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肩負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教育傳承的歷史使命,應通過精心設計與規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教學主體、課程結構、教材體系、學習方法及資源整合等環節中,既讓“非遺”自身潛在的教育價值在教學中充分釋放,又通過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非遺”方面的專門人才,從而使教學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教學;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218-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口耳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家園。然而,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推進使得多樣化的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趨同與消失的嚴峻挑戰。這樣一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就事關重大,恰如徐藝乙先生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文化的工作,但同時也是一種帶有政治意義的工作,關系到國家的文化主權、文化地位和文化安全。”[1]徐先生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升到一種國家戰略高度,可謂真知灼見。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與發展永遠處在“活體”傳承與“活態”保護之中。如果沒有懂得并愿意保護的“人”,那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此,《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特別指出,要“大力培養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高校作為文化傳播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國高校以前的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不夠,沒有培養社會所需的相關人才。因此,本文擬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融入高校教學展開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條有效的路徑。
一、從教學的主體看,加強師資建設
大學之大在于大師,一定意義上,評價一所大學辦學水平重要指標之一就是教師的素質。然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來說,由于以前教育領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重視,沒有相關的專業培養專門人才,因此高校懂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人才不多。這樣,要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從教學的主體看,就必須要加強師資建設。首先,對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專業教師進行整合,以此為基礎建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然后通過科學化與系統化的訓練培養人才,一方面為社會輸送高層次的管理與科研人才,另一方面解決高校內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人才不足的問題。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無形”,但它說到底存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個活態傳承載體的記憶和技藝里,傳承人的口傳心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可將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請進學校進行現場傳授,讓其培訓在崗教師,使教師在學習實踐中獲得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技能。再次,鼓勵其他專業教師學習本地區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與技能,利用不同方式主動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學課程、教學材料、教學方法、考查考試等等,力爭讓教師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素質。最后,通過科研活動來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保護意識和傳承能力。爭取在科研與教學相互促進中鍛煉教師:一方面培養他們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凝練科研選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他們把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能力。
二、從課程的結構看,開發課程體系
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如果沒有作為教學平臺的課程保障,還不能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順利進行。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的教學,就必須憑借和依托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因此,從課程的結構看,要盡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來開發課程體系。比如,要學習那些成熟的學科,開發相應的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專業實踐課等,力爭通過課程建設來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人才,進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此外,要盡量通過各種方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作為一種優質教學資源滲透進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一方面豐富原有課程的內容,另一方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比如,(1)可采用穿插式課程,即在不改變現有主流課程的基本結構、目的和明顯特征的前提下,在教學中穿插介紹一些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2)可采用附加式課程,即在不改變現有主流課程基本結構、目的和明顯特征的情況下,把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以補充課程的形式進行教學。(3)可采用滲透式課程,即利用環境氛圍的感染力,調動一切相關要素,營造一個良好的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氛圍,通過啟迪、暗示和激勵等方式,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內容融入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當中,使學生感同身受、潛移默化[2]。
三、從課本的編寫看,建構教材體系
有了好的課程設計,如果不能通過具體的教材體現出來,那課程就如同空中樓閣、鏡花水月,發揮不了絲毫作用。因此,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學,就必須精心挑選、有效組織相關專家,收集、整理、研究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編寫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材體系,從而為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具體的教學之中提供保障。對此,《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第5條第4款明確提出了要求:“教育部門要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就教材內容來看,一是要編寫具有普遍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我國現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著本民族特有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在本民族流傳并可能影響其他民族的文化,從中可以提煉一些共同性的問題與特質。二是要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因為不同的地域,其文化、歷史、風俗等也會有差異,會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教材形式來看,可以采用文字形式的教材,也可以采用錄音或錄像形式的教材。總之,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建構自己的教材體系。
四、從學習的視角看,采用交互方法
教學活動作為知識傳授和接受的過程,最后的落腳點在于學生。一切知識,只有作為接受主體的學生愿意學以及學會了,才能獲得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學習也不例外。因此,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就應把教與學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認識,它不僅關涉教師,而且也關涉學生,因為作為雙方交流溝通平臺和媒介的知識并不是固定的、僵死的知識,而是融入人的活動性和特征,從而是具有創造、活力和生氣的知識。這樣,就必須采用交流互動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愿意學,容易學。對此,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利用新媒介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等要素有機結合,把各種形式的信息資源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生動的教學資源,增添學習的趣味性。(2)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迅捷靈活、方便易用的特點,按教學要求選擇、組織、整合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使之成為一個能讓師生交流互動的資源平臺,讓學生在交互中更加有效地學習。比如,可通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網站、民間藝術絕活瀏覽庫、設計民間藝人主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線圖書館等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自由廣闊的知識空間。
五、從資源的整合看,建立特色館藏
所有的教學活動都需要借助圖書館這一平臺開展,因此整合資源建立特色館藏,可以有效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與民族性,把各地各民族鮮活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將有利于豐富館藏資源,促進學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在高校圖書館把特色館藏建設作為立館之本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表現形式的形象性、靈活性、實踐性具有吸引讀者的獨特魅力,是形成館藏特色的極好資源[3]。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積淀了該地區的文化精神與民間技藝,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將蘊含著生動活潑的民間文化元素、表現形式鮮活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圖書館的館藏建設,有利于促進館藏資源特色化[4]。同時,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鑒別、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中,通常都會形成大量的文獻資料,而這些文獻資料是其他地方無法提供和替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獨具特色的資源將有力地促進高校的教學。
總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應該充分利用教學這一中心環節,通過精心設計與規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貫穿于教學活動中。一方面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進教材,以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潛在的教育價值充分釋放;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種教學設施與手段來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專門人才,從而使教學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徐藝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張衛民.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路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探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5,(5).
[3]彭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8,(4).
[4]劉偉華.拓展地方文獻工作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黑龍江省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建設,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