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憶錄是歷史工作者研究作者那個時代的歷史的重要資料。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的老一輩領導人出版了大量的回憶錄,其中楊尚昆同志的回憶錄頗具代表性。《楊尚昆回憶錄》以細節、真情與實話,在老一輩革命家的回憶錄中具有獨特的代表性與史料價值。通過書中幾個片段,解讀楊尚昆同志親歷的革命。
關鍵詞:楊尚昆;回憶錄;中共黨史
中圖分類號:K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154-02
回憶錄是歷史工作者研究作者那個時代的歷史的重要資料。特別是對于近現代史研究者來說,回憶錄中作者對某一事件的細節描述、切身體會以及時過境遷后的實話實說,都彌補了一般歷史文獻的枯燥、粗疏和不可避免的隱晦。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的老一輩領導人出版了大量的回憶錄,其中楊尚昆同志的回憶錄頗具代表性。
楊尚昆同志是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生經歷豐富,但這本回憶錄只寫到1949年。“按原定計劃,回憶錄還包括中辦20年(他身前提出中央辦公廳20年是回憶錄全書的重點[1]16),‘文革’前后和他復出工作這三部分,在他因病情突然惡化而去世后已法完成。”[2]376盡管如此,這本書依然向我們展現出楊尚昆同志眼中1949年以前的那一段歷史。
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很難將作者與一位久經考驗,身經百戰,貴為國家主席的老一輩革命家聯系起來。全書文字樸實,感情真摯,敘述客觀,不為自己隱,也不為尊者諱,非常富有個性色彩。與筆者以往讀過的別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回憶錄相比,本書最突出的特點是細節、真情與實話。因此,書里的人和事都活了起來,也讓讀者覺得真實、親切,很有《世說新語》的味道。
一、兒女情長
人非草木,怎能無情?可是在某些回憶錄或別的作品中,卻往往將革命者表現成了仿佛不食人間煙火的另類。其實,我認為,革命者反而應該是更加有豐富的感情,若不是對這片土地、這群同胞愛得深沉,他們又怎么會甘心拋頭顱、灑熱血去鬧革命?尤其他們中的許多人家庭環境還是比較優越的,和被逼上梁山是不一樣的。楊尚昆同志在他的回憶錄中,毫不掩飾他對父親、兄長和妻兒的愛,有些細節真的感人肺腑。
對父親,他的印象是:“他愛國,開明,為人厚道,”他寫到父親“義務給人看病,但從不給自己的親人開處方,只是和請來的醫生共同商討。問他為什么?他回答說:給親人治病,開中藥下不得手。” [2]4他又寫到家道中落,父親幾次實業救國的嘗試均告失敗,“只聽得父親常常嘆氣:家敗了,敗了!” [2]6向讀者勾勒出一位心地善良、辛勞持家的父親的形象。
對他的引路人、兄長楊■公烈士,楊尚昆同志更加充滿了感情。他回憶兩人訣別時的情景:“5月初的一天,他陪我來到朝天門碼頭,踏著長長的石級,走到長江邊,登上一只小木船,駛到江心后,攀登長江輪的舷梯,上了甲板。” [2]16七十多年前的一幕一幕,猶在眼前,對兄長的深情,可見一斑。
對妻子,他更毫不掩飾兩人間的深厚情誼。書中不僅敘述了兩人認識與相愛的經過[2]19,而且在回憶歷史的過程中,總忘不了順帶說幾句在革命戰爭的特殊環境下,兩人聚少離多的一些生活片段。在中大的清黨運動中,李伯釗被錯化為階級異己分子,“我和伯釗新婚不久,她就受到這樣無端的政治打擊,按當時的風尚,我應該同她離婚,‘劃清界限’呦!但我沒有。你開除她的團籍,反正我相信這個人。” [2]38-39兩人間的信任,躍然紙上。1935年,李伯釗來到三軍團部看望楊尚昆,“彭總打趣地問:‘你的情報為啥這么準,一下子摸到我們軍團部來啦?’伯釗看著我直笑,我只好向彭總‘坦白’:伯釗剛好在軍團部對面的一個連隊教唱歌,聽到她的歌聲,我便約她來了。” [2]131只幾個細節,寥寥幾筆,既表達出兩人間深厚的感情,又顯示出革命者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尚情操。
