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適合學生的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選擇理論是一種充分肯定個人主體性作用的理論。根據選擇理論,“適合學生的教育”有四大內涵:第一,“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教師引導學生的教育;第二,“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教師顧及學生內在需求的教育;第三,“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教師注重將與學習相關的人或物或事納入學生個人世界的教育;第四,“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教師關注學生“整體行為”的教育。
關鍵詞:選擇理論;適合學生的教育;內涵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212-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1]。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學生的教育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適合學生的教育”充分肯定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選擇理論是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從他的咨詢治療模式——現實治療法(reality therapy)中發展起來的。它是一種解釋人類如何行為及其原因的心理學模式,強調人們的所作所為都是人們自己的選擇,是一種充分肯定個人主體性地位的理論。從肯定學生主體性作用這一角度來說,選擇理論對于闡述什么樣的教育是“適合學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擬從選擇理論出發,具體分析“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內涵,希望以此加深人們對“適合學生的教育”的理解,以便人們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實施適合學生的教育。
一、選擇理論概述
(一)內部控制心理
選擇理論信奉的是內部控制心理,這是一種強調行為的驅動力是來自于行為者自身的,任何行為表現都是行為者自己選擇的,外界不能強迫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就如格拉瑟所說的:“我們的所作所為沒有一樣是由外在于我們的情境或個人所引起的” [2]。行為的產生不是遵循簡單的“刺激——反應”過程,它是人們自己主動的結果。外界的一切對我們來說只是一種信息,信息本身是毫無價值的,只有當它傳送到人的大腦,經過大腦的處理之后才能轉化為行為。學生在學習上努力是學生自己做出的選擇,是學生將“努力學習”的信息經過大腦處理后得到的結果,而不是因為家長或老師讓學生努力學習,學生就努力學習。
(二)五大基本需求
格拉瑟認為人與生俱來有五大基本需求——生存和繁殖的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獲得權力的需求、自由的需求和享受樂趣的需求。人們的行為選擇決定于人的基因,這種基因不僅包含生理基因還應包含心理基因。生理基因決定我們有生存和繁殖的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獲得權力的需求、自由的需求和享受樂趣的需求是由心理基因決定的。快樂是告訴人們一種需求被滿足了,痛苦則是說正在做的事情不能滿足迫切想滿足的需要,受到痛苦的驅使,人們會不斷地尋求滿足需要的方法[3]。我們所采取的行動一定是為了滿足這幾種個人需求所做出的最佳選擇[4]。“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能夠顧及學生內在需求的教育,能讓學生快樂而不是痛苦的教育。
(三)個人世界
現實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每個人眼中的“現實世界”卻不一樣,不論眾人的意見是否與我們一致,我們總是用最適于自己的方式來定義現實,用最適于自己的方式定義得到的就是個人世界。個人世界是每個人出生后不久開始在記憶中組建的,并隨著成長不斷發展、更新,記錄的是生活中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最佳方式。個人世界的信息可以分為三類:最喜歡的人,最愿意擁有或經歷的事,最常遵循的想法和觀念[5]。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人類在不停地創造和改造個人的世界。選擇理論的原則告訴我們人們的所作所為完全在于他們心目中的圖像[2]。個人世界中對“人”或“物”不能用與現實世界的好壞標準來判斷,在任何感覺好的時刻,我們都會選擇自己的行為,以讓現實世界中的人或事符合個人世界中的某個畫面。
(四)整體行為
選擇理論把行為一詞擴展為整體行為或總合行為,并且認為任何行為都是由行動、思考、感覺以及生理這四大要素組成的。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人們自己選擇的,并且人們總是努力選擇足以控制自己生活的行為,足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是指能相對滿足個人世界中的理想。人們可以直接控制自己的行動和思維,通過選擇或改變行動和思考,可以間接選擇或改變感覺或生理反應。用動詞形式代替名詞或形容詞,這樣不僅可以讓人們明白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并且還讓人們知道我們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因此,負面情緒例如抑郁沮喪等不是自己產生或存在的而是人們自己選擇的結果只不過它不是人們直接主動選擇的。
二、“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內涵
