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總結了在2010年以來,江門職業技術學院與江門市崖門電鍍基地合作探索大型專業工業基地人才需求“打包式”進行校企合作培養的模式,打破單個企業與學校合作無法形成規模辦學的問題。由專業工業園管理公司協助收集電鍍基地的人才需求,進行打包,再與高職院校合作培養。同時探討了專業產業基地與高職院校合作促進地方產業升級的模式。
關鍵詞:專業產業基地;高職院;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248-02
產業轉型升級是我國近年深化經濟改革的政策之一。《國務院關于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指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增強我國工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教育部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明確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聯合相關部門,將高等職業教育納入本地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規劃,統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等職業學校布局和發展規模;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各方合作辦學,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跨專業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區域性產業轉型升級由政府引導,很明顯政府是產業轉型升級的舵手;而轉型升級的操作者則是企業;為了使轉型升級順利進行,必須有合適的技能操作人才,這需要由高職院校承擔。可見,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采取職院、政、企協同開展是必要的,也是三方共贏的方式。
高等職業教育在當今社會經濟條件下要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必須不斷尋找和調整結構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內容,專業設置和課程教學內容要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要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1]。2008年廣東省政府決定對全省電鍍業進行轉型升級,在全省設立八個省級電鍍基地,江門市作為重點電鍍基地進行建設。本文總結了作者所在學校——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在2010年以來,與省級電鍍基地——崖門電鍍基地合作培養人才模式,以及專業產業基地與高職院校合作促進地方產業升級的作用,并在總結經驗基礎上,進行相關體制的探討。
一、我國表面精飾工藝專業概況
我們對廣東省的高職院校和本科高校進行調研,也通過網絡檢索對全國同類院校的情況進行了解。到目前為止,廣東省沒有設立表面精飾工藝專業的高校。即使在全國范圍內也很少有學校設置該專業。據從網上檢索,只有上海應用技術學院設立有表面精飾工藝專業,該院也是把它作為化工專業的一個專業方向。
為什么極少學校辦表面精飾工藝專業?經過我們的調查分析后發現主要原因是:過去的電鍍企業給人的印象是污染嚴重、工作環境惡劣,生產規模小。所以招生困難,即使招生后,學生畢業也不愿意到電鍍廠工作。所以如果想吸引學生進入電鍍行業,行業形象必須改變。江門市崖門電鍍基地正是立足清潔生產,打造園林工業園模式建設。把崖門電鍍基地規劃建設成清潔、無污染、無臭、技術先進的園林式的現代化專業電鍍基地。這一改以前電鍍廠的形象,基地內所有生產線均實行封閉式設計,采用全自動化技術,所以進入基地的企業均是大型電鍍企業;生產線運行與員工的操作分離,所有的廠房、污水處理、生活區等均由管理公司負責統一處理。既消除了進園企業的后顧之憂,也消除了學生對電鍍廠工作環境差的憂慮。
二、江門市電鍍產業轉型升級與我院表面精飾工藝專業設置的關系
到目前為止,江門市已經獲得“中國摩托車產業示范基地”、“中國五金衛浴產業基地”、“中國五金不銹鋼制品生產基地”、“中國水龍頭生產基地”等國家產業基地稱號。這些產業基地都與電鍍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為了進一步提升這些基地產品的質量,江門市政府決定把江門打造成廣東省的電鍍產業高地。2008年廣東省規劃了八個省級電鍍基地,其中江門市獲批三個(新會崖門電鍍地基、臺山海晏電鍍基地和開平月山電鍍基地)。新會崖門電鍍基地為江門市新財富控股有限公司規劃、建造并管理。該公司目標是要把崖門電鍍基地建設成高標準國家級示范性電鍍基地,決定大量引進技術先進的外國大型電鍍企業,使整個電鍍基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設計、統一管理,所有生產線實行全自動化,污水由該公司統一處理,實現零排放目標。為了保證進駐基地的企業得到高技能人才的支撐,該公司與我院簽訂協議合作培養電鍍人才,滿足電鍍基地電鍍企業的需求。由公司資助200萬元,在校內建設了“新財富電鍍實訓基地”,建有“鍍液與鍍層分析實訓室”、“微型電鍍生產線”、“樣品制作室”,可進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我院表面精飾工藝專業的設立起源于江門市地方產業(電鍍加工業、摩托車產業、五金衛浴產業等)升級需求,該專業設立為江門市產業升級服務,為江門市電鍍加工業提供急需的高技能電鍍人才,保證電鍍業能順利轉型升級,從而為江門市其他產業的產品(如五金衛浴產品、摩托車配件產品、不銹鋼產品等)提供質量保證。