對于兒女,楊尚昆同志也同普天下的父親一樣,深深地愛著他們。回憶錄里的兩個細節,讀罷讓人心里暖烘烘的。“(1949年)農歷大年初一那一天,我抽不出時間回夾峪,初二才回去同孩子們團聚,放了三顆信號彈,隨是過節給孩子們樂一樂。”為了給女兒小妞過生日,他做了一個土質的蛋糕,“沒有奶油,只是用‘洋菜’(石化菜)熬一熬,裝進一個大碗里,凝結起來后扣在盤子里,面上鋪一層罐頭水果。” [2]278,[3]條件雖然簡陋,做父親的依然想盡辦法讓兒女快樂,生活雖然艱苦,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正是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激勵革命者不斷向前。
二、歷經磨難
以往一些革命題材的作品,大多著重敘述我革命軍隊如何勝利,共產黨員如何氣度不凡,大義凜然英勇不屈,好像光榮的勝利只能屬于我們,狼狽的場面就是敵人的專利,可是事實并非如此。
1926年,楊尚昆初到上海。5月30日,參加上海工人紀念五卅運動的游行。“誰知靠近老西門時,工部局的巡捕和軍閥政府的警察,掄起警棍,劈頭蓋臉地打來。我措手不及,腦門上挨了一棍,鼓起了一個大包。人群被打散了。” [2]18這段回憶雖然不這么光輝卻很真實——游行隊伍在軍警的暴力下作鳥獸散,許多青年吃了悶棍。
1936年6月,“一天傍晚,住在附近的一部分國民黨地方部隊突然前來襲擊瓦窯堡,”由于紅軍主力已經撤退,只留下紅軍大學的學員,敵眾我寡。“這時,毛主席正在睡覺,周恩來同志身邊也沒有兵。幸好還埋伏著一個連,就靠他們抵擋了一下。我們就把毛主席叫起來,匆忙撤出瓦窯堡我沒有弄到馬騎,周恩來看到后,大聲嚷道你們哪個給楊副主席一匹馬呀!可是,那時亂糟糟的誰也顧不上,我就一口氣走了十五里路,非常狼狽。” [2]168勝敗乃兵家常事,撤退也不可能總是秩序井然。這一次總部遇到突襲,不僅楊尚昆還有林彪、羅瑞卿甚至周恩來、毛澤東也都只能“亂糟糟”地撤退。打仗有進攻也有撤退,革命有成功也有失敗。革命者一呼百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敵人望風而逃的場景只是對革命的一種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的理解。真實的革命是殘酷而又危險的,革命者正是在這血與火中茁壯成長。
三、坦言自己的錯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無完人,怎能沒有缺點?本書中,楊尚昆坦言自己在歷史上的過失和自己對黨內一些錯誤由擁護到懷疑到批判的思想轉變過程,不是刻意地標榜自己,而是實事求是,讓人佩服他開闊的心胸。楊尚昆同志在談到回憶錄時特別強調:“對于自己應該一分為二, 是即是, 非即非, 要實事求是地總結一生的正反兩方面經驗, 給后人以啟迪。” [1]13
關于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派系斗爭,楊尚昆承認“我是擁護支部局的。” [2]38
關于“左”傾冒險主義指導下的白區工運動,楊尚昆也承認他是忠實執行的。“我那時還沒有從路線上、策略上認識這樣做的不對,只覺得工作非常難做,群眾很難發動。” [2]54
在蘇區反“羅明路線”的政治風暴中,作為中央宣傳部部長張聞天的助手,楊尚昆也發表過幾篇批判“羅明路線”的文章。在回憶錄里,楊尚昆沒有回避這件事,反而承認自己的文章“就是著重批評‘大多數同志’沒有給羅明以‘殘酷無情’的打擊,犯了‘腐朽的自由主義’錯誤。” [2]79還承認這件事是“一直使我感到內疚的往事。” [2]80
