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制度主義是西方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經濟學中興起的一種思想流派,在80年代又從經濟學領域擴展到政治學和社會學領域。概括了西方新制度主義的主要三大理論流派,包括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和歷史制度主義。并由此總結了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方法論特點。
關鍵詞: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022-02
新制度主義是西方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經濟學中興起的一種思想流派,在80年代又從經濟學領域擴展到政治學和社會學領域。
西方新制度主義者是在對行為主義、新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基礎上,否定了舊制度主義用靜態的眼光看制度及其忽視對制度的動態分析。新制度主義者反對行為主義者只注重過程,不注重制度的研究,批評、修正了行為政治學,倡導政治學與現實政治相關聯,以加強應用性研究為宗旨。
新制度政治學的“新”體現在:新制度政治學創新了“制度”的內涵,包括了傳統的正式制度,如法律、組織等,也囊括了人類生活中所形成的習慣、風俗,這就深化了我們對政治制度的理解;新制度政治學打破了舊制度主義從整體主義觀研究政治制度,而且從制度和行為兩個方面來分析政治現象。新制度政治學沒有像行為主義那樣否定政治價值對政治制度的積極意義,而是將各種形式的價值進行分析,認為制度支撐著政治價值觀;新制度政治學也借鑒自然科學定量分析、動態研究的方法,并結合傳統政治制度學的定性、靜態。規范理論的研究方法,豐富和完善了西方政治學方法論體系。
目前,對新制度主義流派的劃分有七分法、四分法、二分法,學術界公認的是彼得·霍爾和羅斯馬麗·泰勒的三分法,他們在美國《政治學研究》雜志上共同發表的“政治科學與三個新制度學派”中將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分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和歷史制度主義三個主要流派。
一、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學派
政治學中所謂研究方法,是研究政治現象的基本策略,研究法可以提供概念框架,還可以成為政治理論形成的動力,
奧爾森提出,當一個人應用他認為“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手段追求其目標”時,他的行為就是理性的,可以看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吸收了古典經濟學中“經濟人”假設,但是認為“理性人”也是受制度約束的,認為政治分析的核心是個人在制度約束的情形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凸顯了制度在個人行為選擇中的激勵和約束作用。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三個特征:
1.理性選擇制度主義以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為前提,認為個人效用最大化是個體的基本動機,個體的目標在制度運行中以算計的策略來有效實現,也就是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是以個體作為政治分析的邏輯起點。
2.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傾向于將政治看成是一系列集體行動的困境,制度是理性行動者解決集體困境時的產物,制度之所以產生是行動者為達到自己目的而用算計性途徑達到的結果,也就是“結果性邏輯”。所以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分析的核心內容是制度與行為的互動關系。
3.理性選擇制度主義運用了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框架——理性人假設、產權和交易成本等理論來分析政治問題,它主要受到威廉森的交易成本理論、諾斯的制度發展理論、米爾格羅姆和普拉特等人的委托-代理理論等的影響。
從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特征中可以發現,前提假設體現了個體主義的方法論,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基本假設:(1)個體是政治活動的核心行動者,個體展開理性行動的目標是個人效用最大化[1];(2)制度是形塑個體行為的規則或非正式實踐模式;(3)大多數個體對于制度的制約或激勵能夠做出理性的反應。
二、社會學制度主義學派
社會學制度主義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運用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中的一種分析路徑。該學派所要解釋的重點是組織采取某種特定的制度或實踐模式來提高組織的效率,也即從文化層面來解釋社會和政治現象。
1.社會學制度主義的三個特征。首先,社會學制度主義將更為廣泛的文化因素界定為一種制度,這就顛覆了僅僅將文化看成是與情感相關聯的價值趨向或態度,這樣將文化看成是為行動者提供認知模板。其次,制度影響著個體的基本偏好和自我身份的認同。社會行動者的自我印象和身份認同是由社會生活所提供的社會形式所賦予的。社會制度主義者堅持認為,當我們面對某種情況時,個體必須要找到一種方式來認識這種情況并做出相應的反應,而制度所提供的行動模板就為完成這兩個任務提供了手段。最后,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某一組織之所以會采用某種特定的制度形式,是因為該制度提高了組織或其參與者的社會合法性。
2.社會學制度主義的基本演變。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自建立之日起,就與社會制度的研究和制度變革的比較分析密切相關。從歷史上看,最豐富的制度主義傳統存在于社會學中,社會學制度主義學派傾向于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界定制度,認為制度不僅包括正式規則、程序和規范,而且還包括為人的行動提供的認知模式和認知標準。這就使制度的界定顯得更為廣泛。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個體在面對某種情勢而采取行動時,制度提供認知模板來完成這一過程,制度塑造出的認知模板使個體受到規范的約束,從而遵循社會規則的要求。社會學制度主義者認為,個人并不能單純視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而應當把個人看作是出于各種不同制度背景下的社會人。例如政治家出于自利的目的采取行動贏得選票,他們之所以那樣是因為他們的職責所在,公共利益和集團利益驅動著他們。社會學制度主義者認為,個人行為更多的是基于“認知模板”采取行動的,而不是從計算結果回報的角度規范行為。制度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是通過算計途徑和文化途徑解決的,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所持的是結果性的邏輯,個體行為者的行為是受對于結果的期望和偏好而驅使的:社會學制度主義所持的“適合性邏輯”,強調人們在共同的規則下來規范行為。這兩種邏輯并不沖突,一般情況是,結果性邏輯和適合性邏輯是相聯系的。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政治制度是規則的集合體,遇到新環境時,制度便與環境結合起來,所以政治制度在實現了預期性結果時也使得行動者在特定環境中履行了義務和責任。
