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體器官合法有效的捐贈是器官進行移植的前提,沒有捐贈的器官就無法進行器官移植。由于我國人體器官捐贈立法十分不健全,使得器官捐贈行為面臨很多問題,也造成器官的供體匱乏,進而阻礙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發展。分析我國當前人體器官捐贈的立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討論制定人體器官捐贈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對如何完善人體器官捐贈的立法行為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人體器官;器官捐贈;立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069-03
一、人體器官捐贈行為概述
(一)人體器官捐贈行為的概念
人體器官捐贈行為是指公民自愿將自己具有生理機能的器官、組織以及公民死后的遺體贈與他人的行為[1]。
(二)人體器官捐贈行為的特征
人體器官捐贈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它以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前提,當事人在自愿的基礎上,依照自己的真實意思表示做出是否捐贈的意愿,并由此發生法律效力。人體器官捐贈行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人體器官捐贈行為是單方法律行為
所謂單方法律行為,是指根據當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的法律行為。也就是說只要器官捐贈人做出捐贈自己的身體器官、組織以及死后遺體的意思表示,無論受贈人是否同意,該行為即可成立。
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獨立地以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三種,即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對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言,他們能夠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他們有權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活體捐獻或身后捐獻,只要其自愿做出了捐贈器官的真實意思表示,其近親屬就無權干涉,否則是對公民身體權的侵犯。而對于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不能或不能完全辨別自己捐贈身體器官行為的性質和法律后果,因而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獨立進行活體器官捐贈的權利。如果要進行活體捐贈,必須取得其法定監護人的同意,而且這種同意還必須經主管機關的復議和批準。一般情況下,監護人無權同意或代理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捐獻身體器官[2]。
2.人體器官捐贈行為是無償的法律行為
我國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確規定了捐贈人體器官應當是無償的行為。捐贈的無償性意味著捐贈者捐贈自己的器官時,不需要受贈人支付任何費用和報酬。當為了他人的生命健康而貢獻自己的器官、組織或者遺體時,這是一種值得贊揚的人道行為,它既不追求利潤,也不講究等價交換。
3.人體器官捐贈行為以當事人做出真實的意思表示為前提
人體器官捐贈行為是否全面真實的反映了器官捐贈人的意思表示,將直接影響捐贈行為的效力。捐贈行為是自愿行為,當事人有權根據自己的真實意思表示做出是否捐贈的決定,所以要防范與杜絕捐贈人因受脅迫、欺詐或者重大誤解而導致的意思表示不真實。
4.人體器官捐贈行為是實踐性法律行為
根據合同成立是否以交付標的物為要件,合同可分為諾成性合同和實踐性合同。我國《合同法》第186條、第188條的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性質、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不可以撤銷贈與,贈與人不交付贈與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前面這句話是我國合同法的法條,我認為可以直接引用,不算抄襲)筆者認為因為人體器官捐贈行為不是簡單的物的贈與,它關系到人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問題,所以當贈與人在做出贈與的意思表示之后,因為個人心理發生變化而要求取消贈與時,我們就不能再依據《合同法》第186條、第188條的規定要求贈與人必須履行其贈與。我們應當充分尊重和保障贈與人的合法權益,這樣才能鼓勵更多的人自愿捐贈自己的器官,救助更多的生命。
