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代女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越來越受到矚目,而男女生的差異也使她們對許多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為了解當代女大學生生活態度等方面的情況,特展開此次問卷調查。同時也為了能幫助女大學生發現不足,提升自身各方面的品質。
關鍵詞:女大學生;生活態度;價值觀;調查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112-02
一、調查的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大學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因此大學生的各方面表現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特別是有關女大學生對自己的定位及對事物的看法等等。
二、調查的方式、時間及對象
此次調查采取不記名抽樣形式的問卷調查方法,于2012年03月12日對惠州學院615名女生進行了普查,回收有效問卷345份,問卷調查范圍涉及大一、大二、大三,理工科,文史科、經管科,城鎮戶口與農村戶口。數據具有代表性。
三、調查的目的與內容
(一)調查的目的
隨著大學生的增加,大學生素質、形象以及對日常事物的觀點等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本調查通過一系列問題,了解女大學生對待生活、學習、財務、未來等方面的態度。
(二)調查的內容
對網絡的態度、對戀愛婚姻的看法、理財消費情況、壓力的來源及處理、對當代就業問題的看法、畢業求職的想法。
四、調查的分析與結果
此次調查主要分為日常生活、財務、未來三大類。
(一)日常生活方面,其中包括網絡,戀愛與婚姻,壓力與動力
1.網絡
網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更是不可或缺的。調查顯示,58.0%的學生上網時間為1~3小時,上網時間達到3小時以上的城鎮占14.5%,而農村只占8.7%,說明城鎮的學生對網絡依賴性更強。并且,隨著年級的增加,上網時間增多,表明了高年級較低年級更常利用網絡,這是由于低年級女生較高年級的學生更常參加戶外活動。高年級的學生已漸漸缺少參加校園活動的熱情,更愿意在宿舍上網,因為網絡能帶給她們娛樂、購物,學習等。“打開網頁便知天下”使女大學生們寧愿選擇通過網絡得知信息而不是選擇到圖書館翻閱書刊報紙,前者更加便捷。從數據上看,會選擇性克制的女大學生占58%,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占36%,說明女大學生具有判別能力和自制力,能克制自己,抵御誘惑。
建議:(1)應正確認識網絡,有利也有弊,學會趨利避害。
(2)女大學生應調節好自己的上網時間,不要過度依賴電腦,特別是高年級學生,應該多參加戶外活動,增加運動量以鍛煉身體,多點交際而不是網絡的虛擬交友。
(3)女大學生應控制網絡對自身的影響,并且發揮網絡視野廣、知識多的優點,讓生活更加充實。
(4)作為大學生,應該認識到沉溺于網上娛樂的不利,用更多的精力關注網絡上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通過網絡接觸社會,提高辨識和思考的能力。
2.戀愛與婚姻
調查顯示(見表一),有49.2%的女大學生的戀愛動機是尋找人生伴侶,有23%的人是為了打發無聊時光,24.6%的人是為了舒緩緊張的學習壓力,說明極大部分女大學生有目的地去戀愛,但是仍然有7.2%的女大學生戀愛是為了隨大流,不落伍。在問及大學是否會談戀愛時,79.7%的人回答不會刻意追求,遇到合適的就談戀愛,說明絕大部分女大學生對戀愛已有一定認識,對于戀愛的態度比較謹慎和認真。在對婚姻的看法中,關于戀愛與婚姻的關系,有46.4%的人覺得戀愛應以結婚為前提,37.7%的人覺得戀愛不一定要結婚。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的戀愛目的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對于高年級的學生,選擇戀愛應以結婚為前提的比例較低年級大大增加,說明女大學生們的心智、思想、態度等都逐漸成熟。
建議:(1)女大學生在戀愛和婚姻上應謹慎選擇,戀愛本應該是自己生活的一個積極的因素,不要使戀愛成為失去我們大學美好生活的原因。
(2)對于戀愛中的一些過激行為,大學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僅僅是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的法律要求。
(3)大學生不能以愛情為托詞,來滿足自己尋求刺激的心理。當愛情真的降臨到自己身上時,要進行理智的思考,擺正愛情與學業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共同進步。
3.壓力與動力
在探求女大學生壓力來源時發現,有72.5%的人的壓力來源于學習,30.4%來源于就業,29%來源于經濟,21.7%來源于人際關系且均為大一新生。可見,學習在女大學生的生活中依舊占有最重要席位。另外,大一新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能力較弱;相對的就業所帶來的壓力比重主要在高年級學生身上。對于處理壓力,大部分人會尋找發泄的方式,只有2.9%的人置之不理。說明當代女大學生對于舒緩壓力,保持身心愉悅還是持有積極的態度的。當被問及最能給自己提供動力的因素時,大部分的大一大二學生都認為是自己的夢想提供著動力,然而,更多的大三學生認為父母的期望才是自己的動力來源(見表二)。
建議:(1)有壓力才有動力,正確認識壓力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正確處理壓力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2)面對就業壓力,大學生應該正確認清形勢,樹立危機意識,并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了解社會需求,提高綜合素質,強大自身,掌握就業基本知識,做好必要準備。
