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學領域中信任概念是一個被廣泛討論并且已形成基本共識的一種理論觀念。但在政治學領域中對信任概念的認識與討論僅在近年來開始有所涉獵,在政治學視域下的信任概念呈多元化發展,從多元關系角度可將信任分為人際信任、社會信任、政府信任與制度信任。這四種信任之間具有緊密的邏輯相關性,共同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和諧與政治秩序的實現。
關鍵詞:多元關系;人際信任;社會信任;政府信任;制度信任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034-02
在社會學領域中信任概念是一個被廣泛討論并且已形成基本共識的一種理論觀念。但在政治學領域中對信任概念的認識與討論僅在近年來開始有所涉獵,進入中國政治學者研究視域的時間更短,對其概念內涵與外延的認識還呈多元化的態勢。信任在人類關系中普遍存在,具有必要性與重要性,沒有信任將不可能構建持續的人類關系。信任作為人們在彼此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產物,反映了不同的信任主體與信任客體彼此之間的互動關系,具體體現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公民與政府的關系及人與制度的關系,形成了人際信任、社會信任、政府信任及制度信任,呈現出彼此相互關聯而又多元化的關系模式。
一、人與人的關系:人際信任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一種水平擴展的信任,是關于期望他人行為的信念、期望與信心。“信任是個體特有的對他人的誠意、善意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是“個體對另一個人的言詞、承諾及口頭或書面的陳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是“交往雙方對于兩人都不會利用對方的易受攻擊性的相互信心”[1]17。人們對“別的每一個人”行為偏好與行為傾向認知為前提而建立起來的信任,這種信任需要信息與經驗為支撐。
首先,信息的搜集與獲取決定了信任是有成本、有風險的,作為信任者首先要查明或確知被信任者在實際中是否將以信任者期望他們的行動方式而行動,并且對信任風險有所估價與防范,只有信任他人給信任者所帶來利益超過信任成本時,信任者才可能甘冒信任風險而追求人們彼此之間的合作。一旦信任被給予某個行為者,它就成為一種節省信息成本、監督成本與懲罰成本的有效手段。其次,過去重復交往的經驗決定信任產生的前提,“建立信任的動力可以在時間軸線上表示出來。從過去的經驗當中逐步形成在當下關于未來行為預期的傾向?!盵2]47人們先是基于經驗產生一種信念,即相信他人愿意通過行動或不行動來增進彼此間的福利,重復交往的合作經驗可以使人們得到互惠的結果,人們的動機是利己的,但效果卻是利他的,激勵著人們尋求更多的合作,日益建立起彼此之間的密切信任關系。
二、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信任
如果說人際信任是建立在少數熟人間的特殊信任,那么社會信任就是個人對社會中陌生人的普遍信任。因此,信任又體現了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群體是以相互信任為基礎而產生的,沒有信任,群體不可能自發形成。作為一個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信任是完全值得追求的,并且有益的價值。它形成于社會不同群體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利益,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礎上組成的群體社會,將更加寬容與和諧。信任像種子一樣在社會成員中傳播開來,由人與人之間的特殊信任擴展為個人對社會整體的普遍信任。社會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信任文化氛圍,置于信任社會中的人普遍對社會現狀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相信社會中的其他人同自己一樣,愿意為社會的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承擔社會責任,遵循社會群體的道德規范,并具有誠實、忠誠和可靠等普遍的社會德行,構成了福山在《信任》中提到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由社會或社會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產生的一種力量。”[3]30羅伯特·帕特南進一步豐富了“社會資本”的思想,認為“社會生活的特征——網絡、規范和信任——能使參與者更有效地一起行動,去追求共同的目標,簡言之,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聯系以及伴隨的規范和信任”[4]10。有了社會的普遍信任才可能促成更多的社會合作行動,社會信任以其顯著的社會關系激活功能為社會發展提供了績效。
三、公民與政府的關系:政府信任
從政治學理論上說,人際信任與社會信任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一種橫向信任關系。而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縱向等級關系。這種關系中能否產生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呢?哈丁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應該信任政府: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相關的利益和情況,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信任或者不信任?!盵5]87
