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問政”相關學術研究,主要從微博問政的發展歷程、意義、作用、特點、優勢、劣勢、優化、途徑、完善方式等微觀角度入手開展研究,積極引入其他學科知識和研究成果。對當前“微博問政”的相關學術研究進行概述,并從哲學視角加以評價。
關鍵詞:微博問政;邏輯建構;哲學審視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003-02
一、“微博問政”的意義、作用、價值
(一)促進政府工作的科學性、高效性、公開性、堅持“以人為本”
從政府在微博問政中所處的地位、微博問政對于政府的影響及對政府職能履行等角度審視“微博問政”。微博問政有利于政府有效實行政務公開、加強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微博問政已漸成政府信息公開的新趨勢,在集納民意、體察民情、發揮民智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拉近了黨和政府與群眾的距離,提升了黨和政府的形象”[1];“微博問證可以有效實現問計于民,成為政府的新聞發布渠道,可以用來宣傳政策法規”[2],推動政府工作的高效性。
(二)激發民眾政治參與熱情,克服“政治冷漠”
微博問政提升民眾政治參與熱情,“微博問政改善了公共政策過程的信息渠道和議程參考,推動著公共決策和公共政策的民主化進程”[3],這有利于民眾參與公共決策,滿足民眾的政治需求和政治價值,激發民眾參與熱情,體現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權力屬于人民;有助于激發民眾發揮主人翁的作用。民眾通過微博問政參與政治、行使權力,還需要制度保障。“如何通過制度化推動,使微博成為公民問政的一種自然渠道,這對于推動民主政治建設有積極作用。”[4]
(三)推動黨的執政建設和執政創新,彰顯黨的執政理念
微博問政有助于黨的執政建設。“微博問政在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應發揮激發廣大網友參政熱情、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和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作用”[5]。“微博問政”有助于推動黨的執政創新,彰顯黨的執政理念。“微博問政成為執政黨一種新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成為執政黨聽民聲、納民意、聚民智的有效載體。”[6]
二、基于“微博問政”特征的評判研究
(一)微博問政的特點
從微博問政的主體來看,不同主體參與的微博問政具有不同的特點。首先,民眾作為主體,微博問政具有多向性和多樣性、利益訴求性和非制度性(非正式性);其次,政府作為主體,微博問政具有公開性、正式性、廣受民主監督性和權力性。最后,組織作為主體,微博問政具有利益訴求性、群體集中性和公開性。另外,從微博問政的技術支持即微博來看,微博問政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高度開放性和彰顯群體利益訴求的特點。
(二)微博問政的優勢與劣勢
首先,在加強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方面,微博問政“快速了解民意、掌握危機事件中的主動權、與民眾有效溝通和增強官民互信的優勢”[7],能夠使政府樹立權威,塑造政府良好形象,融洽政府與民眾關系。但也存在運用不當“造成政府公信力受損、下降;傷害政府與民眾的互信關系;造成不安的社會氛圍,不利于國家發展與民眾自由的實現的問題。”[8]
其次,技術支撐層面,微博問政有助于推動公民參與政治,增強了普通民眾話語權,有力的推動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微博的低門檻準入方式,其參與者廣泛性可以使特定議題的討論更加全面、深入,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但“市民社會薄弱,與政治國家的博弈中往往處于劣勢,加之微博的便捷性也使負面信息的傳播異常迅速,信息的真假難辨,會影響到公民參與積極性。”[9]
最后,信息傳播層面,微博問政節奏強、交流容易,能夠強化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融合效果,低門檻,低成本能夠打破政府與媒體議程一統天下的局面。微博問政“表情達意無壓力、傳播效果無限量、思想傳遞零距離的優勢,同時又存在著網民素質良莠不齊、政府形式主義,官員官僚作風等隱患”[10]。微博問政“顯示了巨大的政治號召力、信息傳播力、輿論擴散力和社會動員力四種現實力量”[11]。
三、對“微博問政”優化方法和完善途徑的探討
當前,我國學者對于微博問政的優化方法和完善途徑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制度層面入手尋找微博問政體制保障
“微博問政要建立其制度基礎,這些基礎包括漸進發展制度、實名驗證制度、跟蹤考核制度、表達自由保障制度”[12]。
(二)從機制建設角度入手尋求微博問政合理性
