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行為的根源

2013-12-31 00:00:00周一駿
學理論·下 2013年11期

摘 要:冷戰期間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所著《蘇聯行為的根源》成為美國決策者研究對蘇政策的重要參考。二戰后美蘇沒有攜手共建世界最終走向冷戰。今天,中美關系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美國如何看待“中國行為的根源”是影響中美關系未來走向的重要變量。基辛格是分析這個變量的代表人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認為,沒有可兼容的價值觀的赤裸裸的權力的均勢是脆弱的。延續這樣的邏輯,基辛格在《論中國》中探討了中美兩國價值觀兼容的可能性。美國決策者應當注重中國行為的這一根源,避免《克勞備忘錄》中的錯誤,與中國共建世界。

關鍵詞:中美關系;可兼容價值觀;價值觀基因;中國傳統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016-04

冷戰期間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所著《蘇聯行為的根源》成為美國決策者制定對蘇政策的重要參考。作為蘇俄研究專家的凱南分析認為,蘇聯政權的政治特性是意識形態和環境的產物。蘇聯的歷史與地緣使得蘇聯“總是缺乏安全感,沒有與對手共處的傳統。蘇聯未曾受過盎格魯·撒克遜式的調和和折中傳統的陶冶,所以他們特有的瘋狂信念太強烈,猜疑心也特別,所以很難面對與他人長期分享權力的局面”[1]85-88。所以,蘇聯從民族心理上,對相互敵對的勢力長期和平共處的可能性抱懷疑態度。他們信任自己的教條“正確”,堅持認為必須降服或摧毀所有的競爭實力。蘇聯缺乏溫和的與人合作的價值觀基因,用凱南的話說,“在謀求保住自己的統治時,在使用什么方式方法的問題上,他們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不論是上帝還是人的限制”[1]88。意識形態教育了他們:“外部世界是敵視他們的,最終推翻他們國境以外的政治勢力乃是他們的職責。蘇俄歷史和傳統這雙強有力的手使他們保持著這種思想感情”[1]89。這種思想感情的“牢固程度遠遠超過一般意識形態的束縛”,“已牢牢固定在蘇聯人的思想結構中”。

蘇聯的歷史性格和價值觀基因是否像喬治·凱南分析的那樣,仍有待探討。但喬治·凱南這篇《蘇聯行為探源》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美國決策者的對蘇政策。美國決策者通過分析認為,由于其歷史形成的價值觀,蘇聯是無法合作的。這樣的判斷構成了美蘇以冷戰為特征的關系。今天,中美關系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美國如何看待“中國行為的根源”無疑是影響中美關系未來走向的重要變量。

亨利·阿爾佛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是美國前國務卿和國際關系學者。在中美建交過程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在基辛格的著作中有許多對中國行為根源的分析和判斷。以基辛格在中國國內發行量最大的兩本著作《大外交》與《論中國》為分析對象,歸納以基辛格為代表的一部分美國戰略研究者對中國行為的歷史思想根源的看法是非常具有實際意義的。

一、《大外交》關于共同價值觀的觀點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認為:梅特涅恢復歐洲秩序主要靠的是價值觀外交輔之以溫和中庸的手段。沒有可兼容的價值觀的赤裸裸的權力的均勢是脆弱的。

拿破侖的鐵蹄攪動了歐洲,當他在滑鐵盧被徹底擊敗之后,重建歐洲秩序變得非常急迫。維也納會議之后,歐洲經歷了長達四十余年的持久和平。一般認為,這種秩序主要源于均勢(各國權力的均衡)。但在《大外交》中,基辛格認為,這種國際秩序維持的力量恰恰不在于權力,而在于共同的價值觀[2]70。換而言之,維也納體系下的秩序,并不僅僅是因為“均勢”降低了各國發動戰爭的能力,而是因為共同的價值觀和道義訴求降低了各國發動戰爭的意愿。基辛格進一步指出,如果僅僅是靠力量的均勢,無法實現國際秩序,因為“國際秩序若被視為不公正,遲早會受到挑戰”[2]70。基辛格隨即列舉了凡爾賽和約后的均勢因缺乏共同價值觀而迅速瓦解的根源:“勝利者在處置戰敗的敵人以及設計和平方案時,心態必須由獲勝所必需的奮戰到底的精神,調整到為達成持久和平所需要的妥協求全。懲罰性的謀和對國際秩序無益,因為它會使戰爭期間實力已大肆消耗的戰勝國,還需要負責壓制戰敗國對和約不滿,決心抑制到底的反彈。凡有不服的國家幾乎必定可以找到不滿的戰敗國為盟友。”[2]72基辛格認為維也納會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一樣,都構建了一個各方可接受的價值觀基礎,避免了凡爾賽和約的錯誤。梅特涅的功績之一,就是以高明的外交手法構建更高遠的共同價值觀,讓各大國在此框架下求同存異。基辛格引用了塔列朗的表述“唯有若干大國秉持中庸及公正之精神,此一平衡始得以持續”[2]73。