三、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校合作流程
政府政策引導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技術、資金和人才是產業升級的三個必要條件。校企合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流程如下:
四、國內校企合作模式的概況及在我院表面精飾工藝專業的應用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已經總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種[2-3]: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校企互動模式,“訂單”式合作。
學校引進企業模式:企業直接進入校園,容易開展“產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但這種模式的企業生產必須無污染或污染容易處理,不能影響校園環境。而對像電鍍這類需要處理大量三廢的產業,不適合采用這種方法。
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因為學生在這種模式中是半工人半學生,所以對企業的生產安排要求較高,可能會出現間斷式的生產。我國企業比較難接受。
校企互動模式: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原料,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訂,并指派專業人員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這種模式要求企業與學校距離較近,確保學生在校企間移動自如,否則實施較難保證。
“訂單”式合作。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就是就業。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連體,學生是由學校選拔的學生和企業招收的員工組成,教育的實施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培訓和考試內容來源于企業的需要,開設為本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實習課程,企業在具體的職業培訓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種合作模式的不足之處就是,學校很被動,培養多少人,什么時候培養,完全根據企業需要,學校沒有主動權。
在以上四種模式基礎上,我院表面精飾工藝專業吸收韓國職教理念,通過校企園合作,共同探討由電鍍工業園建設兼管理公司把電鍍基地電鍍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打包式”的人才培養。發揮各自優勢,由專業產業園管理公司收集基地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學校師資和實訓場地相結合,從而達到多元優勢整合,校企共育人才。崖門電鍍基地既是學生的實習基地也是就業基地。由于電鍍基地的企業較多,培養學生的多少不是某一個電鍍企業決定的,產業基地管理公司負責收集相關信息,再由我院自主確定招生人數,保證了每年辦學的規模和連續性。
五、表面精飾工藝專業“打包式”人才培養模式成效分析
2010年,我院應電鍍產業基地的人才需求,合作建設表面精飾工藝專業。目前,我院表面精飾工藝專業的10級39位同學按照2+1的培養模式(2年校內+1年企業頂崗實習)完成了產教學做一體化的培養,已經畢業,其中有7個畢業生走上了電鍍生產線管理技術員崗位;有9人成為鍍液與鍍層性能分析技術員崗位;有5個同學在電鍍企業接受了一年技術開發培養(頂崗實習),現在是技術支持助理工程師;還有7個同學從事電鍍添加劑的銷售等工作;頂崗實習一年后,決定不再從事電鍍業的同學有11個。39個同學,在經過一年的頂崗工作后,只有11個同學不再從事本專業,專業對口率達70%,該數據已經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
六、結語
經過三年探索大型專業工業基地人才需求“打包式”進行校企合作培養的模式,破解了單個企業與學校合作無法形成規模辦學的難題。由專業工業園管理公司協助收集電鍍基地的人才需求,進行打包,再與我院一起進行培養。這樣可克服目前單個企業“訂單式”招生中,難以達到規模辦學的缺點。該模式可在大型專業產業基地與高職院校開展相關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德山,邵劍平.經濟轉型升級視角下高職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3,(2):4-6.
[2]黃堯.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韓賀金.產學合作培養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轉型[J].社科學論,2012,(12):235-236.