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善于在外交場合通過“賦詩言志”來表達立場、傳遞信息;或者通過“賦詩言志”對外交事務發表觀點、表達立場,這種外交話語方式,我們稱之為“詩賦外交”。“詩賦外交”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燕享之禮”。
關鍵詞:詩賦外交;賦詩言志;燕享之禮;起源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170-02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善于在外交場合通過“吟詩作賦”來表達立場、傳遞信息;或者通過“吟詩作賦”對外交事務發表觀點、表達立場,這種外交話語方式,我們稱之為“詩賦外交”?!霸娰x外交”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燕享之禮”。
一、西周的“燕享之禮”:起源于外交外事活動
如前已述,詩賦外交是指在外交場合通過“賦詩言志”來表達個人或國家之志的一種獨特的外交話語方式,而“賦詩言志”最早起源于西周時期的“燕享之禮”。這可以從《左傳》和《國語》對燕享賦詩的記載得到佐證?!蹲髠鳌匪d賦詩場景共68次,其中有62次均發生在隆重的外交燕享場合;《國語》所記賦詩場景雖只有6次,但其中2次也是在外交燕享中進行的??芍?,賦詩與燕享禮密切相關。而所謂的燕享之禮即燕禮,是指宴樂賓客的隆重禮儀,其中“享”即“饗”,《左傳》常寫作“享”,《國語》常寫“饗”,均指用酒食款待賓客之意;“燕”通“宴”,義為安閑、休息,即在政余閑暇之時宴樂賓客。但西周早期用“言”記燕禮,如《伯矩鼎》:“伯矩作寶彝,用言王出內事人”[1]39,西周晚期才用“宴”記燕禮,如《鄂侯御方鼎》:“王南征,伐角 。……御方侑王。王休宴,乃射?!钡酱呵镏?,除“宴”外,還用“■”記燕禮[1]12。
西周早期為什么用“言”記燕禮?根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的解釋,古人的燕禮在饗禮之后,“饗重威儀”而“燕重言”,饗禮只是形式,美酒佳肴,備而不用,向賓客進酒不用酒而用“醚”(僅有酒味的甜汁)[2]209, 賓客只能象征性地品嘗一下,不能飲盡,只有到了“饗禮”之后的“燕禮”,才能“飲酒食撰……盡歡而散”[3]61-73,也就是說,饗禮之后的燕禮可以飲酒言說,盡情表達,具有言說、發表觀點的功能。燕禮和饗禮的這種功能區別似乎在表明西周早期最初設置燕禮時的目的是為了給朝聘往來中的各國諸侯發表看法、溝通思想、交換意見而設置的,正如劉雨文章《西周金文中的周禮》所言:“蓋西周早期燕禮乃因外交活動欲有所言而設,故以‘言’記此禮?!盵4]89 后因“宴”、“■”與“言”音近,故假借來記“言禮”,所以“燕禮”由“言禮”演變而來,而“言禮”最初是為參加外交外事活動的各諸侯國發表觀點、交換意見而設置的,而且最初的“言禮”中,很可能不乏自由用詩,或引詩論理,或自賦新詩,或美或刺,但后來,隨著西周統治階級對等級禮儀制度的強化,“言禮”與“享禮”一起被完全等級化、儀式化,成為一種具有固定用詩、用樂模式的禮儀規范[5]40。
二、西周“燕享之禮”的用詩、用樂禮儀模式
燕享禮中用樂之詩章多取自今本《詩經》。如,今存《儀禮·燕禮》中一段記載:“小臣納工。工四人,二瑟;小臣左何瑟,面鼓執越,內弦右手。相入,升自西階北面東上坐。小臣坐授瑟乃降。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笙入,立于懸中,奏《南陔》、《白華》、《華黍》。……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遂歌鄉樂,《周南》:《關難》、《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大師告于樂正日正歌備。”[6] 引文中的《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6篇,是《詩經·小雅》中僅有篇名而無文辭的“笙詩”(宋朱熹于集傳中所稱),其余12首亦分屬《小雅》和《國風》,可知燕享禮中樂章多取自《詩經》。
根據禮儀的性質、規格、參加者的身份和地位來確定詩樂的采用模式,所以,西周燕享禮中的用詩用樂是禮儀參加者社會等級地位的標志。如:《左傳》襄公四年:“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晉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鳴》之三,三拜。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之,曰:‘自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禮,借之以樂,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與聞?!段耐酢?,兩君相見之樂也,使臣不敢及?!堵锅Q》,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勞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悸勚骸L問于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訊,咨難為謀?!极@五善,敢不重拜?”[7] 從中可知,三《夏》是天子用來招待諸侯領袖的,《文王》是兩國國君相見時使用的音樂,所以,穆叔對這兩種樂歌“不拜”。而《鹿鳴》是君王嘉獎寡君的,《四牡》是君王用來慰勞使臣的,與《皇皇者華》一樣,都是用來享他國上卿時所用之樂,所以,穆叔才敢接受,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身份聽這三首詩才符合周禮的等級規范。