基辛格認為,梅特涅構建這一可兼容的共同價值觀的關鍵詞是“正統原則”,承載這一共同價值觀的容器是“神圣同盟”。神圣同盟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提出,梅特涅將亞歷山大一世的設想由草案轉變為現實的神圣同盟,用宗教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激發締約國維持歐洲秩序的共同使命感。歐洲各國在某些層面相互競爭,唯有找到一個共同價值觀才能讓各方將局部的競爭置于對影響體系穩定的事務上的協調一致之下。

基辛格認為,梅特涅運用“正統原則”作為共同價值觀,并非因為梅特涅本人反動保守,而是宗教正統原則是當時唯一可供選擇的黏合劑,是唯一可以為各國君主找到的道德上的“最小公約數”。而實際上(如前一段所述),梅特涅是有啟蒙主義情懷的,他本人并不天性守舊。當時的情況是,歐陸各國的統治者均以君權神授為政權合法性的基石。但在梅特涅為各位皇帝找到這個共同價值基石以前,各個君主不但沒有因為各自的神授君權而合作,與之相反,卻往往由于各自對神授予的權力的自豪感而征戰不斷。共和政體的拿破侖法國對歐洲秩序的毀壞為各國君主建立共同價值觀提供了催化劑。

梅特涅時代的奧地利在實力上非常式微,鄰國普魯士、俄國還有法國都對奧地利虎視眈眈。梅特涅無法依靠奧地利的物質實力達成均勢,因為從根本上說,奧地利的實力與鄰國根本就不均衡。梅特涅唯一可以運用的是道德共識這一“軟工具”。梅特涅說服鄰國的君主,讓他們相信,革命所帶來的意識形態上的危險,遠遠大于地緣政治上他們乘機攫取奧地利部分領土的收益。例如,亞歷山大一世始終無法忘懷自己的偉大使命,期望成為歐洲事務的仲裁者,并彰顯其功德。梅特涅看透了亞歷山大一世注重形式的性格特點[2]78,他尊重亞歷山大的這種情愫,滿足他的心理,在外交實踐上成功地把沙皇的這種宗教狂熱由對奧地利的威脅變成了對奧地利的保障。梅特涅將自己深懷戒心的俄羅斯,變成了基于保守利益而結合的朋友。基辛格這樣描述:梅特涅以為對俄國的問題不在于如何防范其侵略野心,因奧國對此力不從心,而是如何緩和此種野心。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梅特涅的繼任者波義伯爵(Count Buol)沒有意識到可兼容的價值觀基礎的重要性,用看似符合國家利益的短視行為擺脫了價值觀的束縛。于是,既然奧地利背棄了共同價值觀,那么俄國也不必戴著共同價值觀的枷鎖,于是立刻依據地緣政治的取舍來制定本身的政策。“(這種行為)解放了昔日神圣同盟的盟國俄國、普魯士,任這貪得無厭的兩國毫無顧忌地追求其國家利益。”[2]84在民族主義的看似符合國家利益的大旗下,奧地利放棄了其生存所仰仗的歐洲各國共同維護的政治正統原則,陷入一場毫無勝算的紛爭。

二、《論中國》的邏輯

《論中國》第一版的序里寫道,“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美兩國領導人之間的相互交往。”誠然,整本書的絕大部分篇幅確實是在講述歷史,但講述歷史本身僅僅是手段,并不是《論中國》的目的。《論中國》更多的是寫給美國人看的還是寫給中國人看的?什么才是基辛格想通過《論中國》表達的態度呢?

