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冀豆系列10個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種為材料,研究基因型與6-BA濃度對大豆子葉再生芽和再生根的影響。結果表明:冀豆5號、冀豆7號芽再生率相對較高,分別為60.65%和38.43%;根再生率適中,分別為24.77%和15.74%,適于繼續進行遺傳轉化。冀豆13號根再生率顯著高于其他品種,達到73.96%,但其芽再生率較差,只有22.25%,不適于繼續進行遺傳轉化。綜合芽再生率和根再生率,10個冀豆品種在6-BA濃度為0.5 mg/L下再生能力較好。
關鍵詞:大豆[Glycine max(L.)Merr.];基因型;6-BA濃度;芽再生率;根再生率
中圖分類號:S565.1;Q81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1-5351-03
Effects of Genotype and 6-BA Concentration on the Regeneration in the Soybean Cotyledon
WANG Fang-juan,ZHOU Li-yan,LU Ming,GUO Zhen-qing,DONGFANG Yang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 066000,Hebei,China)
Abstract: 10 soybean[Glycine max(L.)Merr.] varieties were used as material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enotype and 6-BA concentration on the regeneration in the soybean cotyled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Jidou No.5 and Jidou No.7 bud regeneration rate were relatively high, up to 60.65% and 38.43%, respectively, and their root regeneration rate were moderate, respectively 24.77% and 15.74%. They were suitable for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he root regeneration rate of Jidou No.1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varieties, reaching 73.96%, but the bud regeneration rate was lower, only 22.25%. Jidou No.13 was not suitable for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terms of the bud regeneration rate and root regeneration rate,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6-BA was 0.5 mg/L, the regeneration ability of the 10 soybean varieties were higher in the soybean cotyledon regeneration process.
Key words: soybean[Glycine max(L.)Merr.]; genotype; 6-BA concentration; bud regeneration rate; root regeneration rate雖然已有不少學者通過農桿菌轉化法獲得了各種轉基因大豆植株[1-3],但大豆的轉化率仍然較低,大豆仍被認為是較難轉化的作物之一[4]。主要原因是從轉化細胞分化再生植株困難。因此,建立一個高效再生體系是大豆轉基因育種工作的基礎。大豆胚尖、下胚軸、莖尖和子葉節作為外植體建立再生體系的研究已有報道[5-7]。邱承祥等[8]建立了以莖尖為外植體的大豆組培高效再生植株體系,報道了不同品種對6-BA的耐受程度存在一定差異。研究者還對大豆胚尖、子葉節和下胚軸再生體系進行了比較研究,因所選用大豆品種、激素濃度與配比不同,所得結果有差異[9-11]。由于子葉節取材不受季節限制,分化再生速度快,所以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子葉節對6-BA濃度的反應存在基因型決定性。本試驗采用冀豆系列10個大豆品種作為試材,研究不同濃度6-BA對大豆子葉節再生的影響,以期找到再生能力強的基因型及其適宜的6-BA濃度,為農桿菌介導進行遺傳轉化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大豆種子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提供,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農學試驗站繁殖,品種為冀豆3號、冀豆4號、冀豆5號、冀豆7號、冀豆8號、冀豆9號、冀豆10號、冀豆11號、冀豆12號、冀豆13號。
1.2 試驗方法
選取健康飽滿的大豆種子,放入密封的干燥器中,將100 mL次氯酸鈉與5 mL濃鹽酸混合產生氯氣,利用氯氣熏蒸大豆種子,時間為16 h。在溫度25 ℃, 光照周期為16 h光照∕8 h黑暗, 光照強度為2 000 lx[12]的條件下培養5~7 d。
子葉的獲得:將大豆種子接種于B5培養基上,置于培養室培養。5~7 d取子葉種皮未脫落,顏色嫩綠的大豆無菌苗,剝掉種皮,在子葉下2~4 mm處切去下胚軸,縱向切開,每粒種子獲得2個子葉外植體[13]。將外植體在子葉與胚軸交接部位劃成網狀傷口,一般劃6~7刀,劃傷要輕、快,傷口不宜太深。
