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汪曾祺中期散文題材多樣、立意鮮明,大家之氣宛現。作者在力求適應形勢需要,結合工作實際創作的同時,也在努力探索、尋求突破。挨批判的作品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亂象。從擬作制度性思考,實際已經是“不憚其煩地縷寫出來”的《國子監》,到無法續寫使之更完善因而惋惜、感嘆,歷時近半個世紀,表明作家的擔當已經超出文學。
關鍵詞:自豪;覺醒;思索;國子監
中圖分類號:I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172-03
汪曾祺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說、散文、戲劇均有典范性作品。成就最高的是小說,其次為散文;作品數量最多的是散文,其次為小說。1993年出版的《汪曾祺文集》分別有散文卷和文論卷。而在他逝世以后出版的《汪曾祺全集》中“文論”歸置于散文了。《全集》計八卷近200萬字,其中散文卷計四卷約100萬字。中期散文是指1956年至1958年創作的散文,共七篇。早期的最后一篇散文寫于1948年,后期的第一篇散文寫于1978年,也可以說三十年間他只寫了七篇散文。文論性散文,三篇,文字量最大;生活類散文三篇,最具文學性;說古性質的散文一篇,屬于制度性思考,為研究者忽略了。本期散文題材多樣,表明作者努力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做好本職工作,同時也凸顯了個性。
一
汪曾祺1950年夏天回到北京,被分配在市文聯工作。文聯辦了《北京文藝》和《說說唱唱》。他先后在這兩份刊物編輯部做編輯。1954年秋天,又調到民間文藝研究會編輯《民間文學》。汪曾祺身為編輯,心系創作。本時期的文學創作要求以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導,必須服務于政治。汪曾祺自以為不太熟悉宏觀的現實生活,難以做到為政治服務,因而就不自覺地擱筆了。有人建議他另辟蹊徑,根據歷史小說的情節進行戲劇創作。為此,就有必要研究戲劇。《且說過于執》是觀《十五貫》后感,也算是研究戲劇之作。《魯迅對于民間文學的一些基本看法》(以下簡稱《看法》)和《仇恨·輕蔑·自豪——讀“義和團的傳說故事”札記》(以下簡稱《自豪》)均接近于“職務”創作。
浙江省昆劇團整理演出的《十五貫》有全國性的影響。打倒“四人幫”以后本劇被拍成的電影更是風靡全國,為大平反起了造勢的作用。過于執是其中的一個新創為主的人物。在朱素成的原著中有過于執這個人物。他身為縣官枉斷兩命案而只受輕罰,但最終也顯示了輕微的自責。過于執是一個比較中性,不太重要的人物。在新劇中他不啻是重要人物,而是一個藝術典型了。況鐘頂住壓力,多方調查,要查出個水落石出,而過于執則竭力阻撓調查,力圖維持原來的錯判。本劇創新過于執這個人物,說明在封建社會要平反冤假錯案之難,難于上青天。汪曾祺是一個“會看”“門道”的觀眾。過于執,正如他的名字,過于固執,是一個典型人物:并不十分可恨,但所出之錯置無辜者于死地,實際也是犯罪。他不是知錯即改,而是死不認錯,企圖將錯就錯。這樣的人七分可恨,十分可惡。塑造出這一個人物形象是一種創造。《且說過于執》最后說:“向創造性致敬!”創造性表現在許多方面,主要是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此為《十五貫》的主題。汪曾祺對于過于執一招一式的點評,讓我想起他執筆改編的《沙家浜》中的阿慶嫂形象和唱詞。
魯迅先生沒有寫過專門研究民間文學的論文,但是他在多篇文章中“必要地或者附帶地提到民間文學”。《看法》概述了魯迅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自己的基本看法。“魯迅直率地把文藝分為消費者的文藝和生產者的文藝,并且指出了民間文藝是消費者的文藝。”這是魯迅民間文學思想的精髓。“‘民間文學’的‘民’,‘人民’,大家對它的理解頗有分歧。”但“‘生產’,這說明‘人民’一詞最本質的含義——產生的背景和最基本的主題,是:勞動。”魯迅“承認民間文學在藝術上的優越性——剛健、清新。”魯迅深情地記述農村民間文藝生活的文章有多篇,如《無常》、《朝花夕拾·后記》等。魯迅先生“曾經生活在豐富的民間文學的感性世界之中,對民間文學有廣泛的知識和興趣。”少年汪曾祺也生活在民間文學的感性世界之中。約6 000字的《看法》即發表于他此時擔任編輯的《民間文學》。汪曾祺與魯迅一樣與民間文學有著親密的接觸。《看法》說:“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工作也仍然是當務之急。”這是汪曾祺寫作本文的主要目的,也是本刊對讀者和研究者的期盼。