(3)當壓力來臨時,要學會放松心情,不要過度害怕緊張,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尋找正確的處理辦法,不走極端。
(二)財務方面,其中包括經濟來源,消費,對錢的態度
都說“大學是半個社會”,許多學生開始嘗試外出兼職賺錢,現在大學生的經濟來源漸漸發生了改變,有24.6%的女大學生經濟來源于自己的兼職,有71%的女大學生經濟來源于父母。但隨著年級的增加,自己兼職作為經濟來源的大學生比重逐漸增大,大三學生的這一比例甚至大于父母給的,可見,高年級學生越來越獨立,對父母在經濟上的依賴逐漸減少。
據數據顯示,城鎮戶口女大學生每月的花銷在700~800元,農村戶口女大學生每月花銷在500~700元的最多。而在這些月花銷上,有28.9%的人主要是花在衣飾上,有42.0%的人主要花在飲食和享樂上,而僅有15.9%的人主要是花在學習資料上。說明女大學生喜歡物質的東西遠大于精神上的充實,這也是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一個問題,大學生們越來越熱衷于打扮自己,越來越在意自己的外在,這也成了她們忽略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她們對花錢的態度各有不同,43.5%的人能有計劃地花,34.8%的人有錢就花,沒有則省,說明仍然有較多女大學生沒有明確的消費計劃。
而她們對賺錢持有不同觀點,62.3%的人認為收支平衡就好,17.4%的人為了安全感而賺錢。另外,理財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是極為重要的一項,有45%的人拒絕各種誘惑和不良的理財習慣,30.4%的人認為不可能一夜暴富,自己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學習理財。說明,當代女大學生擁有正確而不扭曲的金錢觀,且有積極的理財觀。
建議:首先,應該認識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不能讓拜金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導。
其次,要遵守合理科學健康消費的原則,合理安排生活、學習和娛樂支出,要保證生活支出和學習支出在消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學習支出的比例,將錢投在學習課外技能方面。盡量避免除學習外的奢侈消費。
再次,平時適當地緊縮財政支出,為自己建立一個富有彈性的消費習慣;嚴格控制自己每月的消費上限,對自己每筆資金的去向有—個詳細的記錄,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消費,養成節儉的好習慣。
(三)未來方面,其中包括大學規劃,理想職業,求職
大學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一個好的規劃能讓這四年時間有最大的效益。調查中發現,17.4%的人有詳細的規劃并能很好地執行;47.8%的人有短期目標;還有21.7%的人曾經有過詳細計劃但未能堅持。城鎮戶口的學生大多數有短期目標,選擇曾經有過詳細計劃但未能堅持與選擇得過且過的持平,而農村戶口的學生大部分都有詳細的規劃并能很好地執行,表明農村學生有較強的行動力。另外,大一學生中14.5%的人有詳細計劃,但大二大三的學生僅有1.4%。
談及畢業后的想法(多選),當一名普通職員與考研是大多數人的選擇,都占有30.4%。也有18.8%的人想要自主創業及15.9%的人暫時沒有想法。在女大學生的心目中,穩定有保障的職業是她們的理想職業,占有63.8%,其次是工作舒適的職業,占有49.3%。有30.4%女大學生選擇找工作的方式是參加招聘會或自己到人才市場應聘,其次是依靠家庭背景,占27.5%,說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認為,良好的家庭背景能夠更好地幫助自己,這一比例甚至高于占18.8%的參加應聘考試以及占17.4%的通過實習和社會實踐獲得工作。在她們遇到求職過程中的困難時,84%的人選擇留在目標城市,以尋求機會。有78.2%的人是認為將來需要的是自食其力,僅有13.0%的人表示支持依靠未來的伴侶提供優越的經濟條件,可見,當代的女大學生的獨立自主性較高。
建議:(1)女大學生應認真思考日后的出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就業方向,才不會在求職時,猶豫不決和懵懂茫然。
(2)擇業首先要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氣質以及能力、興趣、特長,給自己恰當的認知和定位,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職業,不該盲目追求舒適以及高薪職業。
(3)確認了就業范圍,還需要為自己制定一個可操作的短期、中期及長期目標計劃。
五、總結
據調查數據顯示,在不同層次上的女大學生的生活態度都存在著差異,發現當代女大學生的行為思想有一定的拜金主義和追求物質。但總體而言,當代女大學生對生活、理財,對待未來等方面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根據調查的結果,我們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更為完善,為女大學生塑造一個更為良好的形象而努力。
在生活上,不沉迷于網絡,正確對待大學戀愛與婚姻,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在學習上,每周把大部分空余時間花在學習上,學習的目的不單一,能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點,并且主動認真地學習。在財務上,有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有計劃地花錢,在大學期間能調節好賺錢與學習生活的沖突。在看待未來上,有詳細的大學規劃并能清楚地知道日后的選擇,在面臨就業壓力與困境時,可以從容解決且適時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