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曾經連續擔任了5屆中共中央總書記。1921年底,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曾向中共建議,以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黨內合作”方式來實現國共合作,但最初遭到陳獨秀和大多數共產黨人的反對。1922年中共二大后,陳獨秀主張設想實行國共兩黨的“黨外聯合”的原則,完全符合列寧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理論及遠東勞動人民大會的精神。1923年6月陳獨秀主持召開黨的三大,他認為中國無產階級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非常幼稚,黨又不能公開,只能做經濟斗爭,而不能做政治斗爭,要做工人運動只有加入國民黨。中共三大確立了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基本方針。
關鍵詞:陳獨秀;國共合作;作用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142-02
一
從黨的“一大”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對國民黨采取了“攻擊”、“排斥”的態度。在黨的“一大”決議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各黨建立任何聯系”,因此對其他各政黨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律采取“獨立的攻擊政策”。黨認為當時的南北各派政黨,都是爭權奪利的,而不是為了真正改造中國的。甚至把孫中山國民黨同當時的北洋軍閥視為“一丘之貉”。
在黨的“一大”后,陳獨秀和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國民黨態度的轉變,而在推動這種轉變的過程中,有一個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他于1921年6月來到中國,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并幫助召開了黨的“一大”。黨的“一大”結束后,同年底,他受邀去桂林拜訪孫中山,在此后的半年多時間里,他同孫中山和國民黨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并逐漸形成了一種認識,他認為孫中山領導下的南方是中國工人運動的中心和民族革命的基地,因此他進一步認為共產黨與國民黨應該合作從而開展國民革命。
1922年4月,當馬林從廣東回到上海后,他立即將自己的想法分別告訴了上海的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因為當時國共兩黨的總部都在上海)。經過多次討論后,國民黨同意共產黨可以在國民黨內進行共產主義的宣傳。但當馬林將自己的想法提交給共產黨人討論時,便即刻遭到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強烈反對。而陳獨秀也當即給維經斯基(正在遠東局工作)寫了信,表示對馬林的建議的堅決反對,并請求維經斯基向共產國際替他代呈自己的理由。
我們不妨先仔細看一下陳獨秀給維經斯基的信,以便更好地了解陳獨秀對國民黨的態度及對馬林建議反對的如何堅決。
在信中,陳獨秀首先認為,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革命宗旨及基礎不同,而國民黨的聯美、聯合軍閥張作霖及段祺瑞的政策更是與共產主義不相容的。其次,他認為,國民黨沒有發表黨綱以表明自己的革命宗旨,而在其他各省人民看來,國民黨仍不過是一個爭權奪利的政黨,如果共產黨加入了這樣的政黨,黨將會在社會上尤其是青年中喪失信仰,黨也永無發展的機會。再次,廣東軍閥陳炯明名義上支持,實際上反對孫中山的國民黨,而共產黨如果加入了國民黨,便立即受到陳炯明的敵視,這會阻礙黨在廣東的活動和發展。最后,他認為國民黨向來對新加入的分子不能容納他們的意見及委以重任。加之,廣東、北京、上海、長沙、武昌各地的黨組織都已開會表決堅決反對加入國民黨[1]。
在自己的建議遭到了共產黨人堅決地反對后,馬林決定回莫斯科直接向共產國際匯報,以期求得共產國際的同意和支持。1922年4月24日,馬林乘船離開了上海前往莫斯科。
二
就在馬林離開上海后沒幾天,共產國際代表達林于4月29日從上海抵達了廣州,并參加了中共中央在廣州召開的工作會議。會上,達林做了報告,他依據遠東代表大會的決議,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與孫中山的國民黨結成反帝民族革命統一戰線。這次會議對于國共合作的問題未做出決議,但大多數與會者基本上同意了統一戰線的策略,因此說,這次會議對黨的策略轉變起了重要作用。而這次會議上,經過廣泛和激烈的討論,陳獨秀也開始了對統一戰線必要性的認識。
為了表明黨的策略的開始轉變,6月15日,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它宣稱:“中國現存的各政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較是真正的民主派”,因此“邀請國民黨等革命派及革命的社會主義各團體開一個聯席會議”,以“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
這個聲明雖然表明了這是中國共產黨策略轉變的第一個重大步驟,但這絲毫不能表明陳獨秀對國民黨所持的不信任、懷疑態度的改變。從陳獨秀6月30日再次寫給維經斯基的信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他說:“我們很希望孫文派之國民黨能覺悟改造,能和我們攜手,但希望也很少?!?[2]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二次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是在沒有國際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召開的,是黨獨立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最初嘗試。
黨的“二大”討論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決議提出:“必須暫時聯合民主派才能夠打倒公共的敵人——本國的封建軍閥及國際帝國主義之壓迫”。并且指出,這種聯合的步驟是:先邀請國民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代表商討建立聯合戰線的問題,使傾向于共產主義的激進民主派組成“左派聯盟”,再與各界群眾團體聯合組織“民主主義大同盟”。