在公民時代,微博問政不只是技術手進步,更強調一種問政機制。要合理設置、利用網絡問政機制,興利除弊,科學引導,加以規范。要加強對微博問政的有效監管,建立監管機制,“包括建立輿情評判機制、微博言論審核機制、追蹤問責機制、引導機制。”[10]“要為微博問政建立多中心治理框架,形成‘微情緒’的評判機制,建立微博問政的對接機制。”[13]
(三)從公民參與角度入手鞏固微博問政的社會基礎
關注微博問政背后的群體利益訴求問題,特別是弱勢群體利益問題,要重視“沉沒的聲音”,通過“微博問政”解決實際問題,加強對弱勢群體、邊緣群體的重視。要警惕和打破微博問政中“精英政治”的壟斷,建構公共領域、空間,構建合理的輿論結構。加強和培育公民以人文價值的超越性為核心的公共意識,增強微博用戶道德自律意識和法制意識。
(四)從黨與政府參與角度入手提高微博問政的高效性
要注重理性參與和制度建設、要走群眾路線,要主動搭建公共意見平臺,建立黨、政府與公眾間多種形式的溝通渠道。黨和政府要提高虛擬社會的管理能力,適應微博問政的新變化,防范微博問政消極力量介入的政治風險,在“微時代”切實提升領導干部的“微素質”,積極有效應對意識形態的變化帶來網上顛覆滲透加劇的風險。
(五)從網絡、傳媒角度入手提升微博問政的影響力
政府應及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政府及其領導干部要積極適應新技術,新方式,學會使用微博,直面強勢主流輿論弱化、負面輿論逐漸增多、網絡輿論引導失效的風險,積極回應民眾,做微博意見領袖。傳統媒體要適應新形勢,突出特色,豐富報道方式,推動微博問政的高效性。
(六)從法律建構角度入手探索微博問政的規范化
微博問政要實現陽光化、規范化法制化。對微博問政的法制化和規范化研究亟待加強和深入。針對微博問政的法律建構,要探尋微博問政的合法性,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四、“微博問政”學術研究的哲學審視
縱觀微博問政相關學術研究,微博問政研究的邏輯結構呈現為“微博問政實然是什么,應然是什么”。微博問政的實然,一般被理解為:微博問政的發展狀況、特點、優劣勢,作用等。微博問政的應然,在一般被理解為:在我們的價值評判下,微博問政應該向什么方向發展,應該滿足我們的何種目的、需要,進行價值評判。
把握本質,全面展開。微博問政不僅要從實然與應然角度出發還要結合其他學科,形成總體性的研究態勢。微博問政研究應繼續與新聞學、傳播學、政治學和公共關系學等學科領域結合研究,探析微博問政對于社會管理體制、民主政治發展,公民參與政治、公共關系治理等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同時,又從倫理學、管理學、溝通學等學科角度探索微博問政優化和完善的路徑和方法,規范化,倫理約束等。“微博問政”的學術研究應該與其他學科加以融合研究:一是要著重研究保留“微博問政”特色即相對穩固的性質,從不同學科加以解讀;二是要從不同學科視角詮釋“微博問政”具備的屬性。
微博問政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帶有人的價值取向和判斷的手段性(方法性)的“存在”(存在物)。應著重研究微博問政相對帶有的人的價值色彩,以及其自身對于人和人組成的社會的價值的影響。“微博問政”的學術研究本身就包含一個立場問題。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微博問政”這一社會現象,引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對其作全面、客觀把握。“微博問政”作為一種手段(方法),是人們在信息技術時代所創造的“物”(存在)。要深入了解微博問政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影響研究。微博問政可能對人的價值取向、人的社會關系,甚至政治價值產生“控制”效用,譬如“微博暴力”,蘊藏著一種“物化”趨勢,應該予以重視、批判。
參考文獻:
[1]姜勝洪.我國微博問政的發展狀況與完善路徑[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8).
[2]黎福羽.“微博問政”的發展對策[J].領導科學,2010,(23).
[3]陳潭,王爛輝.微博問政與公眾政治[J].人民論壇,2011,(34).
[4]朔風.微博問政與公共意識的培育[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12).
[5]程婧.微博問政:執政能力建設的新課題[J].理論與改革,2011,(5).
[6]陳文勝.“微博問政”與黨的執政方式創新[J].蘭州學刊,2011,(12).
[7]陳力丹,曹文星.微博問政的優勢極其有效開展途徑[J].人民論壇,2011,(34).
[8]李志飛.微博問政的利弊與對策[J].學術交流,2012,(1).
[9]孫光寧.公民參與理論視角下的微博問政[J].社會主義研究,2011,(3).
[10]王慶.略論微博問政[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4).
[11]張鶇.微博問政的力量與風險[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12).
[12]楊守濤.“微博問政”出實效的理念前提與制度基礎[J].領導科學,2011,(36).
[13]張沭寧.“微博問政”的“多中心治理結構”與策略探討[J].新聞界,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