采用B5培養基[14]作基本培養基,滅菌前分別加入0.5、1.5、3.0 mg/L的6-BA配成選擇培養基(表1),進行統一滅菌備用。每個品種培養40粒,保證每個品種的每個處理數在10片以上,2次重復。
1.3 數據處理
采用二因素完全隨機設計,2次重復。培養15 d后調查分化情況,利用統計分析軟件DPS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因型對大豆子葉再生芽和再生根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10個大豆品種子葉的再生芽能力有明顯差異。其中,冀豆5號、冀豆7號、冀豆9號芽再生率極顯著高于其他品種,因此,這3個品種比較適合組織培養再生植株;而冀豆11號、冀豆13號、冀豆10號、冀豆12號的芽再生率相對較低。10個大豆品種的根再生能力也存在明顯差異。冀豆13號的根再生率極顯著高于其他品種,說明冀豆13號具有較強的根分化能力;而冀豆11號、冀豆9號兩個品種根再生率比較低。
2.2 6-BA濃度對大豆子葉再生芽和再生根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當6-BA濃度為0.5 mg/L時,各大豆品種間芽再生率差異不顯著;當6-BA濃度為1.5 mg/L時,品種間芽再生率存在差異,其中冀豆5號的芽再生率顯著高于冀豆10號、冀豆11號、冀豆12號、冀豆13號,但并未達到極顯著水平;當6-BA濃度為3.0 mg/L時,冀豆5號與冀豆13號芽再生率差異顯著,但未達到極顯著水平。
當6-BA濃度為0.5 mg/L時,冀豆13號的根再生率較高,與其他品種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其他品種之間差異不顯著;當6-BA濃度為1.5 mg/L時,冀豆13號的根再生率仍然較高,與其他品種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冀豆10號、冀豆3號、冀豆4號、冀豆8號、冀豆12號之間差異不顯著;當6-BA濃度為3.0 mg/L時,冀豆13號與冀豆3號的根再生率之間差異不顯著,但冀豆13號與其余品種之間差異顯著。由此可以看出,隨著6-BA濃度的升高,10個大豆品種根再生率逐漸降低。6-BA濃度為0.5 mg/L 時有利于冀豆系列大豆根的再生。
3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基因型和6-BA濃度對大豆子葉再生能力影響明顯。這與龔學臣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本試驗中冀豆5號的再生能力很強,芽再生率比其他品種高,根再生率處于中間水平,是組織培養的優良材料。不同濃度6-BA處理下,不同大豆品種的再生能力變化不大,其中0.5 mg/L 6-BA處理下,各個基因型大豆的芽再生率和根再生率總體上高于其他兩個濃度。
再生芽和再生根均可以衡量子葉的再生能力,但從組織培養角度來看,再生芽占主導作用,愈傷組織出芽后再誘導其生根是組織培養的常規途徑。本試驗中,不同基因型和不同濃度6-BA處理下,大豆品種間的再生能力差異明顯,10個大豆品種均有適合其子葉再生的條件,通過試驗可對其進行分析,以達到遺傳轉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 潔,商 蕾,鄭文永,等.大豆胚尖遺傳轉化體系優化及抗逆基因GmPK轉化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13(2):271-277.
[2] 李桂蘭,喬亞科,楊少輝,等. 農桿菌介導大豆子葉節遺傳轉化的研究[J].作物學報,2005,31(2):170-176.
[3] 王 偉,王 罡,季 靜,等. 大豆子葉節植株再生體系的優化及轉EPSPS基因的研究[J].作物雜志,2012(3):23-27.
[4] 劉海坤,衛志明.大豆遺傳轉化研究進展[J].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2005,31(2):126-134.
[5] 閆 帆,孫 昕,翟 瑩,等.6-BA濃度及基因型對大豆胚尖誘導叢生芽的影響[J].大豆科學,2011,30(1):29-32.
[6] 李文霞,寧海龍,李文濱,等.6-BA對大豆子葉節再生的影響[J].核農學報,2007,21(5):502-505.
[7] 張 艷,南相日,滿為群,等.大豆離體培養及高頻再生基因型的篩選[J].植物生理學通訊,2010,46(11):1135-1139.
[8] 邱承祥,武天龍.6-BA對大豆莖尖誘導再生植株的研究[J].大豆科學,2003,22(1):32-35.
[9] 林樹柱,曹越平,衛志明,等.6-BA誘導大豆子葉節和莖尖出芽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05,23(2):138-142.
[10] 李海燕,武小霞,劉 淼,等.大豆子葉節、胚尖再生植株的研究[J].大豆科學,2007,26(5):709-712.
[11] 孫文麗,劉昱輝,吳元華,等.大豆胚芽尖再生體系的建立及轉基因初步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6):615-618.
[12] 武小霞,李 靜,姜成濤,等.大豆子葉節再生中植物生長調節劑濃度及基因型篩選[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1,33(2):123-129.
[13] 劉北東,朱延明,李海燕,等.大豆子葉節再生影響因素的研究[J].大豆科學,2002,21(2):88-92.
[14] 楊海燕.蝴蝶蘭組培快繁體系的研究[D]. 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6.
[15] 龔學臣,季 靜,王 萍,等.苗齡與6-BA 濃度對大豆子葉節叢生芽誘導的影響[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5,27(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