就在中國共產黨準備召開“二大”之際,馬林到達了莫斯科,并于7月17日給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提交了他關于國共合作建議的報告。
馬林的報告著重闡明了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的進步作用,以及國共合作的必要性。他認為,首先,只有孫中山國民黨所控制的南方可以開展共產主義運動,因為那里的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宣傳工作使他對中國革命產生了信心,而國民黨人對香港海員罷工的支持更使他對國民黨有了更深刻的好感。其次,他認為,在中國無產階級力量幼稚,農民對革命表現出冷漠的情況下,只有國民黨這個多階級的聯盟,才是可以聯合的“民族革命運動”的力量。因此,他認為共產黨要放棄對國民黨的排斥態度,而應當與國民黨合作。最后,他認為國民黨既然已經允許共產黨“在其黨內進行共產主義宣傳”,因此國共合作具有極大可行性。
馬林的報告提交后的第二天,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就正式通過了馬林的報告,顯然,共產國際完全贊同和支持馬林的建議。8月,共產國際又對駐中國特派代表做出了指示,認為“國民黨是一個革命的政黨”,而“共產黨人為完成他的任務,必須在國民黨內部”組成自己的團體,并成立宣傳機構。這進一步表明了共產國際對馬林的建議的重視和支持。
1922年8月初,馬林帶著共產國際的決議和指示,再次來到了中國。不久后,他便建議中共中央召開會議。8月29日和30日,中共中央便在杭州西湖舉行了會議。有了共產國際的指示,馬林便能徹底地貫徹自己當時提出但遭反對的建議。會議上,馬林堅決主張共產黨員要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此為基礎建立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當然這也首先遭到了張國燾等人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樣會混合階級組織,妨害共產黨的獨立。陳獨秀也表示,只有孫中山取消其須按手印及宣誓對他本人服從的入黨程序,并改組國民黨,他才同意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否則,他將堅決反對。雖然如此,但由此表明陳獨秀已然同意了以“黨內合作”為方式的國共合作 [3]。
西湖會議,最后經過馬林的說服,大多數人基本上同意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由此而拉開了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歷史帷幕。
三
此后,在同年11月,陳獨秀、劉仁靜出席了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劉仁靜發言,“在要中國消滅帝國主義,就必須建立反帝的統一戰線,我們黨根據這一原則,已決定和國民革命的政黨即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其形式是我們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參與國民黨”,從而表示了對共產國際決議和指示的遵從。
1923年1月,共產國際依據馬林的報告,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關系問題的決議》,決議再次強調了中國工人階級“尚未完全形成為獨立的社會力量”,而“中國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團是國民黨”,因此,“國民黨與年青的中國共產黨合作是必需的”,“在目前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是適宜的”。這個決議成為黨的三大關于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這個中心問題的討論的基礎[4]。
之后,在2月份發生震驚全國的“二七慘案”,這也極大地震動了中國共產黨,使黨更加認識到,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同盟軍和自己的武裝,就無法戰勝兇惡的敵人,而這在主觀上也促使黨加快了同國民黨進行全面合作的步伐。
6月12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宣稱:“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的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議決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曾感此必要,遵行此決議,此次全國大會亦通過此決議?!边@樣,黨的“三大”關于國共合作議決案的通過,標志著我黨關于國共統一戰線政策的最終確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陳獨秀和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態度由“攻擊、排斥”到“攜手、聯合”的轉變,對于共產國際關于國共合作政策由反對到接受,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方面,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策略方針首先是由共產國際提出和倡導的,并且是在共產國際及其代表的強力指導下推行的。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二七”慘案血的教訓中也認識到,要戰勝強大的國內外敵人,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就必須聯合一切革命力量共同奮斗。同時,在1922年8月陳炯明叛變之后,孫中山也認識到必須與蘇俄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因此他便接受了馬林關于改組國民黨的意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Z].北京:北京圖書館.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3]包惠僧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陳獨秀著作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