二、我國人體器官捐贈的立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1年上海通過了國內第一部關于人體器官捐贈的地方性法規——《上海人體捐獻條例》,但是該條例很不完善,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內容,也沒有發揮特別大的作用。隨后全國其他部分省市也開始制定本地方適用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例如2003山東省頒布實施《山東省遺體捐獻條例》,2003年深圳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條例》,2005年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等。2006年3月16日,衛生部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全國性的關于器官移植的部門規章《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但對器官捐贈的指導意義不大,只是從醫療技術層面進行規范。2007年5月1日開始實施《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但該條例主要規定了人體器官移植的內容,對于器官捐贈只規定了無償捐贈的原則和紅十字會的宣傳職責。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關于人體器官捐贈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我國尚未制定專門的人體器官捐贈法,其相關的法律條文只是散見于個別省份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之中。因而現實生活中的人體器官捐贈行為還存在很多不足,在人體器官捐贈的法定形式、捐贈的渠道、人體器官捐贈的有效和生效要件、人體器官捐贈的具體程序規制、人體器官捐贈的監督機制等方面,目前法律規定還十分不健全,這就導致我國的人體器官捐贈程序混亂,供體數量嚴重不足,地下器官買賣行為屢禁不止。
我國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總會也在積極推動建立中國人體器官捐贈體系,于2010年3月首先在天津、遼寧、上海、浙江、山東、廣東、江西、廈門、南京、武漢10個省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宣傳、動員和器官分配試點工作。自此各省紛紛在本省范圍內積極推動人體器官捐贈的各項工作。據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總會在2012年3月份舉行的全國器官捐獻試點總結會上披露的數字,自2010年3月中國紅十字總會與衛生部正式啟動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開始,截至2012年3月,我國共完成器官捐獻207例,捐獻大器官546個,挽救了500余個垂危的生命。但是這個數字,相對于龐大的等待器官捐贈的受體而言,顯然還是很少的。因而我們需要健全立法,保護供體的合法權益,建立完善的捐贈程序,讓更多善良的人們用他們的善舉換回他人的健康和幸福。
三、制定《人體器官捐贈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器官捐獻符合治病救人的人道主義,體現了人類的崇高獻身精神。在發達國家,身后捐獻器官已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據1990年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表明,有60%的人愿意死后捐獻出自己的器官。1991年澳大利亞和1994年瑞典的有關報告顯示,有61%的人可能捐獻出自己的器官[3]。然而相比之下,我國卻是供體數量嚴重不足。難道我們的國民真的沒有愛心嗎?仔細分析筆者認為大概有以下原因:(1)我國幾千年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得我們的國民普遍缺乏捐獻器官的意識。(2)由于我國對器官捐贈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愿意捐贈自己器官的人尚不知道捐贈人體器官的程序和受理機構。此外由于捐贈是無償的,有時捐贈者需要自己花錢做檢查、測試、鑒定和公證等項目,很多人嫌麻煩或者不愿意花錢而放棄捐贈。(3)目前我國的醫患關系緊張,患者對醫院的不滿,以及缺乏對醫院的完全信任,致使很多人不愿意捐贈自己的器官。有些醫療機構為了避免“惹麻煩”,也不愿意接受器官捐贈。4.由于目前我國沒有健全完善的人體器官捐贈程序,現實生活中的個別案例給普通百姓帶來負面的影響,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捐贈器官。縱觀上述原因,大都是因為法律的缺失而造成的,因而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的器官捐贈法。
我國是人口大國,如果我國的人體器官捐贈立法十分完善,各項制度十分健全,我國的國民普遍愿意捐贈自己的人體器官,特別是身后捐贈,那么我國人體器官移植的數量和技術一定排在世界之前列。以角膜移植為例,我國有很多患者因為角膜受損致盲致殘,其中大多數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而重見光明。但由于我國的角膜來源極其匱乏,全國每年實施的角膜移植手術量還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甚至遠遠低于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果我們真的發揮了自己的人口優勢,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愿意捐獻自己的器官,那就已經足夠了。然而由于我國的器官移植供體極其匱乏,這已嚴重制約著我國器官移植臨床救治工作。因而我國急待需要進行人體器官捐贈的立法。概言之,我國人體器官捐贈與移植立法的必要性體現在:一是解決器官移植供體嚴重缺乏問題的迫切需要;二是保障和監督醫療機構及其醫師依法摘取人體器官的迫切需要;三是促進器官移植醫學發展,造福社會的迫切需要;四是打擊人體器官買賣或變相交易,制裁犯罪的迫切需要[4]。