按照語法來分析,“論中國”是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動詞是“論”,“論”的賓語,或者說對象,是“中國”。“中國”在作者基辛格和閱讀此書的美國人或決策者那里是一個客體,是一個他者。既然是他者,那么閱讀的主體就會對這個客體進行界定,劃定這個客體的邊界。在美國人眼中,至少存在“兩個中國”——一個是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一脈相承的古老中國,一個是成立于1949年的共產黨領導的年輕中國。而這兩個中國在他們眼中,即使不是割裂的也至少不是重合的。對這兩個中國的評判甚至好惡都是不同的。舉例而言,如果以較長的時間軸考量美國與一脈相承的古老中國的關系,美國人會發現二者常常是伙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二者是盟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二者也是盟友;如果以較短的時間軸考量美國與共產黨領導的年輕中國的關系,美國人會發現二者常常是對手——在朝鮮戰爭中二者針鋒相對,在越南戰爭中二者針鋒相對。

基辛格在《論中國》后記中引用了一戰前英國外交官克勞所著的《克勞備忘錄》。克勞認為:當德國的實力足夠強大的時候,不管德國的主觀意愿是否友好,都應當將德國視為對手。基辛格認為目前美國有很多人持這樣的觀點,但這與他的觀點“大相徑庭”。基辛格認為中國的主觀意愿與中國的實際能力同樣重要[3]。歷史上,美國未曾遇到克勞的困境——當中國實力有限的時候,評估中國是對手還是伙伴并不迫切(甚至在基辛格秘密訪華,尼克松考慮與中國建交的時候,中國也僅僅是美蘇競爭中的不足以稱之為對等的競爭者的第三方,當時也沒有迫切的評估需求),但是當中國逐漸具備了成為美國敵人的能力的時候,評估中國的意愿,分析中國行為的根源便成了十分重要的問題。回顧歷史,1945年二戰結束后,當蘇聯具有與美國為敵的能力的時候,美國進行了類似的評估。評估的代表作是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的《蘇聯行為的根源》,評估的結論為蘇聯是對手而無法成為伙伴[4]。美國國內與凱南觀點類似的評估推動了冷戰的發展。今天,當美國再次面臨進行這種評估的需要的時候,首先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便是,今天的中國是哪個中國?是那個一脈相承的古老中國,還是那個社會主義的年輕中國?如果二者兼而有之,那么哪個中國的性格特質與價值取向更能在現實中解釋這個國家今天的行為,預測這個國家明天的行為?

《論中國》想要回答的,恰恰就是這個問題。基辛格博士試圖用書中的史實證明,那個年輕的中國雖然有著美國并不贊同的社會主義特質,但是這個年輕中國的血液中卻無法剝離那個一脈相承的古老中國的價值觀基因。基辛格在前言就開門見山地寫出了這種目的,“若要了解20世紀的中國外交或21世紀中國的世界角色,必須首先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個基本認識,即使有可能過于簡單化之虞。”[3]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基辛格分四步表述他的態度:第一步,前言:讓讀者意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并不是突然出現的,她是古老中國的延續者;第二步,從第一章到第三章:努力尋找古老中國的價值觀基因并加以歸納;第三步,第四章到第十七章(這是全書篇幅最大的部分):在新中國的行為中,尋找這種基因,并驗證這種基因的存在;第四步,第十八章和后記:通過前文的論述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為遵循著古老中國的價值觀基因,她并不是一個侵略性的國家。美國應當注重中國行為的這一根源,避免《克勞備忘錄》中的錯誤,與中國成為伙伴。

三、價值觀基因的歸納

中國實際的價值觀是什么樣,與美國決策者認為中國價值觀是什么樣同等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后者直接影響著美國的決策。在《論中國》中,基辛格是怎么看待中國的價值觀的呢?

(一)延續性——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中國歷史中的一次“改朝換代”

基辛格認為3 000多年來,中國的文字是一脈相承的。今天的中國人仍舊可以看懂孔子時代的文字,而且各種文化典籍以這種不變的文字為依托,無斷代地流傳至今[3]2。

中國的歷史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也只是流經的一個階段、一個篇章。基辛格極力想證明新中國的這種共性和延續性,引導讀者不要將新中國看成中國歷史中的一個斷層,而只是一次正常的“改朝換代”,以此隱晦地喚起美國決策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中國法統這一事實的尊重。書中寫道:“仿佛受一條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的左右,中央政府每次垮臺,都會被重建。每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個志在統一的人物站出來,基本沿襲皇帝的做法,征服敵手,再次統一中國”。“每次改朝換代之后,新朝均沿襲前朝的治國手法,再次恢復連續性”。這段描寫可以看作基辛格對毛澤東領導的政黨戰勝蔣介石集團的歷史含義的一次界定和澄清。