在回憶自己經歷時,楊尚昆沒有因為曾貴為國家主席,就吹噓自己是多么先知先覺,而是如實剖析自己,為后人做警示,體現了革命者豁達的氣度。
四、公正客觀地評述歷史人物和事件
楊尚昆的這本回憶錄不僅努力實現了對人對事的基本客觀,而且通過運用細節,反映歷史人物獨特的個性。例如對李德,當彭德懷怒斥其錯誤時,用了“崽賣爺田心不痛”的俗語,當作者把原意翻譯給李德后,“‘封建,封建!’李德咆哮起來,‘你是報復,因為你對撤消你軍委副主席不滿意。’” [2]94遵義會議上,“李德坐在門邊上,椅子跨著門檻,門里頭一半,門外頭一半。”在張國燾企圖分裂黨的圖謀暴露后,毛澤東果斷決定中央單獨北上。張國燾得知消息后派紅軍大學教育長李特帶領學員來攔截“他(李特)來勢洶洶,問我們為什么‘開小差’,這時在場的軍事顧問李德見李特佩著手槍走進毛主席,二話沒說,雙手抱住李特,把他拖到幾十米外。”[2]145幾個細節把李德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一方面是固執暴躁死不認錯,另一方面又很勇敢,能挺身而出。
對革命戰友楊尚昆也能直言他們的缺點。例如對彭德懷,他認為“有時失諸急切,態度生硬,不免得罪一些人。”[2]203對于張聞天,在宣傳工作中曾犯過的“左傾”錯誤,他說:“這是我們受教條主義影響較深的人的悲哀,賢者如聞天同志也沒有例外。” [2]69
對母校中山大學,他一方面對其辦學方針進行反思,指出其“脫離中國革命實際,學校的領導把中國共產黨排除在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形而上學和在組織上培植宗派”的錯誤,也承認“大革命失敗后,在那種險惡的環境下,學校為中國革命保存了一批重要骨干,幫助他們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2]42-43特別是蘇聯同志在自己經濟條還不太好的情況下對中國留學生的優待,使作者“很為蘇聯當局的國際主義精神感動”[2]24。
對于托派,他也客觀地說“現在看來,說托派等于漢奸這個結論不適當,沒有什么證據。但是,托派的分裂活動確是有害于抗戰的。” [2]185既脫掉了托派頭上的漢奸帽子,又指出他們的危害性。
這本回憶錄中還有一個細節:楊尚昆凡在提到毛澤東之處都稱之為“毛主席”。這應當是作者對偉大領袖深深敬意的真情流露,不過,這多少與對其他領導同志的感情有些不同。
在中世紀,歐洲的神學家曾為天堂里是否有廁所而爭論不休。我倒覺得,既然是天使,是神,當然是純而又純,與我們凡人不同的,怎么會需要廁所呢?革命者雖然是英雄,但英雄也是凡人,也要吃喝拉撒,也有種種缺點,也曾經歷失敗,也會拍桌子(黎城會議之后,劉少奇同志“經過太行同彭德懷同志交談時,批評太行發動群眾不夠,批評得很尖銳,彭總接受不了,兩個人都拍了桌子” [2]131)。但是這樣的革命,這樣的革命者才是真實的,沒有距離的。非要把革命描繪成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把革命者描繪成沒有缺點,絕頂聰明的完人,這根本是在寫童話,在造神。
楊尚昆的回憶錄如實地再現了一段歷史,書中沒有言不由衷的歌功頌德,沒有矯揉造作的自吹自擂,只有真實的細節、真情的流露和實事求是的評判。本書不僅是一段歷史,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資料,更為重要的是,它讓讀者感受到了革命和革命者真正的面貌。
參考文獻:
[1] 蘇維民.楊尚昆談撰寫回憶錄 [J] .中共黨史資料, 2008,(1).
[2] 楊尚昆.楊尚昆回憶錄 [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
[3] 袁源.楊尚昆同志的兒女深情 [J] .世紀風采, 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