從公民的角度看,如果公民對政治信息不知情,無相關利益認知,與政府官員關系冷淡,都使公民沒有能力去信任或不信任。從政府的角度看,如果政府違背公共利益、打破公平正義、以自利、欺詐、腐敗、專制的方式執政,不信任政府將具有理性與價值。西方政治文化傳統沿襲著對政治不信任的觀念,認為不信任是民主國家的主要動力,是民主國家權力運行中的一種必然存在。但“當代著作通常認為,如果政府運行良好,那么公民就應當信任政府?!盵2]21同時,西方的社會契約論卻認為,政府的成立是以承諾維護公民的權利、增進公共福祉與秩序為目的,而公民以契約的方式認同政府權力的合法性,并信任政府能夠不為自身利益而濫用權力。因此,“民主必須把信任網絡部分地融入公共政治,如果公民在追求他們的較大的集體事業時所運用的基本的信任網絡仍然和公共政治隔離,那么公民就很少有動機參與政治,但是卻有很強的動機要求保護他們的社會免于政治干預?!盵2]序9在一定條件下,當公民轉而尋求政府的保護和保障時,公民的人際信任與社會信任網絡就會與公共政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公共政治的積極參與者[6]27。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取決于公民對政府及政策的了解及對他們的評價與期望。這需要通過公民與政府間的良性互動與協商合作、監督限制政府權力、塑造責任政府來增強公民對政府的信任。
四、人與制度的關系:制度信任
由于人性的不足,社會矛盾與沖突的解決依賴于公正理性的制度建構,但制度又是由人來制定與執行的,所以,制度作用的發揮又離不了人。人與制度的關系是解釋現實政治生活中信任問題的重要路徑。制度信任是在人際信任、社會信任與政府信任基礎之上的最根本的信任,制度既是信任的對象,又是信任的基礎。
一方面,制度是信任的對象。因為人是不可信的,所以我們可能信賴作為信任中介和普及者的制度。理由是“制度將不斷地按照我已知它們將要動作的常規方式動作?!薄爸贫纫巹t被看成是自我再生、自動實施、具有路徑依賴和可以永久存在的,而且沒有人能指望歪曲它們或干涉它們的預期動作,因此值得依賴?!盵2]61人們信任某一制度,“意味著知道其構成規則、價值與準則為參與者所共有,而且他們認為這些規則、價值、準則是有約束力的。”[2]序7如果人們認同這一制度是合理,就會激發人們對制度的穩定的支持及堅定的服從??梢?,將復雜性簡化的制度能否真正得以履行要依賴于人民對制度的信任。另一方面,制度是信任的基礎?!爸贫燃捌錁嫵梢巹t從兩個方面提升了政治信任:對于被信任者(政府)而言,制度及其規則提升了它們的責任性和可信度;對于信任者(公民)而言,制度及其規則為他們提供了規避信任風險的保障措施?!盵7]民主制度使政治信任成為可能,因為制度本身是人們民主參與決策并合法認同的結果。但民主制度并不必然產生政治信任,與后物質文化的發展相伴隨的是人們對政府權威性依賴的降低,對政治制度與政治精英評價的標準更高,可能導致制度信任的降低。獨裁制度政府使信任似乎難以存在,但并不是不可能存在信任。僅改變制度并不能建立信任,人的因素也是重要原因,長期的政治文化傳統形成的制度環境也是影響制度信任的重要因素。
五、結論
綜上所述,信任是作為一種關系而存在的,它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公民政府之間及人與制度之間的密切關系,各種關系之間的發展有著某種邏輯上的聯系。人際信任是信任的基石,是人的一種心理態度與期望,在合作、互惠的主觀愿望下實現關系的持續性。這種人際信任形成的信任文化與習俗會擴散到社會當中,積累普遍的社會資本,形成減少監督懲罰成本、促進合作的社會信任。當社會信任網絡與公共政治銜接起來,對公共政治產生影響時,就產生了公民與政府互動下的政府信任問題。在人際信任、社會信任與政府信任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人對制度的穩定信任,制度信任通過維持政治制度穩定的功能實現政治系統的權威性分配。因此,這四種信任機制共同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和諧與政治秩序的實現。
人際信任是基礎,其他三個層次的信任都必須通過人際信任發揮各自的作用。但當今中國的“殺熟”現象導致了人際信任危機同時,也正摧毀著社會信任與政府信任,動搖著影響政治系統的制度信任。因此,要從人際信任建構出發,使誠信、善意、信心、樂觀、合作、責任等影響信任感的文化因素發揮作用,影響人與人交往的心理傾向與愿望,形成促進現代社會與政治發展所必需的信任基礎。同時,社會信任與政府信任也會對人際信任產生深刻的影響。社會信任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普遍信任,對人性善的要求更高,信任更加脆弱,但在共同約束與重復交往中合作共贏的利他行為會促使信任的提升。因此,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以重視社會信用為基礎,促進合作與揚善抑惡對人行為的引導,使“互惠與道德”[1]48形成互補,共同促進社會信任的建構。政府信任是信任體系建構的關鍵環節,由于政府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或貪污腐敗將導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勢必使政府與公民之間產生溝通的隔閡,造成公民對政治的冷淡與敵視。政府和官員失信,拖累了人際信任與社會信任的降低。亨廷頓曾指出,公共權威的關鍵性職能就是增加在全社會人們心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信任。那些缺乏穩定和效能的政府和社會,也同樣缺乏公民間的相互信任[8]26-27??梢姡湃螌θ穗H信任與社會信任的重要影響性。制度信任是四種信任當中最根本的信任,它在維持現行民主政體合法性與穩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前三者信任的建構將促進民主制度績效的提高,有效率的民主制度取決于政府信任關系的建立。反之信任衰退,將對民主制度造成威脅。
參考文獻:
[1]鄭也夫.信任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美]馬克·E.沃倫.民主與信任[M].吳輝,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3][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彭志華,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波]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M].程勝利,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
[5][美]查爾斯·蒂利.民主[M].魏洪,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
[6][美]查爾斯·蒂利.信任與統治[M].胡位鈞,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
[7]閆健.居于社會與政治之間的信任——兼論當代中國的政治信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8][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動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