四、完善我國人體器官捐贈行為的立法建議——以人體器官捐贈立法的基本原則為中心
由于人體器官捐贈行為涉及醫學和法律的很多內容,且人體器官捐贈行為包括人體器官捐贈的基本原則和法定形式、捐贈的渠道、人體器官捐贈的有效和生效要件、人體器官捐贈的具體程序規制、人體器官捐贈的監督機制等內容,所以僅依靠一篇論文是難以闡述清楚的。本文僅以人體器官捐贈立法的基本原則為中心進行論述。
(一)堅持人體器官捐贈的自愿原則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七條明確規定:人體器官捐獻應當遵循自愿原則,公民享有捐獻或不捐獻人體器官的權利,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強迫、欺騙或者利誘他人捐獻器官。
人體器官捐贈是單方的民事法律行為,它是自然人生前依個人的真實意愿自主決定的,或者當自然人死后,由其利害關系人自主決定,是不受任何組織或個人干涉的。此外,捐贈器官不是公民的法定義務,它是道德層面的表現。為了更好的保護捐贈者的權利,法律應允許其在捐贈的器官植入他人體內前隨時變更和撤銷捐贈事項,同時受捐贈者或第三人不得強制其進行捐贈行為。
對于活體器官捐贈,應當充分保護捐贈者的知情權和自主權。捐贈者有權了解進行器官捐贈的相關醫學知識,包括手術對自身身體健康的影響和手術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醫院應當向捐贈者如實告知這些情況。捐贈者了解上述情況后,有權自主決定是否捐贈自身器官,并且應當明示的做出。對于遺體器官捐贈,死者的家屬同樣享有絕對的變更權和撤銷權,這是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任何人都不能剝奪。
對于死刑犯的器官捐贈,為了防止權力尋租,充分保證死刑犯的自主權,對于死刑犯捐贈器官的條件、程序和手續應該明確立法,阻斷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從死刑犯尸體或尸體器官中謀取私利。
(二)堅持人體器官捐贈的無償原則
基于目前我國人體器官供體嚴重不足的現狀,很多學者主張建立捐獻激勵機制和人體器官的有償捐贈,以此來解決供體不足的難題。筆者一直堅持和主張無償原則,既然捐贈器官是公民道德層面的表現,是人類的偉大善舉,我們應該保障這種善舉的純粹和無暇。如果一個人真心想要捐獻自己的器官給他人帶來健康和幸福,它基本上也不會在乎補償的問題了。就像最近云南出現的迄今年齡最小的器官捐贈者——8歲的惠永丹,無償捐獻出自己的四個人體器官,挽救他人的生命健康。
此外,基于我國目前的法制和醫療環境,如果我們實行器官的有償捐贈尚不能絕對地杜絕“有償的變異”,即用形式上的合法有償掩蓋了非法買賣人體器官的情形,我們就應當堅決的實行無償捐贈的原則。
(三)充分尊重捐贈者的意思表示和保護捐贈者合法利益的原則
捐贈人體器官是捐贈者的一項善舉,捐贈者是否愿意捐獻自己的器官、捐獻何種器官、如何進行捐獻,以及捐獻給誰,這些方面都應該充分尊重捐贈者的真實意思表示。如果醫院或醫生違反捐贈者的意思表示,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此外,我們在堅持無償捐贈原則的同時,對于捐贈者因捐贈自己的器官而進行各項檢查而產生的費用,國家應該予以免除,并對醫院由此造成的損失給予一定的補償。
(四)堅持人體器官捐贈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原則
目前我國的醫患關系比較緊張,大多是因為信息不公開,程序不合法所致,這就導致患者對醫生和醫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谶@種現狀,很多人不愿意捐贈自己的器官,不是我們的國人沒有愛心,而是出于各種不信任,擔心自己的善舉變成權力尋租的工具,擔心自己捐贈的器官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有錢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優先獲得,而真正需要的弱勢群體則沒有機會獲得。
因而人體器官捐贈立法一定要遵守公開、公平和公正原則。人體器官捐贈的登記信息要公開,器官分配的程序要公開,移植的過程要公開,并且整個器官捐贈和移植過程,應該公平公正的進行。富有的亦或貧窮的,社會地位高的亦或地位低的,教育背景高的亦或沒有文化的,每個患者獲得器官捐贈的機會應該是均等的,我們應該平等的尊重每一個患者,制定出人人遵守的規則,公平公正的進行器官移植。
參考文獻:
[1]劉敏.器官捐獻法律制度初探[J].現代法學,1996,(1):86.
[2]吳優.淺論人體器官捐贈行為的法律效力[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19.
[3]郭自力.論器官移植的法律問題[J].中外法學,1998,(5):98.
[4]石恩林.我國人體器官捐贈移植立法問題研究[J].醫學與哲學,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