(二)內斂性——歷史證明中國在最強盛的時候也不追求擴張

如同英國外交官克勞,美國決策者也始終憂慮一件事情——中國強大之后會如何作為?基辛格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分析了歷史上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強大國家時的所作所為。基辛格認為中國始終保持著一種內斂與自足,“從未主動與其他幅員一樣遼闊、歷史同樣悠久的國家或文明打過交道”[3]4。為了更易于讓美國讀者理解,基辛格將這種現象比喻為中國的光榮孤立[3]。

為證明這個觀點,基辛格精心地尋找到中國航海的例子——這個例子并非信手拈來——對于海洋大國美國,航海的故事更容易理解,也更具說服力。

基辛格先分析了宋朝。在宋朝,中國的航海技術世界第一,但中國沒有任何意愿掘取任何海外殖民地。

基辛格隨即小心翼翼地解釋了元朝兩次遠征日本的行為。在這段論述里,基辛格首先強調這兩次遠征的決策者是“蒙古人”(而不是漢人)[3]5,然后強調了這兩次遠征都沒有成功,而且“元朝滅亡后中國再未做嘗試”。

基辛格接著論述了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中國艦隊遠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和霍爾木茲海峽。“中國的艦隊擁有似乎難以超越的技術優勢,無論艦船尺寸、技術水平還是艦船數量,均令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相形見絀”。在這里以西班牙作為對比,基辛格似乎想要表達這樣一種潛臺詞——宋朝的艦隊如此強大,卻沒有流露出任何類似西班牙的海上利益的訴求。鄭和每到一地,僅僅是宣示中國當朝皇帝的德威,并且厚贈當地的君主,邀請他們前往中國。鄭和對“開疆拓土似乎沒有多少興趣”,“除了為天朝揚威這一抽象成果外,鄭和沒有為中國攫取領土或資源,充其量不過是較早地運用了中國的‘軟實力’”。

在論述了中國強盛之后在海洋利益上并不貪婪之后,基辛格緊接著論述了在中國強盛之后在陸地權益上也不貪婪。基辛格列舉了中國皇帝對周邊的朝鮮、越南、泰國、緬甸等國的超然態度,又描述了1863年咸豐皇帝對遠在萬里之外的林肯總統的超然態度。為進一步加強說服力,基辛格緊接著補充了當時的中國在技術與經濟上的絕對領先地位。

(三)中國的國內政治概念——推崇和諧,但強調等級

基辛格認為以儒家學說為靈魂的中國國內政治的價值觀基因有兩個關鍵因素:崇尚和諧與強調等級。

崇尚和諧。喬治·凱南在《蘇聯行為探源》里將蘇聯政權的政治特性理解為:一方面將外部世界描繪成敵視蘇聯的,另一方面在國內采取高壓的頑固的統治,以壓迫與紀律使國民服從[1]85-101。與之完全不同,基辛格理解的中國國內政治的傳統基因是崇尚和諧。“壓迫若能讓位于共識,帝國即可得以延續。”中國得以延續至今,“主要靠百姓和士大夫信奉一套價值觀,而不是靠歷代皇帝的鎮壓”。基辛格比較孔子與馬基雅維利。他認為,孔子與馬基雅維利一樣游走四方,希望獲得重用,但是孔子注重的不是權術,而是社會和諧。基辛格強調中國的這種和諧的傳統正是中國在強大時也不追求擴張的國內政治的根源。

強調等級。中國國內政治的傳統推崇和諧,但走向這種和諧的路徑卻是獨特的。與美國強調平等與民主不同,儒家的社會結構是等級森嚴的。中國禮儀中的三跪九叩大禮就顯示著對領導者的尊崇。

基辛格同時強調中國國內政治傳統中的推崇和諧與強調等級,是想說明:美國不應苛求中國采取與美國一樣的國內政治形式。中國的國內政治形式有自己發展的歷史規律,不可能復制美國式的民主。但也正是由于繼承著傳統儒家文化的基因,中國獨特的國內政治方式追求和諧,并同樣可以導致一種良好的結果。美國對此應了解并尊重。

(四)中國的國際關系概念——引以為豪,但不對外輸出

基辛格認為中國一直有一套深感自豪的價值觀,但從未將此認為是普世價值觀并謀求在世界各地傳播。長期以來,中國從未長期與另一國在平等基礎上交往過,因為相同規模的具有悠久文化的大國中國沒有遇到過。對周邊的藩屬國,中國只要求他們承認中國的特殊地位,對遠方的國家,中國保持一種“居高臨下的疏遠”。中國的傳統價值觀認為,強迫遠方的國家認同中國的價值觀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對方認同,歡迎他人前來學習。

