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轉基因棉花商業化種植已經有16年歷史,觀察轉基因抗蟲棉長期種植的生態系統演變所得到的經驗和思考,對于轉基因水稻、玉米大規模種植的環境安全風險管理有重要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吳孔明長期從事棉花害蟲生物學和控制技術研究,其團隊因為在《科學》雜志上以封面文章發表對轉基因棉花的長期跟蹤研究而為業內熟知。
吳孔明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圍繞轉基因抗蟲棉的風險點管理,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轉基因抗蟲棉的風險點管理,包括長期種植后害蟲地位的演替、生物多樣性的監測,以及如何不讓棉鈴蟲產生抗性。但由于棉花不是本地物種,不需考慮野生資源保護的問題。
種植轉基因棉花以后,在不同階段監測到了幾種情況,首先是主要害蟲棉鈴蟲解決了,農藥用量大大減少,社會效益明顯。另外,在這個生態系統中,跟Bt沒有關系的害蟲天敵數量在上升,它要吃很多害蟲,蚜蟲也減少了,也就是說,除了棉鈴蟲這樣的靶標害蟲被解決,蚜蟲這樣的非靶標害蟲也被控制住了。但是長期種植后,另一類害蟲如盲蝽蟓,它和棉鈴蟲是競爭關系,天敵對它控制很弱,棉鈴蟲沒了以后,它的種群就開始上升了。
吳孔明介紹說,這些監測結果為調整棉花種植的管理提供了依據,當時采取的措施一是繼續控制棉鈴蟲,保證害蟲不產生抗性,另外一方面,針對盲蝽蟓種群上升,建議做轉基因研究的機構去尋找新的基因,國家也立專項解決盲蝽蟓的問題。
“通過法規、生產、科研,在不同層面上協同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轉基因棉花種植帶來的問題,這樣一整套管理辦法可以說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吳孔明說。
吳孔明表示,轉基因玉米和棉花的情況較為相似,中國都不是起源地,不存在保護野生種。轉Bt基因玉米的長期種植,需要對Bt抗性、害蟲地位的演替進行監測,這方面可以借鑒棉花的經驗;而植酸酶玉米需要觀察植酸酶表達量的增加,在營養成分產生變化后,跟病蟲害的關系會不會產生變化,對吃這些玉米的害蟲是否會產生影響,需要對種植以后的生物種群進行監測。
對于轉基因水稻的種植,由于中國是野生稻的起源地,涉及到保護野生種的問題,這點可以借鑒美國對Bt棉花商業化的管理,它將主要野生棉分布地區劃為保護地,這些區域不允許種轉基因棉花。
吳孔明告訴記者,轉基因作物的管理,在食用安全性方面是一票否決的,而環境安全管理,應該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對生態有大的影響,而且管控不了,那么就不能進行產業化;另一種是可能有潛在影響,但是有管控辦法,這就需進行監測,然后解決這些問題。
“一項技術會帶來效益,也會帶來風險,我們一方面來要擴大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對風險來源進行分析、檢測和管理,不讓風險上升成為大的問題。這種思路不僅針對轉基因,汽車、高鐵、飛機也是這樣。開汽車會產生污染,我們不會因為有污染就將汽車否定了,而是會通過油品升級、機器設備更新來減少這些問題。”吳孔明向記者舉例。
“對于轉基因技術,把它的效益或者風險絕對化的說法,都是不科學的。我們也不能要求一種技術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吳孔明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