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中國正處于急劇的社會轉型期,新舊體制的摩擦與沖突、社會利益的分化與組合、價值觀念的多元與多變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政府的公信力。提升政府公信力現已成為社會轉型期民眾的普遍共識和一致期待。社會轉型期,提升政府公信力要從政府職能的轉變、依法行政等多方面進行。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政府公信力;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005-02
當代中國正處于急劇的社會轉型期,新舊體制的摩擦與沖突、社會利益的分化與組合、價值觀念的多元與多變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政府的公信力。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快速化和透明化的傳播特點使得政府的一些負面信息迅速擴散,很多問題也被無限地放大,政府公信力陷入了日益弱化的困境。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闭帕Σ粌H關涉政府行政的權威性和執政的合法性,而且關涉社會的和諧穩定。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中心,提升其公信力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成功應對社會轉型的重要保障。
一、社會轉型期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意義
政府公信力現已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它是政府在施政過程中通過合理、有效地履行其職責和功能而取得公眾信任的能力[1]。它涉及政府和社會公眾兩大主體,是公眾與政府之間共同作用的產物。就政府而言,公信力是政府在行使公共權力、履行公共職責、兌現政治承諾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社會心理反映;就公眾而言,公信力是公眾基于信任而對政府所做出的肯定性的價值評價[2]。政治學者伊斯頓認為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具有三個層次:共同體層次、典則層次和當局層次。同樣地,我們也可把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劃分為三個層次:公眾對政府公務人員的信任;公眾對政府機關的信任;公眾對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信任。這三個層次相互影響、共同作用。
2011年2月,溫家寶總理在與網友交流時曾指出,政府公信力是社會進步的影響因素和標志。具體而言,提升政府公信力其意義如下:
首先,能夠增強政府的合法性基礎。在政治學上,合法性是公共權力何以得到民眾自覺認同的問題。政治合法性的程度如何,與公眾對執政者的信任和認同程度密切相關,其信任和認同程度的強弱、高低直接關系到政府合法性基礎的穩固程度。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不僅可減少政府行政權力的運行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而且可提高公民參與公共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政府的行政合法性。
其次,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有效運轉需要以一定的社會秩序為前提,政府作為社會秩序和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和倡導者,要積極地發揮其引導和規范作用。同時,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和基石,政府如果缺乏公信力,不僅會破壞市場秩序,而且會破壞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所以,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能夠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穩定的外部環境,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最后,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政府公信力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政府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示范者和組織者,只有具備較高水平的公信力,才能引導社會信任關系的建立,為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夯實基礎;才能使政府的合法性基礎得到民眾的認可,使政府與民眾的矛盾得到妥善的處理和解決;才能使政府的各項政策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從而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二、社會轉型期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現狀及其原因
近年來,隨著黨和政府對政府公信力建設的強調,各級政府管理社會和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目前我國的政府公信力水平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隨著改革的深化和體制的進一步調整,各種利益矛盾和糾紛不斷涌現,特別是一些較為負面的重大社會事件,如溫州動車事故、紅十字會郭美美事件、廣東烏坎事件等,都在不斷地拷問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權威也屢屢受到社會公眾的質疑。在社會轉型期,導致政府公信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政府行為存在權力異化、官僚主義等現象。公共權力具有獨占性和擴張性,“權力往往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地導致腐敗”。政府在行使公共權力的過程中,如果只為了個人或者特定小團體的私利而違背和侵害公共利益,開展權力尋租活動,就會造成對公共權力濫用和腐敗,侵害民眾的根本利益和政府的合法性基礎。中國有著深厚的“官本位”傳統,這一思想使得官僚主義的作風長期盛行。“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衙門習氣,是對現實中一些公務員的行政行為的真實寫照,這直接損害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大大降低了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和政府的公信力。