三、歷史制度主義
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路徑主要體現在它的結構觀和歷史觀上。在結構觀中歷史制度主義強調了政治制度對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作用,在歷史觀上,歷史制度主義重視通過追尋事件發生的歷史軌跡來找出過去對現在的重要影響。歷史制度主義的四個特征:
1.歷史制度主義傾向于用相對廣泛的視角來界定和闡釋制度與個人行為之間的關系,同時使用了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算計途徑”和社會學制度主義的“文化途徑”。歷史制度主義者認為,制度的變遷是通過制度和行為的互動關系來推進的。
2.強調權力在制度運作過程中及不同集團間的非均衡分配狀況,認為制度框架本身是在一種資源不平等的格局下形成的,所以在制度運行中更傾向于制度給予某些集團或個人更多的決策權和利益分配的機會,不傾向于采用一種使人變得更好結果的制度,而傾向于強調政治結果對某一集團的損害和對另一集團的好處。
3.歷史制度理論強調新制度經濟學中的路徑依賴現象在歷史中的作用。路徑依賴強調制度形成在歷史上具有強烈的慣性作用,行動者選擇了某一路徑后,再很難改變道路。所以歷史制度主義認為既定對歷史演變的“無效性”,除非在這一連續性歷史過程中出現一個“斷裂節點”來擺脫原有的路徑依賴,如經濟危機或軍事沖突等重大事件可以打破原有的制度平衡,促使新的制度產生,而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制度變遷必須是個體對某種認知性框架獲得充分認同后的制度化產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則認為現存的制度不能給行為者帶來更大的利益時,制度變遷將會發生。
4.歷史制度主義認為“觀念”性的東西可以和制度結合在一起來分析某種政治結果,制度與觀念存在著一致性。政治制度的差異會對不同國家同一觀念產生不同的影響。
四、三大流派的交流與整合
歷史制度主義將文化、理性對行為的塑造納入具體歷史情境中進行分析時,對新制度主義進行了交流和整合,歷史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都認為,新制度的建立和運作是在現存制度中進行的,它們使我們注意到新制度在建立初期權力在不同利益主體和利益集團間的不均等分配,它們也讓我們看到了非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都解釋了個體行動者的“經濟人假設”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政治行為者非理性的一面也一定程度上體現在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中,這三大理論流派已經存在共同的交流與混合的基礎了。今天我們重新審視新制度主義的發展狀況時,我們已經不重視它們之間的區別了。它們實際上共同分享了一些基本的理論假設,即政治行動者的有限理性,制度的路徑依賴和觀念的重要作用。
五、整體的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特點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的重點是個體行為、環境、理性間的互動關系,通過研究這種互動關系來考察制度的產生與變遷。在個人與制度的關系上,新制度主義不僅關注個人偏好和行為對社會的影響,而且關注制度對在特定社會中個人的行為產生的結果。制度受到個人行為的影響,但同樣影響和塑造個人的偏好、行為方式和觀念,制度也和更為宏觀的社會環境是相互影響的,制度影響環境,環境也影響制度的產生和變遷。
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中,我們不僅要重視憲法和法律為核心的正式制度,還應看到非正式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僅關注個體行為與制度的相互作用,重視習慣、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等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正力圖改變過去研究中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隔離狀況,并探索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間的功能互補。
參考文獻:
[1]蓋伊·彼得斯.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C]//何俊志,等,編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譯文精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科斯,諾斯.財產權力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3]詹姆斯·馬奇,約翰·奧爾森.新制度主義:政治生活中的組織因素[M].何俊志,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蓋伊·彼得斯.社會學制度主義[M].何俊志,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戴揚.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中的理性選擇理論[C].制度經濟學年會征文,2007.
[6]李建廣.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主要流派及其整合述評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社會學學報,2009,(12).
[7]吳曉文.政治學視野中的社會學制度主義學派[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8,(3).
[8]何俊志.歷史制度主義[EB/OL].百度文庫,(2002-05-22).[2009-08-22].
[9]揚龍.新制度主義理論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學[J].教育與科學,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