《看法》開頭部分說:“魯迅先生時,在文藝上正面的,首當其沖的敵人,是以胡適為首的資產階級學派。”接下來的一大段便是批胡適。事過境遷,今天對魯迅的研究深入、全面多了,對胡適的評價也逐步走向公允。《看法》雖然符合當時的特定需要但顯然有偏頗。《看法》的結尾部分說:“因為時間力量所限,一時不能深論,只能這樣籠統地提一提。”“今天描述其對民間文學的一點基本看法,供大家參考,如上。”這或許是作者草率成篇的痕跡吧。
《自豪》是一篇讀后感。其中論及的《漁童》是幻想故事。“魚盆魚盆搖搖,清水清水飄飄!”“清水清水流流,金魚金魚游游!”這樣的四節短歌,“輕快、鮮明、富于音樂性,不僅它本身異常優美,而且使整個故事都具有均衡的節奏,增加了色彩和動態。”老漁翁為“魚盆”歸屬與牧師斗嘴而突然昏倒,魚盆不慎摔破,蹦出個魚童。魚童把魚竿一抖,“魚竿正釣住牧師的嘴上膛。”這種侮辱敵人的辦法,讓作者想起高爾基筆下的哥薩克人所編的故事:獵狗吃掉了省長,連肩章也吃掉了。他們再也想不出比這更可以侮辱自己省長的辦法了。“最奇特、最銳利、最有力量的幻想,正是產生于最強烈、最深刻、最殘酷的現實之中。”可貴的幻想精神!
《自豪》說:現實性傳說的“可靠程度是超過許多官方和私家的記載的。”其中《張頭和李頭》清楚地道出了人民與統治者及洋人之間的三角關系。張頭、李頭終于明白了,官家和洋人“都是給老百姓造罪的”。“我們可看清了!不聽你們官家的,也不聽你們洋毛子的,我們該聽我們自己的啦!”可貴的覺醒意識!汪曾祺認為“‘掃清滅洋’比較符合義和團運動的本來面目”。
《自豪》是汪曾祺1958年被補劃為右派的“反黨”作品之一。在單位領導發動的批判會上,一位同事義正詞嚴地責問汪曾祺:“瞧瞧,你這篇反黨文章的題目!你對誰仇恨!輕蔑誰!自豪什么?”通讀全文可以看出,編者和作者仇恨的是官家,輕蔑的是洋人,為人民的覺醒意識和幻想精神自豪。
二
要修下水道了,大汽車上卸下雞蛋大杏核大的石子和溫柔、干凈的沙,把一個空場子堆得完全變了樣。最后又來了一個大到簡直可以當房子住的水泥筒子。空場子本來是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時間一長,孩子們知道了,是可以爬到這些建筑材料堆子上面去玩的。站在高處,許多東西看起來都是另外的樣子了。“他們看見了許多肩膀和頭頂,看見頭頂上那些旋。他們看見馬拉著車子的時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樣一聳一聳地動。”忽然,有一個在圓筒子里面跑跳的孩子歡呼起來:“我已經頂到筒子頂了,我沒有踮腳!”下水道終于修成了,地面恢復了寬廣、平坦。陪伴孩子玩耍的作者在《下水道和孩子》中寫道:“多給孩子們寫一點神奇的,驚險的故事吧。”——這一句話放在括號里,單獨作為一個自然段,居于中間部分。顯然,這是主題。孩子們需要符合他們身心健康的文藝作品。
《冬天的樹》包括三個短篇:《冬天的樹》、《標語》、《公共汽車》。極短篇《冬天的樹》(以下簡稱《冬》)不足200字,可以當作散文詩來讀。一共十個自然段,除了最后一個,都以“冬天的樹”作為句首即段首,使得本文具有排比句意味。“冬天的樹,輕輕地,輕輕地呼吸著,樹梢隱隱地起伏。冬天的樹在靜靜地思索。”本文發表于1957年上半年,與其說是樹在思索,不如說作者在思索。
《冬》與寫作、發表為同時的《早春》可以對讀。《早春》為組詩,計五首,其中第三首也叫《早春》(以下簡稱《春》),全詩為:新綠是朦朧的,飄浮在樹杪,完全不像是葉子——遠樹的綠色的呼吸。本詩的主體是原本即有的括號中的話。汪曾祺多篇作品中都對有些句子加了括號,這是提醒讀者要特別注意的關鍵句。一《冬》一《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關注現實、觀察自然、勤于思考、熱愛生活、熱愛春天、融入春天、享受生活的作家。《春》是當年作者被補劃為右派挨批判的又一篇“反黨”作品。批判《春》的同事,因為義憤填膺而滿臉通紅,對全場大聲疾呼:“同志們看看,連呼吸都是綠色的了,汪曾祺把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污蔑到什么程度了?”