儀典用詩,多取其樂章之義,而非辭章之義,樂章之義與詩本義沒有必然聯系。上文所引《儀禮·燕禮》例中,只有《鹿鳴》、《魚麗》、《南有嘉魚》為寫宴樂的詩,其余幾篇,都與燕飲無關。如《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民不■,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盵8] 顯然是大宴群臣賓客的詩篇?!啊赌仙接信_》是頌德祝壽的樂歌,頌禱對象,不是天王,便是諸侯。與燕飲無關。全詩5章,每章6句,第一章“南山有臺,北山有萊。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樂只君子,萬壽無期。”第三句“南山有杞,北山有李。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樂只君子,德音不已?!盵9]216《采■》寫夙夜勞瘁的女宮人為貴族祭祀采■的辛苦,其詩云“于以采■,于沼于■;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于澗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宮。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10]《采■》寫貴族女兒出嫁前女奴們依俗置辦告宗廟所需的藍藻之類祭品”,其詩:“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維筐及■;于以湘之?維筐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盵11] 《四牡》是出使官員自述奔波之苦不能在家孝敬父母;《皇皇者華》是寫使臣受國君之命周歷各國,廣詢博訪,忠于職守的事。
程式化、模式化的樂章表演與參禮者出使的政治任務、外交談判主題無關。《燕禮》中無數次描述了燕禮中的答拜之禮,但沒有一次答拜是為所奏的樂章而答拜,說明燕禮中的詩樂表演,不是為嘉賓點歌設置,與使者、來賓的出使目的、談判主題無關,它的功能更多體現為強化等級觀念,提高宗法意識,增加禮儀威嚴、莊重的氛圍?!墩撜Z·八佾篇》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悉取于三家之堂?”[12]18
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卻用八佾,所以孔子說“是可忍孰不可忍”。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祭祀祖先,撤掉祭品時唱著《雍》的詩篇?!队骸分挥性谔熳蛹雷鏁r才能唱,身為卿大夫級別的三家根本就不配唱,唱了就是違禮、僭越。所以孔子說:“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這樣的詞句,怎能在三家祭祖的廟堂上采用呢?從孔子譴責這些諸侯僭用天子之樂的事實,我們也可推知,西周燕享之禮的奏樂舞蹈,其內容、規模依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但同一身份地位的賓客所受的待遇卻是固定模式化的,它與參禮者的出使政治任務、外交談判主題無關,僅與禮儀的性質、規格、參加者的身份、地位、等級密切相關。
三、燕享禮中“樂章之義”的失落與“辭章之義”的興起:賦詩言志興起
西周燕享禮中的用詩,最大特點就是取其樂章之義而無關詩歌內容,重點在于體現宗法、等級、地位、身份等觀念意識,所以,配歌用詩是固定的、模式化的,是建立在西周宗法、等級制度之上的產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由于天子式微,諸侯征戰,強權問鼎,西周的諸侯朝天子到春秋時變成了諸侯朝霸主。周朝的宗法等級的禮義秩序遭到破壞,但周禮遺風尚存。國家的興衰存亡、利益得失等諸多因素,促使各諸侯國之間朝聘會盟往來不斷,外交外事活動頻繁,在這一過程中,各國的外交語言方式發生了變化,過去燕享禮儀中那種充滿等級教化意義的樂章之義逐漸淡化、消失,燕禮中“言”的目的與功能的逐漸增強。因為原有的用于固化宗法等級需要的歌詩禮義,已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矛盾重重、沖突不斷、微妙莫測的現實國際環境,為了生存、趨利避害,為了說服、規勸、諷刺、批評,為了表示友好、增進信任,化解沖突,解決急難,滿足各種政治和外交的需要,促使人們在朝聘燕享中,重視燕禮最初設置時的“言”功能,即取燕禮中歌詩的辭章之義,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外交觀點,以解決現實問題,“賦詩言志”隨之興起。因為這種以詩代言、即興“賦詩言志”的外交話語方式,具有委婉高雅、精神微妙等特點,對于禮崩樂壞但天子余威與禮樂影響仍存的春秋時代的外交活動來說,不失為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元年[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劉雨.西周金文中的饗與燕[C]//.劉雨.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4]劉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禮[J].燕京學報,1997,(3).
[5]劉麗文.春秋時期賦詩言志的禮學淵源及形成的機制原理[J].文學遺產,2004,(4).
[6]燕禮[EB/OL].古詩文網, 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0deadc37de.aspx.
[7]左傳·襄公四年[EB/OL].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75157.
[8]呦呦鹿鳴[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23083.htm.
[9]黃典誠.詩經通譯新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10]采■[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35193.htm.
[11]采■[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35260.htm?fromId=398480.
[12]孔丘.論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