基辛格在1966年發表過題為《國內結構和對外政策》的論文,文章第三節討論的是“領導集團的性質”。基辛格認為:“不論人們對于在國際事務中做出選擇的‘客觀’程度持什么看法,決策總是由個人做出的,這些個人首先意識到似乎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選擇。他們對選擇的理解有賴于很多因素,其中包括他們得以升遷發跡的經歷[5]。基辛格舉例說,十九世紀英國的斡旋、調解式政策,部分反映了受議會熏陶出來的品質以及由家族關系和共同教育所聯結起來的和衷共濟的特征;而德意志帝國的激進的政策,也是受國內結構的影響。按照這樣的理論,在中國傳統中官員得以升遷的原因是熟讀儒家經典,精通書法和詩歌。因此在對外征戰上,他們既不擅長,也不熱衷。因此,“同后起的其他區域性國家相比,中國是一個自足的帝國,對擴張領土并不熱衷。”

四、價值觀基因的驗證

完成了中國價值觀基因的歸納,《論中國》開始在1949年至今的歷史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經的行為為研究對象,尋找并驗證那些繼承自古老中國的價值觀基因。這部分在全書中占篇幅最大,不一一詳述。下面以對基辛格對“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解讀為例,梳理基辛格如何尋找價值觀基因。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篇章中,基辛格驗證了四個基因中的兩個:延續性和內斂性。

(一)延續性

基辛格注意到毛澤東試圖建立一個嶄新中國,逃脫中國的歷史循環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毛澤東追求一種與古老中國的切割[3],但是毛澤東本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對中國古籍的閱讀,都讓他自身也無法擺脫古老中國的價值觀基因。不僅毛澤東本人,決策層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對此,基辛格博士寫道:“毛澤東召見了共產黨的高級領導人——正是他們領導者矢言要重塑國際秩序、與封建歷史決裂的新中國——然而在座的人中沒有一個人質疑過距今久遠的歷史先例與中國當前的戰略需求是否相干。”[3]“難以想象,除了中國還有哪一個國家的現代領導人會借用千年之前戰役的戰略方針做出一項牽動全國的決定。同樣難以想象,他確信他的同事能夠領悟他借鑒歷史事件的深意。然而中國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哪個國家享有如此悠久的連綿不斷的文明,抑或與其古老的戰略和政治韜略的歷史及傳統如此一脈相承”。

(二)內斂性

基辛格注意到1959年中印首次發生沖突后,為避免一場危機,毛澤東命令中國軍隊后撤20公里[3]180。此后印度步步逼近,中國宣布停止撤軍后仍然表現出極大的克制[3]181,結果印度繼續進逼,并認為再有最后一擊便可大功告成。中國被迫決定以一場閃電式打擊迫使印度回到談判桌前。1962年10月20日的初步攻勢持續4天,11月中旬開始大舉進攻。此后,解放軍立即收兵,返回了離邊境甚遠的起兵之處。基辛格對此的解讀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戰爭中,中國沒有占領一寸土地”[3]185。

在別的篇章中,基辛格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中解讀出四個價值觀基因中的全部或部分。

五、結語

中國和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如何看待對方,以及基于如何看待對方之上的相互行為,將會影響整個人類的未來。回顧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蘇聯和美國以冷戰的方式書寫了歷史。這段歷史證明,沒有可兼容的價值觀的赤裸裸的權力的均勢是脆弱的。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對中國的解讀對兩國關系是一種有益的推進。他對中國的解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政黨對自己在中國歷史中的定位有相似之處。中國共產黨相信,“社會主義”是現實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鍵詞,但“有中國特色的”是更核心的關鍵詞——此處的“中國特色”包涵了中國執政黨對一脈相承的古老中國價值觀基因的尊重與繼承。

參考文獻:

[1][美]喬治·凱南.美國外交[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

[2][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3][美]亨利·基辛格.論中國[M].胡立平,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美]喬治·凱南.蘇聯行為探源[J].外交,1947,25(4).

[5][美]亨利·基辛格.美國對外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在线日本| 青青国产视频| 色综合日本|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亚洲手机在线| 毛片在线播放a|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高清免费毛片|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三级欧美在线|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国产二级毛片| 国产在线97| 久久精品视频一|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亚洲天天更新|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久久www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欧美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免费|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91视频观看|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91丝袜|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 精品视频第一页|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香蕉| 亚洲性影院|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国产精品播放|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