(一)“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教師引導學生的教育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任何行為表現都是自己選擇的。教師作為外界刺激物的存在能向學生提供的只是信息,信息本身是不能使學生做出任何行為的,只有當信息經過大腦的檢驗才能起作用才能使學生做出行為。那種認為我們對人們或為人們所做的一切,即使無法滿足他們的內在需求,也能夠讓他們做出我們所期待的行為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們不能“一意孤行”,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我們應該要樹立一種“關心而不占有”的信念,要通過“引導”這一方式讓學生走上“正規”。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多與學生交流,善于傾聽和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幫助者、引導者、關懷者和分享者。因此,“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教師引導學生而非控制學生的教育。
(二)“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教師顧及學生內在需求的教育
人們的內在需求是一切行為的驅動力,人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基本需求。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首先,我們應肯定的教師在教學中的種種是為了滿足其內在的基本需求。從這個層面來說教師對自己遵循了選擇理論——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基本需求。但是,對于學生他們卻又遵循了外部控制理論——對學生或為學生所做的一切,即使無法滿足他們的內在需求,也能夠讓他們做出我們所期待的行為。事實上,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生來都有內在的需求,教師不僅要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還要顧及學生的內在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顧及學生的內在需求并不意味著順從學生任何為了滿足內在需求而提的種種要求,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顧及學生內在需求的大前提下引導學生用“正當”“合理”的方式去使自己的內在需求得到滿足。因此,“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學生內在需求得到滿足的教育。
(三)“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教師注重將與學習相關的人或物或事納入學生個人世界的教育
個人世界里面記錄了生活中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最佳方式,為了滿足內在需求人們會遵照個人世界中的人或物或事而不斷努力,如,個人世界中有一所大房子,為了實現這所夢寐以求的大房子,他會拼命地去賺錢去工作,即使再苦再累也覺得是值得的。相反地,若在個人世界中沒有這所大房子則意味著有沒有這所大房子無所謂,很自然地,他肯定不會為了這所房子而去努力工作拼命賺錢的。同樣地,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若學生沒有將與學習相關的人或物或事放進個人世界則代表著對于他來說學習能滿足他的內在需求,學生則不會努力學習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結果,就如格拉瑟曾說的:“沒有老師能教好心中沒有一丁點學習意愿的任何學生,如果他硬要這么做,注定是要失敗的[2]。唯有引導學生將與學習相關的人或物或事納入他們的個人世界,學生才會按照我們所期待的方向發展。因此,“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教師注重將與學習相關的人或物或事納入學生個人世界的教育。
(四)“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教師關注學生“整體行為”的教育
行為是由行動、思想、感覺和生理四大要素組成的整體行為。學生所做的一切都是由四大個別要素所組成的混合體,只是其中某些要素的特征明顯些。既然是一種總和行為那就意味著我們不能無視總和行為其他部分的存在,而單單挑選總和行為中的某個要素來加以調整就能達到我們想要達到的。如,當你看到有學生上課時手總是在不停地亂動,這時,你就單單挑選總和行為中的行動部分——手亂動來加以調整,命令他手放在桌子上不許動來達到讓他注意力集中的目的。或許當你看見他的時候手是放在桌子上的但是當你一扭過頭時他的手還是在亂動的。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種種的“不良行為”都是一種總和行為,在矯正學生的這些種種的“不良行為”時我們不僅要將其就單單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來進行調節,我們要從行動、思想、感覺和生理方面綜合調節。因此,“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種關注學生總和行為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http: //www.gov.cn/jrzg/2010.-07/29.
[2][美]威廉·格拉瑟( William Glasser).了解你的學生——選擇理論下的師生雙贏[M].楊誠,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3]劉朝瑩,江光榮.現實治療法的新進展——選擇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2):194-200.
[4][美]威廉·格拉瑟( William Glasser).選擇自由——追求個人心理自由的新觀念[M].楊愉,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5]游隆信,陸建身.構建滿足學生需要的選擇性課堂——選擇理論及其對課堂教學的指導[J].教學與管理,2008,(4).
[6]張豐碩.基于選擇理論的優質學校[J].現代中學教育,2005,(12).
[7]陳振華.格拉澤“沒有失敗的教育”思想[J].外國教育資料,2000,(4).
[8]楊鶴齡.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2000,(2).
[9]王建輝.適合的教育,讓學生煥發生命活力[J].人民教育,2010,(20).
[10]魯材岳.適合的才是最好的[N].中國教育報,2009-11-03.
[11]趙恒德.適合學生主體發展的教育觀述論[N].山西師大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