生態理念
除了本職的生態修復工作,張文波還會經常帶著一些環保志愿者或戶外愛好者去野外探訪,其中大家最感興趣的就是山上的鬼谷洞。
“洞穴是我們祖先最早的住所,在山洞中感受人與自然的聯系最為親切,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洞中受到的啟發。”午后,記者跟隨張文波來到這座山洞。
從外表看,郁郁蔥蔥的山體中嵌入一個巨大的拱形木窗,與周圍的植被融為一體,甚是壯觀。走近一看,則是別有洞天,這拱形窗戶背后竟然藏著四層小“樓”。
比起電影《非誠勿擾》中海南的樹屋,“鬼谷洞”顯得有些簡陋,張文波說,他們特意沒有做過分修葺,重在保持山洞最天然的狀況,盡量不去破壞原有結構,這也是張文波“師法自然”生態理念的來源。
在張文波看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修復,不應僅僅是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復綠、注水和造景,而是更加深入地探尋各種自然事物內部之間的關系,張文波稱之為“師法自然”的生態修復理念。利用這種方法完成生態修復后,大自然能夠自行進行新陳代謝而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維護修復成果。
師法自然是最高層次生態修復
“師法自然的多層次生態修復目前只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部分應用在門頭溝的生態修復實踐中,有許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比如我們認為其最高層次是生態城市的設計與建設。”在張文波看來,目前的所有試驗都將指向未來生態城市的打造。
生態城市并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在上個世紀70年代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就被提出了,但是在近些年才逐漸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在國外,生態城的理念早已投入到應用之中,例如在生態環保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德國。
在德國的德累斯頓、海德堡等城市都開展了生態城建設,這些城市靠太陽能電板或風力發電系統發電,以馬糞作為沼氣池原料,每家庭院都要挖截留雨水池,整個城市輸入和輸出是綠色環保的。
郭建斌指出,近年來,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迫切需要我們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新型生態城市可以說是未來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
“我們可以從試驗示范區做起,在確保整個環保運轉、回收利用體系的穩定性之后,在城鄉結合部、郊區等地進行一定面積的推廣,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社區、生態園谷,讓一部分收入相對較高的人或者綠色達人率先走在生態環保的前面?!惫ū笳f,“中國城市的生態改造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不僅需要政府的扶持、房地產商的投入,更需要每一個市民都能參與到綠色環保的隊伍中來,只有全民的意識提高了,像張文波這樣的環保工作者所進行的生態試驗才能順利發揮效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