“把墨水瓶蓋起來,椅子推到桌子底下,摸一摸鑰匙,走。立刻,這個城市變了樣子。人走到街上來,變成了隊伍。”游行過去了,標語留下來了。“標語貼在日常生活里。”幾百字的《標語》濃縮了人民大眾的日常政治生活。
《公共汽車》有兩個部分組成:“我”的孩子在公共汽車上的所說所想及家長即作者的應對;“我”眼中的各色各樣的售票員和司機。“我的孩子跟我說了不只一次了:‘我長大了開公共汽車。’”于是,我帶著孩子往前擠:“勞駕,勞駕,我們這孩子,唉!要看開汽車,唉。”下文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樣的售票員和司機——客觀上起到這個作用。
“一個長著淺淺的絡腮胡子和一對烏黑的大眼睛的角色。他在最擠的一趟車快要到達終點站的時候還是聲若洪鐘。”“大聲地說了那么多話而能一點不聲嘶力竭,氣急敗壞,這不只是個嗓子的問題。”這是精神風貌、工作態度的問題。“每一次他都是把最后一句話說完,車也就到了站,他就在最后一個字的尾音里拉開了車門。”一個四十多歲的司機,“在路上遇到什么人亂跑或者前面的自行車把不住方向,情況頗為緊急時,從不大驚小怪,不使得一車的人都急忙地伸出頭來往外看,也不大聲呵斥騎車行路的人。”人是各色各樣的。售票員和司機也是各色各樣的。“我看過一個面色蒼白的,萎弱的售票員,他幾乎早上一出車時就打不起精神來。他含含糊糊地,口齒不清地報著站名,吃力地點著錢,劃著票;眼睛看也不看,帶著淡淡的怨氣呻吟著:‘不下車的往后面走走,下面等車的人很多。’”但是,作者以正面描寫為主,也指出了不應該有的工作態度。平凡勞動者需要良好的精神狀態。今天,公交公司對員工進行崗位培訓,本文是好教材。一般讀者會領悟出來:原來散文可以這么寫。生活中的美太多太多。寫作散文的題材隨處可見。
《星期天》包括《海綿球拍》和《竹殼熱水壺》。在郊區候車的回廊里坐著一個小伙子,手里握著一個全新的海綿球拍。“他握著球拍的手指輕微地但是強烈地在撥動,甚至他的肢體也在隱約地展縮著。很顯然,他完全沉浸在乒乓球的音樂和詩意里了。”作者通過《海綿球拍》展示了憧憬美好生活的年輕人。世界是年輕人的!中國的未來是年輕人的!祝福年輕人。
“這是一個可以入畫的鞋匠。”“他是歡快的,他沒有排解不去的憂愁。他沒有在,他的攤子在……箱子上面壓著一張字條:‘鞋匠回家吃飯去了,取鞋的同志請自己撿出拿走。’”作者每次經過這里,總要看看他。“他正在忙碌著,帶著他那有條有理,從容不迫的神態……從箱子旁邊拿起一個竹殼熱水壺,非常欣慰地,滿足地,把水沏在一把瓷壺里。”《竹殼熱水壺》最后一句是:“感謝我們這個充滿溫情的社會!”