其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不科學,責任機制不完善。一些政府部門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僅憑以往經驗和主觀臆斷,而不展開實地調查或者進行可行性分析,公共政策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在政策執行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大量存在,一些政府官員基于地方利益甚至個人利益而隨意采取變通的做法,使得決策的預期效果大打折扣。而在決策失誤、出現重大問題以后,由于政府的問責機制不完善,政府的權限和責任沒有得到嚴格的界定,往往出現責任追究不到位的情況,其結果不僅造成政府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淡薄,而且也造成社會公眾對政府的普遍反感,影響政府的形象。
其三,政府政績評估不規范,政績追求不合理。相當一部分地方政府僅以簡單的經濟增長數字作為政績評估的唯一標準和衡量官員政績的主要參數,這就導致了一些政府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短期政績,而不考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些政府官員在追求政績的過程中,忽視了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從“政治人”蛻變為“經濟人”,全然不顧民眾的現實狀況和實際需求,而只是為了達到個人升遷等私利,大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在統計數字上也弄虛作假,這些都大大加劇了地方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對立情緒,使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
其四,政府公布的信息不及時、不準確。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公眾掌握信息的渠道在不斷地增多,如果政府不及時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使公眾盡可能了解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信息的不對稱,引發人們的集體揣測,加劇公眾的心里混亂,造成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形象,只公布一些對自己形象有正面作用的信息,而對一些存在潛在負面影響的重大事件則采取瞞報、漏報,甚至直接制造虛假信息的方式,等到媒體對其進行曝光后,才敷衍式地披露有關信息,這反而陷入輿論學上的“塔西佗陷阱”,即“當一個政府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3]。
三、社會轉型時期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公信力是政府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黨和政府也歷來重視政府公信力建設的問題,但在社會轉型期,諸多棘手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政府公信力的建設也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涉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因此,其穩固和提升也需從多處入手:
第一,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建設服務政府。服務政府即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新時期建設服務型政府,一是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民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三是創新行政體制和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效能,充分踐行群眾路線,建立與民眾的雙向互動機制,降低行政運行成本。
第二,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源泉。推進依法行政,首先要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為提高政府公信力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其次,各級政府工作人員在行使公共權力時,要嚴格按照法律的程序和步驟辦事,做到執法必嚴。最后,政府的行為必須受到法律的監督,在違反法律時,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切實做到違法必究,從而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提升政府的公正形象。
第三,加強政務公開,建設陽光政府。政務公開制度是政治民主化的要求,是增進政府誠信的重要制度,通過“陽光政府”的建設,提高政府公共決策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以公開保證公正,以透明確保清明,及時準確地公開信息,在此基礎上加強公民與政府的互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推行政務公開,應積極推行電子政務,及時公開政府的重大決策、法律法規、行政標準、辦事程序、辦事結果等等。
第四,強化行政問責,建設責任政府。問責制度是建設責任政府的重要實現形式,當前,我國教育、醫療、養老等各項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強化政府責任是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途徑。強化行政問責,要強化行政人員的責任理念,培養良好的行政品德,使其自覺選擇向公眾負責的行為;要強化政府的政治責任,建立與政府官員職權相應的政治責任制度,促進政府依法行政、責任施政;要對不履行職責、群眾不滿意的干部實行責任追究,將問責制度落到實處。
第五,擴大公民有序參與,建設民主政府。隨著公民民主法治意識的增強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民眾有意愿也有能力直接或間接地參加社會公共事務。讓民眾參與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是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也是保證公共政策符合公眾利益的重要條件。擴大公民有序參與,既要提高民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水平,保證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也要充分發揮各種社會組織的中介作用,為民眾參與政治提供充分的平臺,克服政府的單邊主義,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參考文獻:
[1]朱光磊,周望.在轉變政府職能的過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3).
[2]吳漢全.政治學視野中公信力概念研究[J].政治學研究,2012,(1).
[3]葛晨虹.如何走出“塔西佗陷阱”[J].決策,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