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分觀點論點,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沒有經過“驗證”,所以是不能吃的,這其實是不了解轉基因技術原理,也不清楚監管部門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價體系所致。
從1996美國獲批轉基因大豆并大規模商業化種植開始,這一新興產業發展極為迅猛。由于轉基因技術確實打破了物種之間遺傳信息交流的屏障,可能在食品安全上存在一些風險,其安全性也得到了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
農業部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黃昆侖向記者介紹說,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很早就成立了生物技術食品政府間特別工作組,組織各領域專家針對轉基因食品如何進行安全評價進行研討,經過了長達5年時間,最后在2003年出臺了3個標準,到了2008年,又發布了有關轉基因動物加工食品的食用安全性評價,這4個標準構成了國際上公認的評價準則。中國遵循這4個標準,將涉及到的評價內容再做成中國的評價和管理要求。
“對轉基因食品要進行營養方面評估,還要評價是否會由于外源基因的插入造成毒性增加,需要做一系列毒理學方面的檢測和評估,要考慮轉入基因會不會是新的過敏源,當然還要評估其他方面,比如新的技術會不會改變食品加工的工藝過程,從而影響其安全性;由于基因插入會不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也要評估。所以說評估范圍是涵蓋了食品加工的各個方面和領域的。”黃昆侖詳細解釋道。
對于轉基因食品,另一種常見說法是它可能“含有未知危害”,黃昆侖表示,這種說法只能是一種猜測,并沒有證據。
事實上,在篩選基因這一步,首先就要判斷這個基因表達的產物是否安全,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和已知過敏源、抗營養因子、毒蛋白基因序列進行比對分析,還要模擬胃腸道消化,做一些毒性實驗,在這個基礎上再決定是否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果在這步發現有問題就不會再做培育了,做轉基因研究是很花錢的。”黃昆侖說。
而現在科學已經發展到很高階段,人類對有毒物質的認識也非常深入,在進行安全評價時,遵循“實質等同”的原則,比如對于轉基因大豆,因為傳統大豆里面有蛋白酶抑制劑和凝集素,這類物質既是抗營養成分,同時對人體也有一些傷害,這時候就要對轉基因大豆中的這些成分進行檢測,然后和普通大豆進行比較,看其含量是不是升高了,如果沒有升高,則說明它和傳統食品是一樣的,不能認為它是更有危害的。
黃昆侖還反駁了轉基因食品應該先進行人體實驗的觀點。在食品安全方面,國際上沒有過做人體實驗的先例,這跟藥品不同,藥品需要它的有效性,有一個靶向性分析,需要臨床驗證。“公眾不懂可以這樣說,現在有些大的專家也這么說,讓國際同行聽到了會覺得不可思議”。
黃昆侖表示,進行動物實驗是長期形成的,而且在食品安全上已經反復驗證是有效的,傳統食品也是通過這些方法來檢驗的。
按照目前的法規,一個轉基因作物要想獲得安全證書,其過程非常漫長,必須經過幾個階段的評估,并最后由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綜合評估。黃昆侖估算,從開始進入研究實驗到進行安全證申請,最少也得六七年,長則十多年。
黃大昉認為,中國極有可能是世界上在轉基因食品安全審批上最嚴格的國家,甚至超過了歐盟,因為歐盟按它嚴格的管理,還批準多個轉基因產品的種植以及30多個進口產品作為加工原料。
黃昆侖表示,對于轉基因產品,籠統地說有害或無害都是不科學的,但是可以說,經過這一整套安全性體系嚴格評價出來的食品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