本篇和上一篇一樣,展現了作者親眼所見的普通人的歡快人生。這一組散文和前期即四十年代的一組散文同為寫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但有著顯著的區別:前十三期是“心死”的下層人,作者為其悲哀;本期是快樂的勞動者,作者羨慕他們,贊美他們。究其原因:客觀上,時代變了,普通人精神狀態變了;主觀上,作者在有意為之——努力按照輿論導向來寫作。汪曾祺的文學才能通過這一類散文充分表現出來了。比起前面的“職務”寫作,他更顯得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三
汪曾祺很看重《國子監》這一篇散文,1987出版的《汪曾祺自選集》收入散文僅有12篇,第一篇即本篇。散文篇首語是:“為了寫《國子監》,我到國子監去逛了一趟,不得要領。從首都圖書館抱了幾十本書回來,看了幾天,看得眼花氣悶,而所得不多。”可見。本篇是作者主動去寫,花了好大氣力才寫出來的散文。
“國子監,就是從前的大學。”歷代名稱雖異,但大都是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老董所供職的國子監,規模巨大、獨特。主建筑辟雍殿,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建起來的。北京有名的建筑,辟雍殿排為老四——排在它前面的只有天安門、天壇祈年殿和故宮角樓。辟雍者,天子之學也。歷代皇帝都重視國子監。
國子監的課業頗為稀松,六年畢業。“學生畢業之后,大部分為縣級干部,或為縣長(知縣)、副縣長(縣丞),或為教育科長(訓導)。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用途是調到中央去寫字。”皇帝重視的原因,國子監對學生的吸引力均在于此。
“國子監祭酒(校長)是個清貴的官員”。“一般做官的對這個職務不感興趣。朝廷也知道這種心理”,所以一般不到三年就調任。祭酒一年的俸銀1 260兩。他自然還有其他進項,如賣監照一項每年可得5 000兩。國子監的上上下下,從祭酒到看門掃地的如老董都心照不宣地搞點“創收”。明景泰藍帝以后,捐監之風大開。“每年有八十二三萬不經過入學和考試只花錢向國家買證書而取得大學畢業資格——監生的人。”“國子監的差事也都是世襲。這是一宗產業,可以賣,也可以頂出去。”老董的職位就是世襲來的。
汪曾祺說:“我所以不憚其煩地(把國子監)縷寫出來,用意是告訴比我更年輕的人,封建時代的經濟、財政、人事制度是一個多么古怪的東西!”他說,與老董深談了以后“像是明白了不少事情”——明白了什么叫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畸形的社會。這是作者想讓我們知道的,知道它才好改造它。
汪曾祺1948年春末夏初認識老董,1954年寫作《國子監》,1957年3月號《北京文藝》發表此文。1948年,初到北京的汪曾祺生活無著,沈從文為他在歷史博物館找了一份工作。老董當過國子監的差,此時是博物館的一個工作人員,“只管撣撣辦公室的塵土,拔拔廣坪石縫中的草”。他倆是“同事”。汪曾祺在博物館工作的時間不到一年,但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1993年,汪曾祺寫作了可謂《國子監》續篇的《老董》,載當年的《追求》上——作者追求什么?這篇不足2 000字的散文有兩大段引文——均引自《國子監》,占全文的五分之二。引文是《國子監》的內容提要。引文之一,說明老董在國子監侍候過翁同禾的榮耀(實質是說明材料的可靠性);引文之二,說明賣大學畢業證書的所得以及去向。《老董》的基本意思有二:一是為老董所知的大量“珍貴的史料”沒有記錄下來而可惜;二是自己所知道的老董的方方面面。老董為汪曾祺寫作《國子監》提供了一些材料,他拿本文稿費,買了一個鼻煙壺送給老董。
《國子監》約有7 000字。讀者似乎不太注意這篇散文,忽視了作家的一片苦心。本文沒有多大的藝術性,但思想意義、認識作用明顯。汪曾祺說:“我不認為我寫的是鄉土文學。有些同志所主張的鄉土文學的對立面實際上是現代主義,我不排斥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后的一種文學藝術流派和傾向,其特點是:標新立異,宣揚革新。《國子監》旨在宣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